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五里湖是太湖北部富营养化程度最为严重的一湖湾.从2004年1月起,为了改善水质,重建五里湖生态环境,在五里湖南岸建立了一个面积为10×104m2示范工程试验区,采用多技术措施集成应用,开展湖泊生态重建技术研究.经过近2年的生态重建研究与实践,在示范工程试验区内建立了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群丛23个,水生植物种类从生态重建前的零上升至15科、22属、32种,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her index)达到2.33,覆盖度达到40%- 55%.水质监测结果表明,示范工程区内水体的TN、TP、NH4-N、NO3-N、NO2-N及PO4-P的平均值分别比示范工程区外下降了20.7%、23.8%、35.2%、21.1%、45.6%和54.0%,TN、TP分别下降至2.50mg/L、0.080mg/L以下,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达到或低于“浅水湖泊稳态转换理论”指出的向“稳定清水态”转换的临界值,水体透明度(SD)平均值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平均从0.39m提高至0.70m;初步实现湖泊水体从藻类占优势浊水态向大型水生植物占优势的清水态转变.因此重建与恢复湖泊生态系统要从沿岸带着手,首先重建湖滨带结构与功能,通过湖滨带水生生物一系列反馈机制, 逐步改善湖泊水质,最终实现沉水植被恢复;湖泊敞水区应主要采用生物操纵技术措施来实现湖泊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3.
采集未破坏沉积物结构的柱状沉积物样品,通过室内41 d的培养实验,研究了沉水植物生长过程对间隙水中NH_4~ -N和PO_4~(3-)-P的浓度的动态影响,分析了沉水植物生物量与沉积物中氮磷释放通量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随沉水植物生长和生物量增加,上部0-5 cm沉积物垂向各层间隙水中NH_4~ -N含量呈逐步降低,表现出沉积物-水界面氮的释放通量与沉水植物生物量存在负相关性;而间隙水PO_4~(3 )-P含量则随沉水植物生长呈单峰型变化,磷释放通量与生物量相关性不明显.初步反映沉水植物在沉积物的生长过程中对氮磷吸收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东太湖水生植物生物质腐烂分解实验 总被引:8,自引:8,他引:32
以东太湖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优势种的茎叶为实验材料,并引入原位底泥中的微生物。在室内开展了为期1周年的水生植物生物质腐烂分解实验,对总重量以及碳、氮、磷的消减过程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浮叶植物腐烂分解速度快,周年腐烂分解率高;沉水植物初期腐烂分解速度较快,但周年腐烂分解率较低;挺水植物腐烂分解过程比较缓慢,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生物质的周年腐烂分解率在70%以上,沉水植物则不到50%,在前期,水生植物生物质所包含的磷优先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5.
白洋淀环境整治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加剧白洋淀富营养化的内源氮、磷污染负荷依然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以野外调研和室内培养实验相结合形式,在白洋淀主要水域内采集原位柱状沉积物样品,详细地研究了白洋淀沉积物中氮、磷赋存形态、间隙水中氮、磷剖面特征以及沉积物-水界面氮、磷交换特征.结果表明,白洋淀沉积物总氮、总磷含量分别为1230.8~9559.0 mg/kg(均值2379.5 mg/kg)和344.4~915.4 mg/kg(均值608.4 mg/kg),氮、磷累积污染量大.沉积物中铵态氮赋存量大(3.2~175.8 mg/kg),由此导致间隙水中铵态氮浓度较高,最高达到28.8 mg/L.沉积物磷形态以Ca-P和Fe-P为主,分别占总量的38.3%~76.1%和3.98%~18.0%,间隙水中磷酸盐浓度已接近甚至高于国内外典型富营养湖区.间隙水中高浓度的铵态氮和磷酸盐导致沉积物-水界面氮、磷交换通量较高,铵态氮平均释放和扩散通量分别为106.37和12.42 mg/(m2·d);磷酸盐平均释放和扩散通量分别为15.06和2.33 mg/(m2·d),沉积物内源氮、磷污染负荷较高,已严重威胁到白洋淀水环境质量,迫切需要整治.其中,北部河口区域以及中部府河入湖区和人口密集活动区沉积物氮、磷内源负荷尤为突出,应成为白洋淀沉积物内源污染整治的关键区域. 相似文献
6.
