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根据1736-1911年文献记载的洪泽湖年最高水位及1914-1992年湖区水文测站的水位、流量资料,进行了长、短序列的入湖洪峰流量及不同时段洪量的频率分析,进而推求出不同重视期的设计入湖洪量和洪水年份相当的重现期,并分析洪水的灾害特征,结果表明:1)洪泽湖历史上洪水发生频繁,1786、1851、1906年均发生过特大洪水,高堰志桩分别至163、23.4、16.1尺。2)1953年建库后,湖水位上升。年最高水位历年平均值较建库前升高了1.22m;多年平均水位升高了1.72m。3)1916-1992年淮河蚌埠站年入湖洪峰流量、最大3日洪量、最大30日洪量和年平均流量频率分析显示。1954年分别相当于20、20、45.5和30.3年一遇洪水。1991年分别相当于7.1、7.1、10和14.7年一遇洪水。1991年洪水总体上小于1954年,但灾情超过1954年.表明湖区受灾程度有加剧趋势。 相似文献
2.
贡湖及其相关水域风生流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太湖风生流的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模拟贡湖及其相关水域风生流的套网格数值模式。应用该模式研究不同风情下,梅梁湖,太湖主体湖水对贡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洪泽湖风生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流是湖泊中污染物质扩散,悬浮物沉降及输移等的主要水动力学要素,造成湖水运动的成因机制很复杂,其中风生流是重要形式,本文通过构造一个二维闭边界数值模拟,对不同风情下的洪泽湖湖流流态进行模拟研究,探讨其入流较小,沿岩各闸关闭的枯季情况下的风生流特征。 相似文献
4.
5.
6.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全球和区域水文循环过程,是导致水文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流域-湖泊水文情势变化的根本原因.本文基于长短记忆模型构建了鄱阳湖气象-径流模型,同时引入了基准期的概念,定量区分了导致鄱阳湖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时考虑计算效率和模拟效果的前提下,采用10 d预测窗口大小来构建鄱阳湖气象-径流模型能够很好地捕捉径流的极值,并且对径流的短期波动也能有很好的体现.训练期模型在各个子流域的纳什效率系数均高于0.94,而在验证期,模型在各个子流域的纳什效率系数均高于0.90.基于径流模拟结果,定量区分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鄱阳湖径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春、秋季,其中,人类活动在春季主要会造成径流的增加,平均增加幅度约为139.47 m3/s,而在秋、冬季,人类活动则会导致径流平均减少约34.37 m3/s.对比二者的相对贡献率,可以发现,春季人类活动对径流造成的影响较大,平均相对贡献率为77.26%.而在其余季节,鄱阳湖流域径流过程的改变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平均相对贡献率约75.84%.研究结果能够为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湖泊内部的水动力条件正发生重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湖泊水环境的变化.水龄是颗粒物从入口传输到指定点的时间,可以定量反映水体的运动和交换程度以及滞留情况.如何定量区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水龄的影响程度,对湖泊水资源科学管理和水环境的治理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耦合了深度学习网络和传统二维水动力模型,通过引入基准期概念,定量区分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湖区水龄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1)本文构建的鄱阳湖流域降雨径流和鄱阳湖湖区二维水动力耦合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鄱阳湖湖区水量交换及流域产流过程,其纳西效率系数分别达到了0.96和0.90以上;(2)鄱阳湖湖区水龄的空间差异显著,东部湖区和南部湖区尾闾水龄平均为228.01 d,而大部分通江水体水龄较小,平均为24.21 d;(3)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鄱阳湖年均有2054 km2的水体水龄呈现减少的趋势,减小幅度为30 d左右,而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在涨水期和丰水期有约58%的湖区水龄呈现上升趋势,而在枯水期和退水期,平均有82%的水体水龄呈现下降趋势.研究结果能够为鄱阳湖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定量区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湖泊水动力的影响机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8.
9.
10.
本文根据三峡工程对长江龙口站水位影响的预测结果,通过对立龙口站与四湖地区水位站,以及与龙口地区地下水位的相关关系,进而研究三峡工程对四湖地区水情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