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富营养化和风浪是影响大型浅水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的重要因素,本文于2003年10月至2004年9月对太湖梅梁湾和五里湖理化环境因子(水温、透明度值、悬浮质浓度和氮、磷营养盐浓度)和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逐月监测,通过对两个湖区理化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周年内季节变化的比较研究,探讨富营养化程度以及风浪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为:(1)梅梁湾由于受风浪影响悬浮物含量较高,五里湖则富营养化水平更高.(2)周年内五里湖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6.85 mg/L)高于梅梁湾的平均生物量(4.99 mg/L),两个湖区都呈现夏秋高峰、冬季低谷的变化特征.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季节演替的模式基本为:冬季硅藻(小环藻属Cyclotella spp.)和隐藻(隐藻属Cryptomonas spp.)-春季绿藻(细丝藻属Planctonema sp.)-夏季绿藻(绿球藻目Chlorococcales种类)和蓝藻(微囊藻属Microcystis spp.和浮游蓝丝藻属Planktothrix spp.)-初秋蓝藻(微囊藻属)和硅藻(浮游直链硅藻Aulacoseira spp.)-秋季隐藻(隐藻属).五里湖的季节演替模式没有梅梁湾明显,全年隐藻(隐藻属)都占优势,在此基础上,秋冬季硅藻(小环藻属和浮游直链硅藻属)占优势,裸藻(裸藻属Euglena spp.)在冬春季占优势,绿藻(绿球藻目种类和团藻目衣藻属Chlamydomonas spp.)在整个春季和初夏的优势地位在夏季被蓝藻(微囊藻属和浮游蓝丝藻属)所取代.群落构成的差异是浮游植物对两个湖区不同风浪条件和富营养化水平的响应结果.(3)通过与PEG(Plankton Ecology Group)模式的比较,梅梁湾和五里湖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演替主要受水温、光照、营养盐(氮、磷)浓度和浮游动物牧食等因子的影响,因此,大型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规律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浅水湖泊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总被引:14,自引:14,他引:35
随着我国湖泊生态环境越来越严峻,湖泊生态恢复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实际上,湖泊生态恢复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通过一定程度地减缓或改善环境压力,结合某种或多种水生生物的种养措施,逐步使得生态系统向良性的或者是被改变前的状态发展,目前.湖泊生态恢复不是被单纯地理解为种草、养鱼等,就是被解释为生物群落的人为搭配或镶嵌.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湖泊治理中有关生态修复的实践长期以来鲜有成功的实例.最后、以太湖为例,给出了湖泊局部水体生态修复达致净化水质的技术思路——通过改善环境来恢复水生植物,通过水生植物恢复来引导乍态系统向草型湖泊转变,通过水生系统恢复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这种思路能否成功用于指导湖泊水生植物与生态系统恢复、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3.
在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水华蓝藻堆积使叶绿素浓度达到1600μg/L时,水体所含蓝藻形成的碎眉在水中的分解速率及其营养盐释放情况.结果表明:蓝藻碎屑的总氮含量为88.56±4.10mg/g,其在水体中有较高的分解速率,2d内即分解掉41.9%的生物量;蓝藻碎屑磷释放速率要高于氮,但其导致的水体中溶解性总氮浓度的升高则较溶解性总磷持续时间更长;实验前4d,溶解性无机氮(DIN)和有机氮(DON)浓度均有所升高,之后DIN趋于稳定,而DON则持续升高;DIN中以铵态氮为主,硝态氮、亚硝态氮含量较低;DON中尿素氮比例仅为3%,说明其不是蓝藻分解释放的主要有机氮形式;溶解性无机磷(DIP)、溶解性有机磷(DOP)浓度在前4d均有所升高,之后DOP逐渐转化为DIP并趋于稳定.本实验结果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蓝藻水华对湖泊氮、磷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太湖春季浮游植物群落氮吸收特征及其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0年5月中旬采集太湖6个点位水样,利用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太湖浮游植物群落对硝态氮,铵态氮和尿素的吸收,结果表明:太湖浮游植物群落对铵态氮的吸收速率均值最高,占几种氮总吸收量ρ(DN)的62.8%,各点位值在0.181-1.575μmol/(L.h)之间.各点位浮游植物群落对硝态氮和尿素态氮的吸收速率范围分别为0.004-0.118μmol/(L.h)和0.043-1.116μmol/(L.h).梅梁湾,湖心以及五里湖三个湖区浮游植物群落均优先吸收铵态氮、其次为尿素,对三种氮的吸收速率都是ρ(NH4)>ρ(UREA)>ρ(NO3),而胥口浮游植物群落优先吸收尿素,且对尿素的绝对吸收速率最大,其次为铵态氮,硝态氮最低.在可利用氮含量较高的情况下,浮游植物丰度、组成结构等因子可能是影响太湖浮游植物群落氮吸收空间差异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之前,太湖有鱼类107种、25科,属4个生态类型:洄游型、江湖洄游型、河流型和湖沼型.自2002年9月至2006年1月进行了太湖鱼类采集,共采得鱼类60种、18科.其中,除放流的鱼类外,都能在封闭的湖泊环境中完成生命周期(湖沼生态型);团头鲂、鲮、银鲫和尼罗罗非鱼属移植种类.团头鲂、鳙、鲢、草鱼和青鱼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每年向湖中放流的鱼类;鳗鲡则是自1976年起放流从长江采捕的鳗苗.20世纪50年末至1985年,长江和太湖之间人为隔断,不能在静水中繁殖的鱼类在湖中消失,自然鱼类资源下降;加上过度捕捞和对繁殖群体缺少保护,导致鱼类群体小型化.