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MICAPS地面观测资料和中央气象台历史天气图资料,对1979—2018年的585个江淮气旋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江淮气旋的发生次数年变化有长、中、短多周期共存,月分布在4—6月(暖季)最多,10—12月(冷季)最少;江淮气旋发生的最集中区域为鄱阳湖盆地和洞庭湖盆地,其次在淮河上游和大别山东北侧,空间分布大值区随环流的季节变化出现一定的南北偏移。利用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冷、暖季天气背景发现,暖季孟加拉湾存在深厚南支槽,低空西南急流输送暖湿气流,使水汽通量在江淮流域及上游辐合;江淮流域处于暖季锋生正值中心,且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有利于暖季江淮气旋生成。冷季仅在700 hPa的孟加拉湾北侧有浅槽,850 hPa为高压脊,江淮地区为冷平流控制,低空急流不明显,对水汽的输送弱;江淮流域锋生正值区不连续且上游为锋消区,高空急流轴偏南,气象条件不利于江淮气旋生成。从动力和水汽条件上,暖季均比冷季更有利于江淮气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郭军  熊明明  黄鹤 《山东气象》2019,39(2):58-67
使用2007—2017年京津冀地区156个气象站暖季(5—9月)逐小时降水观测数据,根据地形将研究区域分为6个分区,分析各分区降水量季节内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的多雨区主要位于沿燕山南麓到太行山,存在多个降雨中心。2)各分区降水量季节内特征总体表现为单峰型,即7月降水量最大,7月第3候至8月第4候是主汛期,8月降水量次之,5月最少。3)降水呈夜间多,白天少的特点,7月初之前的前汛期降水多发生在16—21时;主汛期降水呈双峰型,峰值在17—22时,次峰值出现在00—07时;8月中旬以后的后汛期多夜间降水,峰值多出现在00—08时。4)高原山区多短历时降水,长历时累计降水对季节降水贡献率大值区位于平原地区,而持续性降水贡献率大值位于太行山区和燕山迎风坡的西部。  相似文献   
3.
运用1981年至2015年吐鲁番盆地5站实况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2012年至2014年吐鲁番盆地26个区域自动站资料,对吐鲁番盆地暖季6—9月份降雨天气的环流进行分型。结果表明:1、1959年到2014年吐鲁番盆地年均降水量(4个测站年降水量做平均)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即趋湿性。2、吐鲁番盆地暖季降雨的大气环流分为4种类型:低涡、低槽东移型;短波槽东移型;锋区南压型;中亚低槽发展东移型。3、对2015年EC细网格累计降水TP逐3小时资料进行模式检验,有量降水中,四个格点均报出降水的,降水量≥0.4mm,对预报高昌区降水有较好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暖季中国东部气溶胶“影响显著区”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近20多年来暖季东亚区域大气气溶胶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及其与各种气象要素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关系,发现暖季TOMS气溶胶光学厚度高值区、其与日照时数、地面气温的显著负相关区,与低云量的显著正相关区均位于华南地区,并据此将该地区称为暖季中国东部的气溶胶“影响显著区”.然后对比分析了地面观测的气温、日照时数、低云量等气象要素在不同区域的变化差异,发现中国东部暖季大气气溶胶“影响显著区”内低云量增加、日照时数减少的变化特征较“影响显著区”外表现得更加显著,而“影响显著区”内地面气温的增温趋势比“影响显著区”外明显偏弱.研究结果表明,近20多年来,暖季华南气溶胶“影响显著区”内具有低云量显著增加,日照时数明显减少而地面气温增温趋势不明显的区域气候变化特征,且与“影响显著区”外的气候变化具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可能是中国东部地区暖季气候变化存在南北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慕士塔格冰川海拔7 000 m处冰芯钻孔温度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慕士塔格冰川海拔7 010 m处的冰芯钻孔温度的观测结果表明, 该处冰温变化曲线在夏末依然呈暖季型, 其冰层的整体温度(-26.17~-25.63 ℃)和最低温度(-26.17 ℃)是目前中低纬度山地冰川中最低的, 而底部冰床温度(-25.73 ℃)则是目前所有实测冰床温度资料中最低的. 在积累区, 海拔6 250~7 010 m之间冰层温度的高度效应显著. 10 m深处的温度, 冰层的最低温度和底部冰床温度随海拔而垂直变化的梯度分别为-0.83 ℃·100 m-1, -0.68 ℃·100 m-1, -0.79 ℃·100 m-1, 与气温正常的垂直变化梯度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6.
