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5篇 |
国内免费 | 25篇 |
完全免费 | 514篇 |
专业分类
大气科学 | 79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31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中国160个站月平均降水量和赤道东太平洋Ni?o 3区海温资料研究了ENSO循环过程的不同位相与中国降水的关系。结果显示ENSO循环对中国冬、夏季降水丰或欠及时空分布有密切关系,ENSO发展年的夏季我国东部地区以雨量偏少为主,一些地区可偏少3~5成,多雨带位于江淮之间;ENSO恢复年的夏季长江及江南地区雨量偏多,其南北两边偏少;反ENSO年的夏季长江—黄河之间及东南部雨量偏少,其北边和西南正常偏多;在ENSO的准常态年夏季,长江以北为正偏差,江南除少部分地区外降水分布接近正常。还发现ENSO暖位相与中国冬季降水也有很好关系。由于本文用准常态年降水平均值代替通常的气候平均值,因而有利于更好地揭示ENSO与中国气候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3.
4.
根据1951~1986年的海温资料,作者在对中国东部夏季(6~8月)雨带分布分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各雨型与同期和前期各季太平洋(60°N~50°S, 120°E~70°W)海温异常的关系。分析表明,对应不同雨型,无论同期或前期整个太平洋海温距平分布的基本形势都有明显不同的特点,特别是西北太平洋黑潮暖流和热带太平洋赤道冷水带海温的异常。这两个海区的海温变化明显,而且与其周围(西北太平洋呈“>”形,热带太平洋呈“<”形)的海温存在反相的变化。这种结构既反映了海温的纬向热力差异又反映了海温的经向热力差异。指出西北太平洋和热带太平洋各种海温距平不同配置的共同影响,是导致中国东部各种雨带分布类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分析还表明,各雨型海温距平的配置有很强的持续性,而且与前期各主要洋流区海温的变异有关。根据前期太平洋大范围海温距平分布的特征和演变的过程以及ENSO预测,可为夏季我国大范围旱涝趋势的长期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6.
作者统计分析了1958~1999年4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5~8月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2年中旱涝月出现频次相等,但洪涝强度远大于干旱强度.对比分析旱涝月的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SSTA)发现,南海地区SSTA和对流层低层经向风异常均与长江中下游旱涝显著相关,尤其正SSTA和涝月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南海SSTA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一个强讯号.进一步分析发现,夏季南海SSTA与前春赤道南印度洋SSTA存在显著相关,可将其作为预报因子.最后得到的预报思路为:当前春赤道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则夏季南海海温异常偏暖,南海低空出现异常偏南风,异常多的水汽向我国南方输送,长江中下游地区易涝;反之当前春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冷,夏季南海海温亦异常偏冷,南海低空出现异常偏北风,向北输送水汽偏少,长江中下游易旱.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认为华南前汛期降水峰值所在月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前汛期总的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前汛期降水异常存在多尺度振荡,前汛期降水偏多年,偏少年的同期全国降水分布存在明显相反的特征,且通过对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与其前期(上一年6-8月)我国近海SSTA的相关分布,找到一个稳定的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的敏感海区,同时讨论了它的敏感时段及其同期的SSTA,后期的距平环流场特征与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同期的距平环流场特征的关系,最后分析了该敏感海区SSTA与全球海域SSTA的关系,由此提出一个我国近海SSTA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分析阿拉伯海至南海海温距平场为东暖西冷和东冷西暖两种不同纬向分布型时热带大气环流不同的特征中讨论了该区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梅雨影响的物理过程。指出不同类型的海温距平纬向分布,可能导致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位置和强度不同的变异,并通过这两支季风的相互作用和调整,影响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副热带高压和我国降水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利用1951-1997年近47年的印度洋海温距平场资料以及相应中国160站降水资料,通过相关普查得出,印度洋地区东西海温的偶极振荡与中国6-8月汛期的降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特别是前期3-5月份的印度洋地区东西海温的偶极指数与中国6-8月降水的相关较好。分析1958-1995年NCEP 500hPa北半球高度场资料发现,印度洋偶极指数与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的高度场异常有密切的联系,其中印度洋偶极指数IODI负位相年有明显的PJ波列存在,印度洋偶极海湿异常很可能是通过PJ波列来影响中国的降水。同时,对印度洋地区海温偶极指数和中国地区温度的相关分析表明,印度洋地区海温偶极指数与冬季中国南部地区的温度也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近五十年来华北地区旱涝特征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及对未来趋势的探讨 总被引:45,自引:10,他引:35
对近五年华北地区的降水资料进行了时空分析,研究了水资源枯、丰的变迁及它们的地域特征。并对大气环流及海温异常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华北降水距平有明显的二十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从总体上说,从50年代初至70年代为丰水期,70年代至90年代则为枯水期,而从1992年以后又开始变为正距平。这种年代际变化有很强的地域性,个别地区表现出与平均趋势截然不同的变化,对比丰水期和枯水期的环流状态发现,华北地区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