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次广州大暴雨的环境条件及中小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基于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广州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0年5月14—15日广州大暴雨的环境条件、散度涡度场和中小尺度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过程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促进气旋式涡度增加,上升运动增强,反之亦然;中层波动使得中低层辐合和中高层辐散更加深厚,进一步增强上升运动。粤西南暖湿气流北上受弱冷空气阻挡在广东省中北部地区堆积,为大暴雨提供水汽和能量。南下的弱冷空气和日变化共同形成地面强能量锋,与辐合线和低层切变线组成强有力的触发抬升机制。大暴雨期间多普勒天气雷达及时捕捉到逆风区、弱中气旋、中尺度辐合带和中层两次波动影响,分别对应两个强降水时段。  相似文献   
2.
Landsliding in eastern Scotland results from high-magnitude rainstorms generated under either cyclonic or anticyclonic conditions,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summer. Data from Aviemore indicated that cyclonic storms produce higher rainfall totals than anticyclonic storms, as well as being of longer duration and lower intensity. The distribution of rain during individual storms also varies with the synoptic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storms are produced. These different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produce different geomorphic responses, which can b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using physical based modelling. In this paper, a physically based coupled hydrology–stability model is used to asses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to soil moisture response and slope instability for mature podsols. The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that rainstorms of different synoptic origin produce varying hydrological response, involving both the extent and the timing of moisture content change. This affects the depth and timing of slope failure, with anticyclonic storms promoting a large, rapid response in the factor of safety at shallow depths within the soil. Cyclonic storms produce a more gradual response, with the region of probable failure being deeper. Futhermore, each of these storm types i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rainfall distributions, and this is also shown to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timing and depth of slope instability.  相似文献   
3.
中国暴雨区划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近三十年水文站和气象站实测和调查24h最大暴雨均值和极值,将中国暴雨进行了初步区划。分区原则是:综合考虑暴雨强度及其分布特点、发生季节、暴雨天气系统以及地理诸因素(包括地形、拔海高度和海陆性质)。首先采用天气气候学方法对全国暴雨进行初步划分;然后,根据全国气象站25年汛期(5—9月)雨量和年雨量资料,算出各区域面雨量指标,以某区面雨量指标为变量,分别对其周围各站雨量求相关,如果相关系数通过显著性水平α=0.05,即将该站划归为同一暴雨气候区,否则,划归另一气候区。 最后将全国分为十个暴雨气候区和四个副区,并简述了各区暴雨洪水成因及特征。  相似文献   
4.
2001年8月初上海强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NCEP的ETA模式对 2 0 0 1年 8月 5~ 6日导致上海地区产生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基本再现了对流云团加强合并形成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过程 ,所模拟的降水分布、最大降水中心位置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模拟结果还显示其中的一个中尺度对流系统是由于位于其西南部的一支低空急流的直接流入才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1981~1991年6~9月气象资料,用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中游强暴雨过程。根据环流特征,它可归纳为汛期暴雨型和非汛期暴雨型两大类。重点分析了每种类型的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风矢量等的分布。结果表明,两种类型中,水汽源地,输送路径以及辐合强度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研究高原涡、西南涡对西南地区暴雨的影响,本文用中国气象局自动站与CMORPH降水数据融合的逐时降水资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逐时FY-2E卫星的云顶亮温(TBB)资料、欧洲气象资料中心(ERA-interim)的再分析资料,通过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以及拉格朗日轨迹模式HYSPLITv4.9,对发生在四川盆地的有高原涡东移影响西南涡发展引发暴雨的两次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两次暴雨过程的降水强度和分布有明显区别,并且TBB活动特征显示在过程一中有MCC(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二则没有。(2)对于过程一,500 hPa上,高原涡逐渐减弱为高原槽并伸展到四川盆地上空,850 hPa上,在鞍型场附近有MCC的产生和发展,200 hPa上,高原涡在南亚高压北部偏西风急流下方的强辐散区内,位于南亚高压东南侧急流区下方稳定少动,偏东风急流北部有辐散中心,有利于西南涡的加强。对于过程二,500 hPa高原涡东移在四川盆地上空与西南涡耦合,形成一个稳定且深厚的系统,这也是过程二的暴雨强度比过程一强的最主要原因。200 hPa上,四川盆地始终位于南亚高压东侧的西北气流中,“抽吸作用”明显。(3)在过程一中,位涡逐渐东传且位涡增加的地方对应强降水区与MCC发展区,反映了暴雨和位涡的发展基本一致。在过程二中,中层位涡高值区从高原上东移并下传至盆地上空,两涡耦合使得上下层打通,位涡值比耦合之前单独的两涡强度更强。 MCC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中层大气要有强正涡度、强辐合和强上升运动,在未产生MCC前,过程一与过程二在盆地上空的动力条件甚至是相反的;从热力条件看,过程一中有明显的干冷空气入侵,增强不稳定条件,有利于MCC的产生并引发强降水;另一方面,本文也应证了二阶位涡的水平分布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4)通过拉格朗日方法的水汽轨迹追踪模式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可得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源地和通道也有明显区别,过程一主要有两条水汽通道,通道一来自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洋面的底层,通道二来自四川南部750 m以下高度;而过程二的主要水汽输送通道有三条,通道一来自西方地中海、黑海和里海上空1500~2500 m高度附近,通道二来自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的底层,通道三的水汽从孟加拉湾低层绕过云贵高原直接输送到四川盆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