最后,对太湖渔业资源的优化进行了讨论,并进一步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食物组成分析和渔获物组成调查,并结合历年渔获量统计和环境监测资料,研究了太湖鲫鱼数量变化的规律、机制及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渔获物调查和渔获量统计资料均表明:近年鲫鱼数量不断增加,已成为太湖仅次于鲚鱼的重要鱼类2004年渔获物调查中,鲫鱼占鱼类总重量的8.40%±2.69%,占鲤、鲫鱼渔获量的65.08%±15.47%;历年渔获量统计显示,1952-1998年鲤、鲫鱼渔获量相对稳定在1010.1±367.2 t、占鱼类总量8.89%±5.33%,1999年上升达到2547.4 t、占9.45%,2000年达到3708.7 t,占12.18%;年龄组成分析表明,鲫鱼低龄化趋势在加剧.食性分析表明:在7-12月,微囊藻占鲫鱼食物体积的83.65%-93.99%.分析认为:太湖鲫鱼以微囊藻为主要食物;富营养化加重为其提供了充足饵料,实施禁渔期、禁渔区等措施使其繁殖得到保障,捕捞强度过高导致其年龄组成低龄化、个体小型化.而太湖鲫鱼以蓝藻为主要食物,可能对蓝藻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沉积物再悬浮是浅水湖泊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模拟实验,比较不同再悬浮程度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以探讨沉积物再悬浮对浮游动物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处理下总悬浮物与叶绿素a浓度差异显著.再悬浮组中枝角类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角突网纹溞(Ceriodaphnia cornuta)和轮虫占优势,而对照组中大型枝角类溞属(Daphnia sp.)占优势,再悬浮使浮游动物群落组成趋于小型化.不同再悬浮条件下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和轮虫的丰度差异显著,角突网纹潘(Ceriodaphnia cornuta)和桡足类丰度差异不显著.总悬浮物浓度与轮虫和简弧象鼻潘丰度显著正相关,与隆线溞丰度显著负相关,与其它浮游动物种群丰度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显示,沉积物再悬浮是决定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过程之一. 相似文献
8.
利用微型生态系统研究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对微型生态系统水柱中不同形态氮磷浓度和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蚌的高强度滤食:(1)减少微型生态系统中悬浮态氮的含量,明显增加厂水柱中的溶解性氮、磷含量,但是对总氮、总磷和正磷酸盐含量没有显著影响;(2)显著减少所有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生物量,提高水体透明度,同时迅速改变微型生态系统中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降低了微囊藻等蓝藻的数量及其所占的相对百分比,而绿藻所占的比例迅速上升;(3)导致微型生态系统的生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上行效应(Bottom-up effects)在浮游藻类与营养盐的关系方面发生了变化,实验组水柱中氮、磷含量与浮游藻类的相关关系显著降低;(4)并不能有效降低微型生态系统的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9.
热带浅水湖泊后生浮游动物群落以轮虫和小型枝角类为主,往往缺乏大型浮游动物,其影响因子还存在争议,因此通过减少鱼类,提高大型后生浮游动物密度,从而增强对浮游植物的下行控制、修复热带富营养化湖泊的方法受到质疑.暨大南湖位于广州暨南大学校园内,是热带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于2014年12月实施以鱼类去除和水生植被重建为主的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以期改善水质.通过对南湖修复前后水质、后生浮游动物以及修复后鱼类群落的调查分析,研究了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对修复的响应.结果表明:与修复前相比,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显著降低,透明度显著上升.枝角类丰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修复后初期出现较高密度的大型枝角类蚤状溞(Daphnia pulex),桡足类丰度和生物量没有显著变化,轮虫丰度下降而生物量上升;后生浮游动物体长和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随着鱼类密度的增加,蚤状溞丰度快速降低,后期鱼类减少后蚤状溞丰度又有所升高.因此,本研究显示鱼类是控制热带浅水湖泊大型浮游动物种群的主要因素,由于控制鱼类密度以维持较高大型浮游动物密度较为困难,因此单纯生物操纵在热带浅水湖泊修复中难以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附着藻类是清水态浅水湖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附着藻类对湖泊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在室内柱状装置中,将尼龙网所培养的附着藻类加盖到太湖沉积物上,即处理组,并设置无附着藻类加盖的对照组,进行为期13d的实验.结果表明:加附着藻类的处理组中的无机磷释放速率显著低于无附着藻类的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期间加附着藻类的处理组释放到水体中的磷,平均减少1.16mg.其中附着藻类吸收了0.81mg磷(70%),而附着藻类通过光合作用改变沉积物表面的氧环境抑制了0.35mg磷的释放(30%).研究表明,底栖附着藻类可以通过吸收磷和抑制沉积物磷释放降低水中营养盐含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