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66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460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80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象条件下船只高精度检测识别面临较大困难,传统的目标识别、定位方法效果差强人意。作者围绕海气象条件下不同类型船只的实时检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v3深度学习的实时海上船只检测新思路。首先构建清晰图片和模糊图片(海、雨)的判别方法,实现图片清晰度分类处理;其次为提高海气象条件下海上船只的实时检测精度,消除海遮挡对目标识别的影响,运用暗通道先验去方法对含有海的图像实行去;最后基于YOLOv3深度学习算法对精细处理后的图像进行船只实时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海气象条件下高效、准确地检测到船只,对海上复杂环境条件下的船只实时检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尺度空间分析技术构建了两种影像去方法。多时相参考影像去方法利用同一地区没有的影像作为参考,运用多尺度空间分析技术获取地面低频信息将去除。自动影像去方法是基于拓扑分析的多尺度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影像的纹理和特征信息,将同一场景中的和地面信息分离,从而获得去后影像。通过青岛地区大量遥感影像数据测试,证明该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2021年夏季首次利用激光滴谱仪开展长白山主峰的观测研究。结合地面自动气象站、探空、葵花8号高分辨率卫星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 对2021年7月31日—8月1日长白山主峰出现的持续时间达19 h、最低能见度小于100 m的过程的宏微观特征分析表明:此次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环境风速大、能见度低、有短暂消散, 且数浓度低、有效直径和液态水含量小等特征。滴有效直径平均值为5.7 μm, 数浓度平均值为246.4 cm-3, 液态水含量平均值为0.05 g·cm-3, 其微物理特征与海特征接近。过程开始为爬坡, 这是长白山主峰夏季典型的地形云, 随后由高空云层平流至长白山主峰而接地产生。在强浓的形成、发展和减弱阶段, 滴数浓度、液态水含量和有效直径的变化具有较好对应关系;在成熟阶段, 滴数浓度、液态水含量和有效直径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基于重庆市境内长江航道雷达站拍摄的天气过程影像资料,利用K最近邻、支持向量机、BP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算法,对无和5类有天气个例进行图像识别训练,构建图像识别模型,并检验了识别准确率。结果表明:机器学习能够有效识别图像,随机森林算法的识别效果优于其余3种算法。对于能见度超过1500 m的无天气,模型的识别准确率为100%,对于能见度在1000—1500 m范围内的轻、能见度低于50 m的强浓,模型的识别准确率在90%以上,对于能见度在50—1000 m范围内的、大和浓,识别准确率超过70%。  相似文献   
5.
陈诚  牛涛  陆尔 《大气科学学报》2019,42(2):267-279
采用1981年1月—2017年2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霾数据集资料、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哈德来中心的海冰资料,分析了秋冬季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变化与东亚冬季风暨中国东部冬季和霾日数变化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对亚洲区中高纬纬向环流有重要影响,秋季海冰异常偏少是冬季亚洲区中高纬异常纬向环流形成的诱因之一。该地区秋季海冰偏少年,冬季亚洲中高纬地区纬向环流异常偏强,东亚大槽偏弱,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东亚冬季风减弱,这为大气污染物在水平方向上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在海冰偏少年,对流层从中层向下均为正温度距平,与地表温差减小,不利于对流发展,使得大气的状况变得更加稳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扩散,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共同作用导致中国东部地区易发生霾天气过程。虽然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是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冬季霾过程发生的重要因子之一,但其对冬季中国东部天气发生日数多寡的影响并不显著。亚洲区纬向环流指数相比经向环流指数更能反映中国东部地区冬季-霾日数的变化,冬季亚洲中高纬纬向环流越强,中国东部地区-霾日数越多。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1~2011年四川142个代表站的逐月日数资料,通过一元回归线性倾向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四川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得出以下结论:(1)四川日数分布有明显的区域地理特征,川西高原日明显比四川盆地少,高原大部地区整年无出现(平均日<1d),四川盆地平均日达到37d,其中峨眉山常年处于的笼罩之中(平均日达311.8d);(2)日数季节变化与下垫面地理特征也有密切关系,盆地日最多的季节是冬季,高原日最多的季节是秋季;(3)四川日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经历了偏少-偏多-偏少的过程,总体呈现随时间增加的趋势;(4)四川年均日变化趋势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高原为负变化趋势,盆地为正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南洋  饶晓琴  尤媛  关良 《气象》2021,(2):253-260
2020年11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分布,环流呈三波型,东亚大槽偏弱,南支槽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6.9 mm,比常年同期(19.0 mm)偏少11%,月内17—19日出现了一次强雨雪天气过程,湖北恩施建始县和辽宁丹东出现大暴雨,黑龙江牡丹江、鸡西和七台河、内蒙古通辽和赤峰等地出现大暴雪或特大暴雪。全国平均气温为3.9℃,比常年同期(2.9℃)偏高1℃,11月共出现4次冷空气过程,其中1次为全国强冷空气过程(18—22日)。10—17日,大气扩散条件较为不利,华北中南部、黄淮西部、汾渭平原等地发生一次-霾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8.
