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0篇
  免费   312篇
  国内免费   192篇
测绘学   75篇
大气科学   261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106篇
海洋学   387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2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北极冰下声传播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17年8月6日在北极海域开展的一次声传播实验,开展了冰下声传播特性实验研究。结合Burke-Twersky (BT)散射模型与射线模型,分析了冰下声传播的多途到达结构,研究了接收声强变化规律,解释了接收声强在30 min内衰减20 dB的现象,分析了接收信号的时间相关性,探讨了接收信号相关性较低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接收信号主要由小角度多次反转反射声线、一次海底反射声线和二次海底反射声线依次构成,表面声道到达信号显著强于海底反射信号。试验冰站在试验期间的运动导致了声传播信号强度和相关性的迅速衰减,并通过仿真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使用六个不同的最新大气模式进行了协调数值集合实验,评估和量化了全球海表面温度(SST)对1982-2014年冬季早期北极变暖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两组实验:在第一组(EXP1)中,将OISSTv2逐日变化的海冰密集度和SST数据作为下边界强迫场;在第二组(EXP2)中,将逐日变化的SST数据替换为逐日气候态.结果表明:(1)EXP1的多模式集合总体平均值显示0.4℃/10年的近地表(约850 hPa)升温趋势,为再分析数据结果中升温趋势的80%.(2)在这六个模式中,模拟的变暖趋势均很强,幅度为0.36-0.50℃/10年.(3)全球海表温度可以解释北极对流层中低层EXP1的大部分模拟的变暖趋势,占再分析数据结果的58%.(4)再分析数据结果中,北极上空的对流层上层变暖(约200 hPa)不是由强迫信号而可能是由自然气候变率引起的.本文还探索了影响北极初冬变暖的可能源区,并讨论了该研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NCEP/NCAR等再分析资料和CAM5.4数值模式,研究了春季北极海冰融化面积对东亚降水量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物理机制。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均显示,与春季海冰融化相关的东亚地区降水量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且异常中心位于中国南部-日本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场表现为“-+-+”型波列结构,其中乌拉尔山和日本及其附近海洋上空为异常高压脊区,欧洲西部和贝加尔湖地区则为异常高空槽所控制。高融化面积年常伴随着极地西风急流增强,中纬度纬向西风减弱,有利于乌拉尔山地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的维持和增强,进而触发乌拉尔山地区到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异常波列,引起贝加尔湖地区位势高度降低,东亚槽加深,受异常偏北气流的影响,南下冷空气活动频繁。日本及其附近的海洋上空位势高度增加,在异常偏东南气流的作用下,将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暖湿空气带到东亚地区。中国南部地区出现西风异常,引起东亚副热带急流增强,配合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大气异常环流,局地对流增强,导致东亚地区春季降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于会录  李飞  林英华  崔亚婷 《地理研究》2021,40(9):2399-2425
首先,提出国家需求概念,在总结国家需求结构及其演变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双边关系中国家需求结构演变的三个模型:相对稳定型、合作优化型、关系紧张型。认为国家需求和人的需求一样,存在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跃升的演变趋势。“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是需求层次升级的前提条件,但这种满足具有方向性、主观性、阶段性。其次,运用国家需求结构演变模型分析了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地缘政治环境,提出了维持中俄北极合作良好态势的对策建议:美国是中俄北极合作发生变数的能动力量,妥善处理好中美关系是重中之重;政治互信是中俄北极合作的决定性因素,加强双方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的合作是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提高合作项目的透明度,向国际社会分享项目对生态环境和原住民影响的相关数据;加强战略沟通扩大共同利益,维持与美国盟友的合作伙伴关系;作为非北极国家,中国应该坚持对北极事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最后,本研究得出如下几点结论:国家需求结构演变理论能够解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三大学派的核心观点;双边国家需求结构演变模型关注国际关系发生突变的规律性;国家需求结构演变理论能够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模国家制定外交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BDS、GPS系统的星座结构,对当前的BDS二代导航系统(BD2)、全部建成后的BDS系统在极地科考站(黄河站、昆仑站、中山站、长城站)和北极圈的可见卫星数、DOP值、定位精度等进行评估,并将建成后的BDS、GPS及其组合系统在南/北极的基本定位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当前的BD2只实现了极地的部分覆盖,对极地提供导航定位的能力有限,大范围内的定位精度大于30.0 m; BDS在极地的定位精度将与GPS相当,可见卫星数可达13颗左右,PDOP值优于1.6,定位精度优于8.0 m;GPS/BDS组合后在极地的PDOP值优于1.4,定位精度优于6.0 m。
  相似文献   
6.
