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64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显伟  赵宇  祝玉梅  娄德君 《冰川冻土》2018,40(6):1195-1206
利用多种资料对黑龙江省两次由江淮气旋和蒙古气旋合并引发的暴雪过程的水汽、热动力条件和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暴雪过程都发生在北支槽和短波槽合并、北支槽北部有冷涡的背景下,850 hPa上低涡合并促使江淮气旋和蒙古气旋合并;气旋合并后,低空急流为降雪提供了充足水汽,强暖平流使气旋爆发性发展,导致降雪加强。(2)两次降雪过程都表现出逗点云系的合并发展,"1211 "暴雪过程中高层形成涡旋偏西,700 hPa低涡东部偏南风引导气旋北上西折,低空急流和地形共同作用使暖湿空气强烈辐合上升,产生对流云,暴雪发生在A类逗点云系的头部,降雪强度大,范围广;"1412"暴雪过程高空槽低涡位置偏东,700 hPa低涡东部西南风始终引导气旋向东北方向移动,近地面层具有冷垫,暴雪主要发生在B类气旋逗点云系头部西侧中低云团中,降雪范围和强度较"1211"过程小。(3)低层(0.3 km)冷空气侵入和中高层(5.5 km)转为偏北风对判断降雪开始和结束有很好的表征意义。(4)冷涡前部强高压脊使冷涡移动缓慢,从而延长了降水的持续时间,气旋移动路径与高压脊伸展方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北京一次积层混合云系结构和水分收支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陶玥  李军霞  党娟  李宏宇  孙晶 《大气科学》2015,39(3):445-460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中尺度云分辨模式对2007年10月的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模拟结果结合实测资料, 研究了积层混合云系的宏微观结构和降水特征, 并分析了云系的水分收支及降水效率。结果表明:积层混合云是导致此次北京降水的主要云型;积层混合云降水分布不均匀, 云系中微物理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都不均匀, 具有混合相云的云物理结构。冷云降水过程占主导地位, 雪的融化对雨水的形成贡献最大。北京区域降水过程的主要水汽源地为黄海海面及蒙古国, 两支气流在陕西北部汇合后的西南气流将水汽输送到华北地区, 北京区域以外, 水汽和水凝物主要从西边界和南边界输送到域内。北京区域降水主要时段内, 水物质通量在水平方向上为净流入。对北京区域水汽、水凝物和总水物质的水分收支各项的估算表明, 水物质基本达到平衡。北京区域从2007年10月5日20时至6日14时, 总水成物降水效率、凝结率、凝华率及总水凝物降水效率分别为5.6%、4.77%、4.19%、44.9%。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地区秋季典型多层层状云系的飞机观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三江源地区一次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Particle Measuring Systems)的分层垂直探测资料,系统研究了该地区秋季典型多层层状云系的微物理特性,结果表明:(1)云系由4层云层组成,Cs(卷层云)和上层As(高层云)为冰云,下层As和Sc(层积云)为过冷混合态云。下层As的云粒子浓度和过冷水含量最大,Sc的云粒子尺寸及谱宽最大,且具有较明显的地区特性;(2)Sc(下层As及对流泡)中中值直径在3.5~18.5 μm(3.5~ 21.5 μm)之间的云粒子为液相,中值直径大于21.5 μm(24.5 μm)的云粒子为冰相;(3)混合态云中高过冷水区与低过冷水区云的粒子谱分布差异明显,Sc高过冷水区有较明显的淞附增长现象;(4)Sc、下层As云底、对流泡顶高过冷水区的云滴有效半径依次增加。Sc高过冷水区的过冷水含量比率均值及标准差为69.9±19.4%,且与过冷水含量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下层As云底高过冷水区的过冷水含量比率无明显变化,其均值及标准差为89.2±8.1%;(5)混合态云各高度层FSSP(前向散射粒子谱探头)平均粒子谱均为单峰型伽玛分布,混合态云和冰云各高度层2DC(二维灰度云粒子探头)平均粒子谱基本上都为负指数型分布。  相似文献   
4.