根据太湖五里湖湾生态重建大型围隔示范工程的现场观测结果,分析了湖泊生态重建措施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生态重建的第一年,尽管生态重建区内种植了大量水生植物,水体氮磷含量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水体透明度也被提高了近一倍,但是藻类却大量生长,并暴发了蓝藻水华;第二年,生态重建区的环境条件逐渐对藻类(包括蓝藻和其中的微囊藻)产生了抑制作用,开始出现藻类生物量下降趋势;表明生态重建措施(以水生植被重建为中心的生态系统重建组合措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当年)建立起一定规模的水生植物群落,有效降低水体氮磷营养盐,提高水体透明度,但要在较短时间内(2年内)完善一个较大的水生态系统结构、有效降低藻类生物量(特别是夏季)有一定困难.(2)尽管氮磷营养盐对水体藻类总量增加有较大影响,但并不是蓝藻大量暴发的决定因素,上行作用力对蓝藻的控制(bottom-up effort)表现弱于下行作用力(top-down effort).(3)较低的TN/TP比值(15.9-35.6,平均30.5)既是蓝藻水华暴发的原因,也是其作用的结果,其可能有利于蓝藻的大量暴发.(4)生态重建措施较大幅度地改善了水环境,但并没有显著提高藻类多样性指数(Shannon index),因此,单凭藻类多样性指数并不能完全反映水环境改善状况,在评价水环境质量方面需要结合其它多种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7.
在对巢湖2010年沉水植物和环境因子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巢湖沉水植物群落特征、分布规律,应用冗余分析探讨了沉水植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现场观测到的沉水植物共计4科5属6种,全湖生物量约为8077.8t,分布面积仅占巢湖总面积的1.54%.其中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 Miq.)分布面积占沉水植物分布总面积的90.7%,是巢湖沉水植物中绝对优势种.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inn.)、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inn.)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inn.f.)Royle)等沉水植物稀少,已濒临消失.Monte Carlo测试检验的结果表明,水体总磷、正磷酸盐、化学需氧量、透明度和水深等与沉水植物群落分布的相关性极显著,但是水体总氮的影响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巢湖流域沉水植物的群落分布受磷的限制要大于氮.检验结果还表明底泥的总氮和总磷与沉水植物的分布没有很好的相关性,而底泥总有机碳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对洪泽湖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4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施后,作为输水沿线上最大调蓄湖泊的洪泽湖,其水位将提高0.5m,并趋于稳定。这一结果对该湖的水生生物及其生态环境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透明度,pH值在某些湖区将有所降低,而敞水区无变化;短时间调水,湖水中营养盐含量基本无改变,但长时间连续调水,无机氮化合物将增加,可溶性磷下降,浮游生物数量仅在局部湖区有增减,全湖无大的差异;腹足类下降而河蚬数量将增加;水生维管束植物全湖生物量将减少;敞水性的鱼类增加,草食性鱼类或以水生维管束植物为产卵基质的鱼产量将下降。 相似文献
9.
太湖鱼类产量、组成的变动规律及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26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满足人类社会合理要求的能力和湖泊生态系统自我维持与更新的能力.获知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区域分异特征,对于湖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太湖的野外调查,计算了表征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系统能、系统能结构、生态缓冲容量和湖泊营养状态指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太湖不同湖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存在一定差异,东部湖区较好,西部湖区较差,呈现由东南部湖区向西北部湖区递减的趋势.该结果对进一步研究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阈值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蓖齿眼子菜的光合速率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8
本文研究了蓖齿眼子菜(Potamogeon pectinatus L)在滇池的光合速率、体内叶绿素季节变化及光和水温对其光合速率影响,并根据实验,计算出了蓖齿眼子菜生长的光补偿点,研究结果表明,蓖齿眼子菜1~3月份的净光合产氧量最大,为1.82~1.83mg/(g·h),6月份最低,为0.63 mg/(g·h);植物体内Chl.a和Chl.b平均含量分别为0.25~1.15mg/(g·h)和0.28~0.85mg/(g·h),蓖齿眼子菜可以通过调节体内Chl.a/Chl.b值来适应不同季节生长;蓖齿眼子菜有较宽的水温适应范围,10℃时的净光合产氧量可达0.88mg/(g·h),最高值出现在水温25℃,为1.16mg/(g·h),而30℃以上的水温已表现出对其生长的不利影响;蓖齿跟子菜生长的光补偿点为358~1256Lx,并随温度上升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