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8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针对南京秦淮东河开挖后的稳定性问题,选取黄马青组(T2h)砂岩为研究对象,对砂岩在吸水-干燥循环条件下的单轴抗压、抗拉特性进行试验研究。考虑到未来边坡运营过程中水的影响,试验时分别考虑自然吸水和饱和吸水两种情况。根据试验结果对所研究砂岩的空隙特征、水致劣化特征和劣化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随着吸水-干燥循环次数增加,岩石的抗压、抗拉强度和凝聚力均呈劣化趋势,说明循环次数的增加对岩石的损伤有累积作用。岩石自然吸水条件下(小开空隙未进水时)强度和弹性模量下降速度较慢,而饱和吸水条件下(开空隙被水充满时)强度和弹性模量下降速度较快,表明岩石中小开空隙对岩石的劣化效果显著。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吸水-干燥循环次数增加,岩石中空隙率增大。结合抗剪强度特征分析认为,干-湿循环导致岩石的黏结强度不断下降,而摩擦强度变化较小,表明黏结强度劣化是岩石水致劣化的主要原因,干-湿循环导致水-岩反应,岩石颗粒胶结物发生松散,边缘发生开裂,宏观上表现为岩石劣化。该研究成果对于新开挖河道边坡稳定性分析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为河岸边坡的长期稳定性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工程施工过程中将产生大量废弃泥浆,如何妥善地处理这些泥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系列试验,研究吸水树脂在废弃泥浆处理上的应用效果。通过与3种常见的絮凝剂絮凝对比试验,发现吸水树脂的絮凝效果更好,能够明显加快废弃泥浆固液分离的速度;进行泥浆固化试验时,发现吸水树脂在泥浆中的吸水倍率达到46.33 g/g,掺入到泥浆中可以在30 min内大幅度降低泥浆的含水率和流动性,使其从流动状态转变为可塑态,实现废弃泥浆的快速固化。研究成果表明,吸水树脂对于废弃泥浆的处理具有良好的效果,证明了其处理废弃泥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梭梭幼苗死亡与土壤和大气干旱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田媛  李建贵  赵岩 《中国沙漠》2010,30(4):878-884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沙漠中的一年生梭梭幼苗为研究对象,对环境气象因子、土壤含水率、幼苗根系垂直伸展状况、幼苗死亡动态进行了全生长期的连续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梭梭幼苗根系伸展迅速,当年可达1.5m,幼苗死亡率动态变化仍然与土壤表层含水率显著相关,而与根区或深层含水率不显著相关。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表层含水率并不总是梭梭幼苗死亡率波动的主导因素。当土壤含水率低至0.82%时,无论大气干旱程度如何,幼苗死亡率都急剧升高;而当土壤含水率高于1.25%时,幼苗可以耐受大气干旱,幼苗死亡只与土壤表层含水率显著相关;当土壤含水率在0.82~1.25%之间时,幼苗死亡率与大气干旱程度(空气饱和差)显著相关。据此我们推测,当土壤表层含水率低于1.25%时,大气干旱主导死亡率的变化;反之,则土壤水分主导。  相似文献   
5.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是热点也是要点问题,开展小尺度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调查,能够更精准地掌握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机理。对贵州威宁县盐仓—炉山一带典型重金属高背景区的耕地土壤和主要农作物进行重金属生态风险调查,采用地累积指数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耕地土壤存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其中Cd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最高;农作物马铃薯和玉米存在Cd超标情况,与水溶态和离子交换态Cd密切相关,今后应更加重视土壤污染监测与修复中重金属污染与形态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其对重金属元素毒性具有拮抗作用,通过食物链转化方式获得硒是人体最主要和最安全可行的途径。以荔波县大面积分布的天然优质富硒耕地为研究对象,采集分析了30组水稻籽实和配套根系土样品,据此评价稻米食用安全性,研究水稻—根系土系统硒含量关系,探究土壤理化条件对水稻硒吸收运移的影响,以期为研究区富硒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研究区水稻根系土硒(SeS)含量大部分达富硒水平,平均值为0.41×10-6,稻米硒(SeR)平均值0.030 7×10-6,绿色安全稻米占70%;水稻根系土中SeS和Fe2O3、Al2O3、MgO、有机质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与Cr、Cd等重金属元素呈伴生关系;水稻籽实SeR与根系土SeS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水稻籽实硒富集系数与根系土SeS、As、Cd、Cr、Hg、Ni、Al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水稻籽实(大米)及其根系土壤中镉含量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酸性水稻土壤区域,根系土中的镉与水稻籽实中的镉相关系数为0.971,说明大米中镉积累与土壤环境中镉含量密切相关。