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完全免费 | 62篇 |
专业分类
大气科学 | 193篇 |
出版年
2020年 | 5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玉米是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受气象条件影响很大,开展玉米产量动态预报对河北省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结合夏玉米生理特性,建立了夏玉米气候适宜度模型,利用此模型借助于SPSS统计软件,计算了1972-2005年河北省8个市夏玉米生育期内逐句气候适宜度,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河北省8个市夏玉米不同时段产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夏玉米气候适宜度与产量相关显著;1972-2005年历史预报检验和2006-2007年预报试验平均准确率分别为88.8%和96.8%,能够满足业务服务需要. 相似文献
2.
采用了DSSAT作物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相连接,模拟分析了A2和B2气候变化情景对中国主要地区灌溉水稻产量的影响。气候变化情景采用了IPCC发布的SRES(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系列的最新温室气体排放情景,气候情景值采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Provide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 Studies)的模拟值。通过研究站点水稻对A2和B2增温梯度敏感性的分析表明:温度增加,水稻产量呈下降趋势,随着温度增加,产量下降幅度增大。且在同一增温水平下,在南方热带地区的昆明和海口,产量下降幅度大于其他站点。A2和B2的产量相对于基准年(1961~1990年)的变化分别为:气候变化对不同站点的年代际水稻平均产量表现了正面或负面的影响(A2情景下为2.3%~-10.2%,B2情景下为4.0%~-13.6%),在某一些站点,水稻高产年和低产年的概率明显增加,产量分布趋于两极化。 相似文献
3.
结合早稻生理特性和前人研究成果,分别构建了早稻温度、降水及日照适宜度模型,在此基础上,为反映多因子对早稻产量的协同效应,建立了早稻气候适宜度模型.根据不同时段的早稻气候适宜度,利用加权法,构建了早稻气候适宜指数.基于气候适宜指数与早稻产量的关系,建立早稻气候适宜指标.并利用历年不同时段的气候适宜指数和早稻产量建立了早稻产量动态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回代检验和预报检验的丰歉趋势正确率、实际预报准确率均较高,能够满足业务服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5.
在对国际先进的水稻生长模型ORYZA2000进行模型调试、验证,实现本地化的基础上,以双季稻发育速率参数为主,结合地形、气候、水稻熟性分布和当地生产实际,将江南双季稻区按发育参数划分为7个区域,实现了ORYZA2000模式在我国江南双季稻地区的区域应用.利用该模型进行了不同年份气象条件影响定量评估的应用试验,评价结果与实际符合,定量客观.探讨了利用机理性作物生长模式动态预测产量的方法.通过建立不同发育期的水稻模拟生物量与相对气象产量的相关统计模型,结合趋势产量预测,实现了地区级双季稻不同发育期的产量动态预测.外推检验结果表明,各地早晚稻不同发育期的产量动态预测模型平均误差为4.8%~6.1%,可初步用于业务. 相似文献
6.
影响冬小麦产量的气象要素定量评价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冬小麦生育期间的逐日气象资料、冬小麦产量和生理气象指标资料,计算了冬小麦全生育期标准化日照时数、有效积温和标准化降水量;在进行通径分析的基础上,分别计算了日照、温度和降水对冬小麦气象产量的贡献率;运用积分回归分析,得到了影响冬小麦产量的逐旬日照时数、有效积温和降水量的影响系数,构建了冬小麦产量气象要素影响定量评价模型。实例应用表明,利用通径分析和积分回归原理计算的气象要素影响系数,能够准确反映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建立的冬小麦产量气象要素影响定量评价模型能够定量评价全生育期各气象要素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出的气象要素定量评价技术路线,为开展气象要素定量评价业务服务奠定了很好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我国小麦发育及产量可能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8,他引:50
利用随机天气模型,将气候模式对大气中CO2倍增时预测的气候情景与CERES-小麦模式相连接,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冬小麦和春小麦生产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后小麦发育将加快生育期缩短,冬小麦平均缩短7.3天,春小麦平均缩短10.5天,春小麦生育期缩短的绝对数和相对数均大于冬小麦。籽粒产量呈下降趋势,冬小麦平均减产7% ̄8%,雨养条件下比水分适宜时减产幅度略大。春小麦的减产幅度大于冬小麦,水分适 相似文献
8.
该文在简要回顾20世纪我国农业气象学科发展历程基础上,重点阐述了50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农业气象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业气候资源与区划、农业产量气象预测与卫星遥感估产、农业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作物生长模拟与模式以及农业气象情报信息服务等所取得的若干重大进展,并从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出发,探讨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未来发展中在农业气象研究领域的可能热点趋势。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气候变化及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7,他引:18
根据山东省196l~2000年气象与粮食产量资料,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①20世纪60年代以来,山东省气候有变暖和变干的趋势,各季节中,变暖趋势最明显的是冬季,变干表现最突出的是夏季;②气温和降水是造成山东省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在“暖干”气候背景下,气温与气候产量为负相关,降水量与气候产量呈较显著的正相关;③农业自然灾害是造成粮食单产产生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根据龙眼生物学特性、产量和气候资料,通过平行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气候条件影响广西地区龙眼产量的关键时期和关键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候条件影响广西地区龙眼产量的关键时期为晚秋梢生长期、花芽分化期和开花座果期,关键气候因子分别为气温、雨量、雨日和日照时数。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年份气候要素与产量的对比分析,确定了丰歉气候指标,为龙眼的栽培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开展龙眼气象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