利用观测气象数据集(CN05.1)、地表水文数据集(VIC-CN05.1)以及大气再分析数据(JRA55)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1961-2016年暖季(5-9月)陆地水分收支的长期和年代际变化特征。通过对陆地水分收支(Land Water Availability,LWA)时间序列作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将1961-2016年划分为3个时段进行进一步分析(P1:1961-1978年;P2:1979-2008年;P3:2009-2016年)。主要结论如下:在1961-2016年间西北地区LWA呈上升趋势,区域平均的LWA时间序列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三个时段的LWA距平百分率分别为-5.45%、-0.46%和13.99%,总体表现为"减少-不变-增加"的特征,尤其是近些年地表水资源增加明显。三个时段的LWA距平百分率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尤其在新疆中部、甘肃东部和陕西。西北地区总体上水汽通量输送和垂直速度与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基本一致,且区域特征明显。西北地区蒸发受降水、向下长波辐射通量和风速变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东北暖季干线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常规地面观测、高空观测和卫星、雷达资料,对2003—2017年中国东北地区暖季(5—8月)干线时空分布、气象要素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干线主要出现在东北平原和辽宁西部,干线发生频率呈现南多北少的趋势。干线大多呈西南—东北向,宽度为90—120 km,长度在100—800 km。东北区域暖季年均干线发生频率为15.5%。干线发生频率年际变化不明显,年均逐旬变化显著且呈正弦曲线状,其中5月中下旬—6月下旬和8月中、下旬为波峰,干线发生频率在20%以上,7月低于10%,为波谷。干线湿侧气压相比干侧略高1 hPa,两侧温度大多在24℃以上,温差一般为1—4℃,露点梯度和比湿梯度范围分别为9.6—15℃/(100 km)和4.5—8.3 g/(kg·100 km),相当位温梯度在9.6—19 K/(100 km)。干线两侧要素及其梯度值逐旬变化显著,其中两侧湿度、温度和湿度梯度值8月呈增大趋势,而温度梯度绝对值呈减小趋势。在共计286例干线中有40%的干线触发了对流,6月上、中旬干线触发对流比率最高(超过60%)。干线是否触发对流与其所在位置关系不大。对流干线湿度梯度略大于无对流干线。无对流干线和对流干线探空要素的最显著区别是湿侧对流有效位能值,前者在1200 J/kg以下,后者基本在1200 J/kg以上,最高甚至能达到3000 J/kg。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0~2014年CRU TS3.24月平均气温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国东北暖季(5~9月)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应的大气环流状况。结果表明:中国东北暖季气温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型和南北反位相型两个模态,二者总解释方差高达86%。全区一致型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在1990年代中期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突变,而南北反位相型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全区一致型增暖对应着中国东北地区上空500 hPa位势高度的正异常和850 hPa的反气旋环流异常。当500 hPa位势高度南北反相时,对应于中国东北暖季气温的南北反位相型。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东北暖季气温的全区一致型及其1990年代中期的年代际突变与日本海及黑潮延伸区的海温异常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和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指数紧密相关。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北太平洋中部、我国东南沿海、靠近北美东北部的北大西洋等海域的海温异常对中国东北暖季气温全区一致型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而南北反位相变化型与黑潮延伸区的海温异常关系显著,与大尺度指数的相关普遍不明显。在1990年代中期突变前,南北反位相型受到ENSO事件的影响,之后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2013年暖季试验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3年,国家气象中心联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暖季试验,探索业务单位与科研单位合作的新途径,以实现对业务相关研究的促进并加速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向业务转化。本文介绍支持暖季试验的仿真业务环境、强天气联合会商及凝练的科学技术问题以及新技术应用测试转化结果。通过暖季试验,搭建起能对业务数据和被测试转化成果产品实时保障的仿真业务数据环境、完全仿业务定量降水预报和强对流天气预报的仿真业务分析预报交互平台以及能实时评估业务数值模式和测试模式产品的客观检验系统。定期联合会商为预报员和科学家提供了面对面的交流平台,使得科学家更加了解业务需求并通过分析研究解决部分会商中提出的科学技术问题。新技术应用测试转化试验表明: 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提升强对流和暴雨天气的预报水平有积极意义,雷达风场反演技术、卫星天气应用平台对中尺度天气的快速分析有意义。而预报员与科技成果研发人员能否密切合作是影响科技成果业务转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南极的暖季     
Newsen 《海洋世界》2014,(1):14-19
南极的暖季是南极鸟类的孵化期,贼鸥、雪燕等鸟类都会在暖季下蛋孵化,一个个小鸟就会在南极的暖季出生、成长,在南极寒季来临前已经长大的小鸟们就会跟着大鸟飞离南极大陆,到第二年的暖季会再次回到南极大陆来捕食、繁衍后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