碱性水稻土壤区域,水稻根系土中的镉与水稻籽实中的镉相关系数为0.265,大米中镉含量较低,碱性土壤中镉不易活化而原地淀积,则根系土壤中镉对大米中镉的富集贡献小。水稻根系土壤中有机质(Org)与镉相关系数为0.59,也较为显著。土壤中有机质对重金属元素镉具正吸附作用,有机质含量越高,重金属元素镉呈难吝硫化物而原地淀积。  相似文献   
8.
根系土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在农作物中的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市金山区为对象,分析了农用地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布特征,以及元素的有效态(水溶态、离子交换态)与全量、有机质、pH等的相关性;根据重金属元素在稻米、蔬菜等不同农作物中的含量,分析了其迁移及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不同元素的形态组成差异较大;Pb、Zn、Ni元素的有效态与环境因素(pH、有机质)关系密切;土壤中重金属元素Cd最为活跃且易发生迁移,在多种农作物中有较为明显的富集;稻米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相对较小。研究成果可为土壤污染治理、种植结构调整、土地合理利用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拉萨河谷灌丛草原与农田水热平衡及植被水分利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青藏高原的拉萨河谷下游的灌丛草原和农田为研究对象,在中国科学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的农田与附近的灌丛草原开展实验.利用SHAW模型模拟了2004年10月-2005年9月灌丛草原与农田水热平衡以及根系吸水过程.模拟结果经分析得出,(1)农田所接收的净辐射比灌丛草原要多,农田接收的能量大部分以潜热形式支出,全年的波文比为0.29;而灌丛草原的波文比为0.89.灌丛草原全年的潜热通量是农田的53%,具有一定的抑制蒸散发的功能.(2)农田耗水量是灌丛草原的1.8倍.农田由于大量的灌溉造成较大的渗漏损失,同时也增加了土壤蒸发这一无益损耗.(3)深层土壤水向上的补给与根系吸水两方面的模拟都表明,灌丛草原的植被比农田能更大程度地利用深层土壤水.  相似文献   
10.
【Title】

【Author】

【Addresses】1

The tree root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biomass of seventeen year old trees of Grewia optiva, Morus alba, Celtis australis, Bauhinia variegata and Robinia pseudoacacia were studied by excavation method. B. variegata roots penetrated to a maximum depth of 4.78 m, whereas, M. alba roots were found down to 1.48 m depth. Lateral spread was minimum in B. variegata (1.10 m)and maximum inR. pseudoacacia (7.33 m). Maximum root biomass of 6.30 kg was found in R. pseudoacacia and minimum (2.43 kg) was found in M. alba. For four species viz.,G. optiva, M. alba, C. australis andR. pseudoacacia, 68%-87% root biomass occurred within top 0-30 cm soil depth, but forB. variegata this was only45%. The soil binding factor was maximum in G. optiva and minimum in B. variegata.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lso showed wide variation. The study suggests thatB. variegata with a deep root system is the most suitable species for plantation under agroforestry systems. R. pseudoacacia and G. optiva with deep root systems, more lateral spread and high soil binding factor are suitable for plantation on degraded lands for soil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