1513号台风苏迪罗云系演变特征及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何晓彤  徐国强 《气象》2018,44(8):998-1008
用GRAPES_Meso模式对2015年13号台风苏迪罗进行了数值模拟,从台风生成发展、成熟和登陆减弱三个阶段对模拟结果与实况资料进行了台风云系时空演变特征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台风苏迪罗从生成发展、成熟,再到登陆减弱至消亡的整个过程,模拟的台风路径与实况吻合较好,台风强度的变化趋势也得到了较好的模拟再现。(2)"苏迪罗"在发展阶段台风眼模糊,模式对台风云系云量总体分布模拟较好,但模拟的云顶高度比实况偏低。(3)在成熟阶段,"苏迪罗"有一明显的漏斗状台风眼,云系发展更加旺盛,台风西部呈双眼壁结构,云顶高度比实况高度偏低。(4)"苏迪罗"登陆后强度迅速减弱,台风眼不再明显,模式对登陆后的"苏迪罗"云系结构模拟效果总体欠佳。(5)总的看来,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苏迪罗"云系整体范围,在洋面上的模拟效果好于登陆后,改进GRAPES模式的云量方案可能会提高该模式模拟台风云系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辽宁地区不同降水云系雨滴谱参数及其特征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彬  郭学良  肖辉 《大气科学》2016,40(6):1154-1164
利用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辽阳市的Parsivel(Particle Size and Velocity)激光雨滴谱仪观测到的雨滴谱资料按照积雨云降水系统、积层混合云降水系统和层状云降水系统分析雨滴谱特征量和谱参数的平均特征及随时间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Gamma分布拟合谱参数N0和λ按照层状云、积层混合云和积雨云的顺序减小,谱参数μ按照层状云、积层混合云和积雨云的顺序增大;直径小于1 mm的降水粒子对数浓度的贡献最大,直径大于1 mm的降水粒子对雷达反射率的贡献最大;M-P分布的谱参数N0与雨强I具有幂函数关系,并且随着雨强I的增大而增大,谱参数λ与雨强I具有指数函数关系,随着雨强I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梅雨锋云系的结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姚秀萍  于玉斌  赵兵科 《高原气象》2005,24(6):1002-1011
利用逐时卫星遥感观测资料和地面测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江淮流域2003年6月22~26日暴雨过程中梅雨锋云系的演变、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梅雨锋云系为一条TBB的低值带,稳定少动,其上分布着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而中尺度对流系统是由不同尺度、不同强度.的对流单体(包括中β和中γ尺度对流单体)组成的,从而使得梅雨锋云系产生不均匀的降水分布(包括时间上和空间上)。在该暴雨过程中,梅雨锋云系充分体现了中尺度对流系统中所包括的3类组织结构形式。梅雨锋云系与中高纬度云系或热带辐合带云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暴雨过程关系密切,梅雨锋云系的维持和发展与强大的黄淮气旋云系直接相关,它是江淮流域上空冷暖气流交汇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普查南疆1998-2000年3aGMS5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共有192次云系影响南疆,分为5种类型,南疆云系出现的次数较少,常造成中弱以下降水天气,有云无降水的情况较多,并讨论了云系的TBB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冬季南疆阴雾天气在红外云图上其TBB值为-10℃的闭合中心。  相似文献   
8.
东南沿海地区三七高炮人工增雨作业的云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世万 《浙江气象》2002,23(3):22-23
探讨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干旱季节各种云系给人工增雨作业带来有利条件,使三七高炮作业时能获得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对流和层状云系电活动,对流及降水特性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1,他引:27  
张义军  华贵义 《高原气象》1995,14(4):396-405
通过对6次不同云系电特性、回波、对流及降水特性的综合分析,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除不稳定能量外,-10℃层和0℃层高度以及他们之间的高度差、0℃层与云顶的高度差也是表征雷暴动力和电特性的重要参量;雷暴云起电过程对冰相作用有较强的依赖性;雷暴中的电活动与对流活动成正相关,闪电多发生在30dBz强回波高度大于-10℃层高度时段内,强烈的电活动与强降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而与一般性降雨对应关系较差;在雷暴消散期,闪电可能会影响雷暴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