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青藏高原四季划分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青藏高原60个测站1961~2007年逐日气温资料,分析常用的四季划分方法在高原的适用性,指出各种四季划分方法的不足和局限,并根据四季持续时间的合理性、物候特征、海拔高度、气候(温度)分布特征等因素提出了针对不同的生产、生活目的而建立的新四季划分方法。探讨认为:(1)根据高原物候特征和气温相结合的方式得到的"物候四季划分方法"即"4℃-12℃-10℃-1℃"对高原农牧业尤为适合;(2)"海拔季节划分方法"对高原旅游和人们衣着尤为适合,海拔季节划分方法把高原分成二个区:海拔4000m以上四季划分方法为"5℃-12℃-12℃-5℃",4000m以下四季划分方法为"5℃-15℃-15℃-5℃;"(3)"生活季节划分方法"对高原不同区域的生产生活尤为适合,生活季节划分方法将高原分为三个区:Ⅰ区四季划分方法为"6℃-16℃-16℃-6℃",Ⅱ区四季划分方法为"5℃-12℃-12℃-5℃",Ⅲ区四季划分方法"7℃-7℃"划分春冬和秋冬,不存在夏季。最后,综合以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初步定义"高原普适季节划分方法"即"5℃-15℃-15℃-5℃"为高原总体的四季划分方法,对高原整体的国民经济和政府活动、旅游、人们的衣着、生活生产、季节类产品的销售具有总体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SSTs) in the sou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have been reconstructed for the past 160 ka using the Uk37 paleothermometer from the core MD01-2392.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glacial times (MISs 6 and 2) and interglacial times (MISs 5.5 and 1) are 2.2~2.5 ℃. Younger Dryas event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was documented in both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δ18O and SST records. After MIS 5.5, SSTs displayed a progressive cooling from 28.6 to 24.5 ℃, culminating at the LGM. During this gradual cooling period, warm events such as MISs 5.3, 5.1 and 3 were also clearly documented. By comparison of SST between the study core and Core 17954, a pattern of low or no meridional SST gradients during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and high meridional SST gradients during the glacial periods was exhibited. This pattern indicates the much stronger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t the glacial than at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Spectral analysis gives two prominent cycles: 41 and 23 ka, with the former more pronounced, suggesting that SSTs in the southern SCS varied in concert with high-latitude processes through the connection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相似文献   
3.
用1961—2010年东北地区90个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采用钱诚等四季划分的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四季开始日、长短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研究表明:东北地区近50 a来,四季(春、夏、秋、冬)平均开始日分别为4月10日、6月25日、8月11日和10月20日,平均长度分别为80 d、51 d、72 d和171 d,且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春季和夏季的开始日在明显提前,分别为-1.46 d/10a、-1.99 d/10a;秋季和冬季的开始日明显推迟,分别为2.05 d/10a、0.90 d/10a。平均春、秋和冬季的持续时间在缩短,分别为-0.54 d/10a、-1.15 d/10a、-2.50 d/10a,春、秋季的变化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冬季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夏季时间延长,为3.38 d/10a。春季的提前和秋季的推迟,使农作物适宜生育期延长;同时对作物品种熟性和种植格局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渤海"9216"特大风暴潮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论述了我国渤海地区风暴潮的特点,指出渤海地区一年四季均有风暴潮发生,而且发生在这里的温带风暴潮较台风风暴潮既频繁又严重。建立了一个球坐标系下的温带风暴潮数值模式,并利用该模式对发生在渤海地区的9216号特大风暴潮进行了数值模拟,成功地再现了这次过程,这表明:只要计算的风场准确,温带风暴潮的数值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滕州市近40年的四季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美玲 《山东气象》2004,24(2):14-15
选用滕州市1960-2000年逐候平均气温资料,分析滕州市近40年四季开始时问和持续期变化特点。结果表明:60年代夏季开始显著偏早,冬季持续期显著偏短,90年代春季开始时间显著偏早,冬季持续期显著偏短。  相似文献   
6.
南京地区四季气候与疾病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8.
现代天文学,按研究方法分类,可以分为四个分支学科:天文学史、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天文学起始于天体的观测和测量,如太阳的周日视运动、月相的变化、行星的运动和星空的四季变化等。总结出天体运行规律,建立时间规律和历法,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四季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张静  吕军  项瑛  肖卉 《气象科学》2008,28(5):568-572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些年江苏省气温明显升高,使得江苏省四季的起止时间和长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本文通过分析多种季节划分方法,根据江苏省的气温分布特点,定义了适用于江苏省的四季划分方法.通过分析四季的变化,结果显示:(1)江苏省四季分明,且南北有明显的差别,就全省常年平均而言,冬季最长,其次是夏季,秋季和春季长度很相近,秋季略短.(2)过去几十年里,江苏省各地区各季节的长度和起止时间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自21世纪以来,这种变化速度明显加快,最主要的变化特点为:春季发生的时段向前移了近10d;夏季明显变长,开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推后;秋季的发生时段整体向后移;冬季明显缩短,特别是结束时间提前.  相似文献   
10.
宝鸡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城郊对比分析法,使用1959-2008年气温的3个要素值(月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表征宝鸡市热岛效应。分析宝鸡市近50a热岛效应年、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宝鸡市热岛效应年变化呈上升趋势,升幅为0.245℃/10a,在1976年发生了突变,最低气温的升高是热岛效应增大的主要原因。宝鸡市热岛效应以春季为最强,冬季次之,秋季最弱。各季以热岛效应Ⅱ值为最大。热岛效应Ⅰ、Ⅱ、Ⅲ四季变化均呈上升趋势,除冬季外,均以热岛效应Ⅰ的上升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