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青岛大雾的特征与预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青岛市1996-1998年4-7月雷达和天气资料的分析,对86个大雾样本的地面和高空资料统计分析表明:青岛大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有持续的偏南风和适宜的风速提供了水汽,而青岛上空大气稳定层结为水汽和尘埃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据此提出青岛大雾的三个预报指标,并对其进行历史资料的回代检验和预报试验。 相似文献
2.
该文初步建立了青岛奥帆赛高分辨率数值模式系统(包括预报模式和释用模式).预报模式基于Weather Research & Forecast (WRF)模式V3.0,模式设计为网格数60×50×38,水平分辨率500 m.在IBM小型机上用8个线程作15 h预报所需机时约为1 h 20 min,可满足实时业务预报需要.利用高分辨率边界层模式和城市小区尺度模式对该预报结果进行了动力释用(水平分辨率分别为100 m和10 m).该模式系统于2008年夏季进行了实时运行试验,模式产品在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青岛分中心使用.结果表明:该模式系统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对城市热岛、海陆风、地形及建筑物影响等局地环流特征有较好的模拟效果.数值试验分析表明:城市化引起城市热岛效应,增大了海陆温差,使海风加强;城市建筑物拖曳作用使风速减小,从而使海风推进速度减缓;精细下垫面资料的引入对海风等局地环流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4.
利用2003年12月—2005年3月青岛八关山观测资料,分析大气中O3、NOX和CO浓度时间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探讨O3及其主要前体物NOX、CO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青岛NO2日平均浓度年超标率为25%;受光化学反应及大气运动等影响,NOX与CO浓度为冬季高、夏季低,O3与之相反;NOX与CO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型分布,日间高于夜间;O3浓度峰值出现于午后(滞后于NOX约5 h),阴雨天夜间浓度出现回升。经滞后相关分析,NOX对O3浓度变化的累积效应作用时间为5—6 h;O3与NO、NO2浓度比值可较明显地验证出辐射强度与尾气排放对青岛及其他地区污染特征的影响。青岛CO与NOX比值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维持在10.0左右,可用于定性估计其大气污染特征。 相似文献
5.
青岛地区沙尘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青岛市7个站1961-2004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青岛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按照沙尘的源地和起因,将青岛地区的沙尘天气大体分为外地漂移型、本地生成型以及外地漂移在本地加强型. 相似文献
6.
7.
8.
9.
采用GFS背景场资料和ADAS资料同化系统,使用WRF模式对2014—2016年青岛近海17个海雾个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3种能见度算法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 FSL(Forecast Systems Laboratory)算法对于沿海站、岸基站雾的预报较SW99(Steolinga and Warner 1999)算法有优势;对于海岛站而言,SW99算法则优于FSL算法。混合算法CVIS(Combined Visibility)较单一算法预报雾准确率有所提高。3种能见度算法基本上是高估能见度的,SW99算法能见度预报均方根误差最大。另外,SW99算法对沿海站、岸基站雾开始时间预报较实况多偏晚,结束时间预报较实况多偏早,持续时间预报较实况多偏短。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