北京周口店地区中元古界迷山组以含硅质条带的白云岩为主,发育不规则硅质砾屑。这些硅质砾屑形态各异,具有强烈扰动的迹象,目前对其成因解释一直存在争议,如泄水构造、冲刷构造、震积岩、风暴岩等。文中选择北京周口店地区黄山店村恒顺厂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精细的沉积学分析,系统描述了岩性及沉积构造特征,确定了该套沉积地层发育典型的碳酸盐岩风暴沉积序列。该风暴沉积序列自下往上可分为5段: A段,为风暴前正常沉积的中厚层状泥晶白云岩;B段,具口袋构造的侵蚀冲刷面及硅质砾屑,为风暴高潮期产物;C段,灰色硅质条带白云岩,普遍发育平行层理和波状、丘状、洼状交错层理,是风暴衰减期产物;D段,灰白色薄层状泥晶白云岩,代表了风暴间歇期的正常沉积;E段,含硅质团块白云岩,为正常天气下海水局部扰动形成。该剖面上递变层理几乎不发育,结合侵蚀冲刷面特征、砾屑高含量以及杂乱堆积方式,认为该套沉积为典型的近原地风暴沉积。结合古地理资料,推测研究区在迷山组沉积时期可能处于热带海洋环境,热带气旋引发的频繁风暴潮导致了近原地碳酸盐岩风暴沉积的形成。上述研究成果不仅补充了燕山地区迷山组的风暴沉积记录,而且为该时期华北板块的古地理、古纬度和古气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沉积学证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DMTFM120滴谱仪(2-50μm)、VAISALAPWD22能见度仪和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对2016年11月3日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地区的一次浓天气进行了观测分析。这次浓过程主要由于夜间辐射降温形成,晴夜风速较弱,低空存在较强逆温,属于典型的辐射。观测表明,由于夜间长波辐射冷却作用的增强,温度迅速下降,滴浓度突增,导致能见度突降,出现了浓的爆发。这次浓过程的能见度最低为71m,相对湿度93%-99%;滴的平均浓度为89cm^-3,最小2cm^-3,最大403cm^-3;平均直径为3.9μm,最大直径13.5μm;平均含水量为0.0033gm^-3,最小含水量0.00002g·m^-3,最大含水量0.038g·m^-3。总体而言,这次过程滴浓度不高、含水量较低,各阶段的滴谱分布都偏向小滴一端,谱宽较窄,缺乏大滴,不利于向强浓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污染物浓度及AQI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8年11月24日至12月3日夜间常州持续11 d的强浓和严重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霾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污染重。(2)中纬度地区高层持续纬向环流控制、中低层暖脊稳定存在,地面持续受均压场或弱倒槽顶部、弱冷锋前部影响,是这次持续性-霾过程的重要天气条件。(3)边界层内弱辐散、负涡度及弱的下沉气流是此次-霾天气得以长时间维持、发展的动力因子。近地层长时间水汽饱和且维持小风速利于-霾的长时间维持。(4)近地面高强度的贴地逆温长时间维持和持续较低的混合层高度是此次-霾形成、发展和长时间维持的重要热力条件。比霾的平均混合层高度明显偏低且霾等级越高混合层高度越低,混合层高度的变化先于能见度变化,对-霾临近预警有较好的指导作用。(5)弱冷空气渗透、风速适当增加、混合层高度的先期快速下降、负净辐射曝辐量绝对值的明显增大是爆发性增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