2006年夏末,对北极黄河站附近的王湾(Kongsfjorden)海域基础环境特征进行调查,并采用模拟实验研究了该海域浮游植物对光照和盐度变化的适应性。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群落在无光照条件下培养1天或者1周后,叶绿素a浓度基本保持稳定或略有下降;随后将其置于自然光下培养,叶绿素a浓度呈现先明显下降、后稳步上升的趋势。在盐度实验中,稀释倍率为10%时,浮游植物群落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但将稀释倍率增大到一定程度(≥40%)时,低盐会限制浮游植物生长。研究显示,夏末王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对低光照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另外,由于低稀释率能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湾外由于受到融水影响的程度较小,因而有益于浮游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无冰北极?     
薛钊 《海洋世界》2014,(1):26-31
<正>2012年8月,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报告,北极的冰盖缩小到了只有410万平方千米。出现了30年来夏季冰盖面积的最低值。科学家预测,夏季完全没有冰的北极可能将在2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出现。北极夏季冰融化的速度是惊人的。"我们距离一个完全没有冰的夏季北极,只差四分之一的路了。"加拿大魁北克拉威尔大学的研究者路易斯·佛蒂尔说。如果有一天,夏天的北极完全没有了冰,世界会变得怎样?现实和科学研究已经给未来提供了答案。  相似文献   
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北极涛动(AO)指数序列及中国160个台站月温度资料,分析1951-2007年中国冬季气温与AO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951-2007年AO与中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基本呈正相关关系。中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指数(IWT)与北极涛动指数(IAO)均逐渐增强,并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均存在准18 a的周期变化特征。从偏相关系数来看,在年际尺度上,西伯利亚高压对中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影响较大,而AO与冬季气温无显著相关关系;在年代际尺度上,AO对中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影响较显著,比西伯利亚高压影响大。东亚大槽偏弱时,中国冬季气温偏高,AO指数也偏高,反之则相反。在年际尺度上,东亚大槽对中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影响较大,而AO与冬季气温无显著相关关系;在年代际尺度上,AO和东亚大槽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变化影响均较显著。  相似文献   
9.
北极航线的世界航运网络格局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北冰洋冰层的加速融化,引发了世界对北极航线相关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尤其是北极航线全线贯通之后,将会对当今世界航运网络格局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世界航运网络格局的内涵和现状,随后讨论了世界航运网络格局的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北极航线通航后对世界航运网络格局的影响和我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参加CMIP5的四个中国气候模式模拟的东亚冬季风年际变率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金晨曦  周天军 《大气科学》2014,38(3):453-468
本文比较了中国参加“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四个大气环流模式(即FGOALS-g2、FGOALS-s2、BCC-CSM1-1、BNU-ESM大气模式)在观测海温驱动下,对东亚冬季风(EAWM)气候态和年际变率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在气候态上,四个模式均合理再现了EAWM高低层环流系统(包括低层西伯利亚高压(SH)、阿留申低压、异常偏北风、和中高层东亚大槽、西风急流),其中对2 m气温和500 hPa高度场的模拟技巧最高,四个模式模拟的结果与再分析资料的空间相关系数都达到0.99。在年际变率上,分别对东亚北部地区(30°N~60°N,100°E~140°E)和东亚南部地区(0°~30°N,100°E~140°E)的2 m气温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提取变率主导模态。结果表明,在东亚北部地区,四个模式对2 m气温第一模态(简称“北部型”)的空间分布均有很高的模拟技巧,但只有BNU-ESM能够较好再现其对应的年际变率,其模拟的时间序列与观测的相关系数为0.69。四个模式均能模拟出观测中的3.1 a主导周期,但只有FGOALS-s2和BNU-ESM能模拟出观测中的2.5 a主导周期。在东亚南部地区,模式模拟的前两个主模态共同解释观测中第一模态(简称“南部型”)的特征,其中FGOALS-g2、FGOALS-s2和BNU-ESM的综合模拟技巧较高,但只有BNU-ESM成功再现了观测中2.5 a和3.1 a的主导周期。机理分析表明,FGOALS-g2、FGOALS-s2、BNU-ESM三个模式能合理再现菲律宾海反气旋,同时对南部型有较高的模拟能力,而BCC-CSM1-1则未能有效再现菲律宾海反气旋,使得 BCC-CSM1-1对南部型模拟技巧较低。观测和四个模式模拟的结果一致表现出北极涛动(AO)与北部型PC1呈显著相关,影响大于S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