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完全免费 | 144篇 |
专业分类
大气科学 | 21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4 毫秒
1.
2.
北京一次大风和强降水天气过程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利用3维强风暴冰雹分档模式(IPA—HBM)对2001年8月23日北京的一次伴有大风、暴雨和冰雹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并与部分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对此次强风暴的生命史、降水分布、降雹的大小等要素做了较好的模拟,并能够模拟出伴随强风暴过程所产生的强下沉气流和及地面强风速切变(下去暴流)。从云微物理学角度分析了此次局地性大风的形成原因,认为由高空冰雹粒子的拖曳产生的负浮力作用是促发强下沉气流产生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冰雹的融化和雨水蒸发冷却对下沉气流起加速作用,冰雹的拖曳和融化作用对下沉气流具有决定性作用。强风暴所产生的爆发性强下沉气流最终导致了局地大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新疆大风的时空统计特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统计了1961-1999年39a新疆90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表-1资料,给出新疆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年平均大风日数的高值区在北疆西北部,东疆和南疆西部,阿拉山口,达坂城大风最多,准噶尔盆地中心,塔里木盆地南缘最少。(2)大风年总日数的变化有明显的波动性,大部分地区80年代起大风日数有减少的趋势。(3)春,夏季大风最多,以5,6月最为频敏,大风主要出现在上年10时到午夜23时,半数以上的大风持续时间在1h以上,以0.5h以内最多。 相似文献
4.
A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GALE REGION OVER OCEAN SURFACE BY TROPICAL CYCLONE USING TBB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With black-body temperature(TBB) from GMS infrared cloud imagery for 16 tropical cyclones in 1996-1997 and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ports of gale by tropical cyclones as well as some conventional andshipboard wind reports, a number of conceptual charts are statistically summarized to determine ranges of gales on near gale and 10 of the storm. A method by which the radius of gale is operationally useful has beed tested.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2005年8月17日江苏盐城地区的一次雷雨大风天气过程(简作8.17雷雨大风)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表明:贝湖东侧有较强的冷涡,高空槽前有西南急流存在,低层有冷锋锋区南压,本地受减弱缓慢南撤的副热带高压控制,850 hPa为暖湿气流控制;K指数、SI指数和θse都表明有较强的不稳定天气产生;在雷达回波特征上,具有强冷锋带状回波特征;风场上有明显的辐合;液态含水量值和一小时累积降水量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切变线和辐合区的存在是强回波得以维持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冷空气的入侵,冷暖空气交汇,是强对流天气爆发的直接原因。及时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信息,进行预警信号的发布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并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6.
利用1954~2002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沙尘暴的变化特点及趋势,并从大风天气变化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沙尘暴变化的气候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沙尘暴总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比50年代到60年代减少了73%;沙尘暴的下降趋势具有十分明显的空间一致性。比较发现,沙尘暴总日数和大风总日数的变化趋势有很好的一致性,两者的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2。这表明,我国沙尘暴的变化趋势主要是随大风的变化而变化,风力条件的减弱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境内沙尘暴频数下降的主要原因。1997年后沙尘暴日数的回升也同样伴随着大风日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采用多种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观测资料, 及多普勒天气雷达三维数字组网系统和四维变分同化反演技术得到的高分辨率资料, 分析了2009年6月3~4日发生在我国黄淮地区的强飑线天气过程的形成背景和成熟阶段特征。高空槽后强西北气流带来的冷空气和黄淮地区近地面晴空辐射增温为本次飑线发生前对流不稳定能量的产生和积累提供了大尺度条件, 低层较干且温度直减率较大的环境大气有利于本次过程地面出现灾害性大风。对本次飑线系统及伴随的强对流天气现象的分析发现, 在系统成熟阶段, 地面雷暴高压和飑前阵风锋达到最强且强对流天气现象出现范围最大, 飑线系统水平尺度达到β中尺度上限, 系统内存在两条对流强回波带, 它们之间云的特征及强对流天气现象具有明显差异。根据反演出的风场, 分析了飑前弱回波区、 飑线主体对流强回波区、 飑后弱回波过渡带和层云次强回波区内水平散度和垂直速度的垂直分布, 弱回波过渡带和次强回波区在整个中低层均为下沉运动, 且弱回波过渡带内下沉运动要强于次强回波区, 下沉气流较强而低层辐散层较薄的结构特征与地面灾害性大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用MM5模式对2 0 0 1年4月1 7~1 9日、5月1 2~1 5日辽宁省出现的大风过程进行了模拟,并与1 3个代表点的气象观测站资料或野外风电场测风资料作了对比。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区域风场的演变和分布特征;对逐时风速的模拟与实况有一定差异,但模拟值与实况变化比较同步,基本反映出单点风速变化的趋势;对瞬时风速大于1 0m·s-1和平均风速大于9 0m·s-1的模拟明显偏小。模拟试验初步说明,MM5模式对区域地面风场形势、单点风速随时间变化特征的模拟较好,但可能减弱大风的实际强度。 相似文献
9.
10.
冬春季江苏沿海大风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江苏2005-2006年460个自动站和加密站的风速资料,分析了2005-2006年冬春季发生的大风过程,研究发现冬春季沿海大风多由强冷空气引发,并具有一定的间断性、持续性、突发性和阵性特点,并对典型过程的阵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冷空气的入侵促使地面风场发展,大风u、v分量的变化与旋转系数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旋转系数的逐时波动与v分量的波动基本呈同位相变化趋势,而其与u分量的波动则有反位相关系;在冷空气影响前后,这样的相关特征始终维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