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5篇 |
免费 | 31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3篇 |
大气科学 | 41篇 |
地球物理 | 85篇 |
地质学 | 370篇 |
海洋学 | 59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31篇 |
自然地理 | 6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58篇 |
2010年 | 60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48篇 |
2007年 | 58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HAN GuiJun LI Wei FU HongLi ZHANG XueFeng WANG XiDong WU XinRong ZHANG LianXin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2013,(8):1447-1451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all surface drifting buoys of 1978-2011 and Lagrangian tracers simulated from high quality ocean reanalysis currents,the impact times and strength of Fukushima nuclear pollution to the east coast of China and the west coast of America have been estimated.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radioactive pollutants drifting in the ocean surface,preliminary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while the tracers took about 4 years to reach the west coast of USA,there are two types of tracers to carry out Fukushima nuclear pollutants to reach the east coast of China,corresponding to 1.5-year recirculation gyre transport and 3.5-year subtropical circulation transport.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impact strength at these time scales are given according to the variation of relative number concentration with time combined with the decaying rate of radioactive matter.For example,starting from 1% at 1.5-year,of the initial level at the originating area of Fukushima nuclear pollution,the impact strength of Cesium-137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inuously increases up to 3% by 4 years,while the impact strength of Cesium-137 in the west coast of America is as high as 4% due to the role of strong Kuroshio-extension currents as a major transport mechanism of nuclear pollutants for that area. 相似文献
2.
解决了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系统管理和应用的异构性问题,以实际开发运行系统为例提出解决方法,对CORS站数据管理与应用具有参考作用。本文以HNGICS为基础,介绍了HNGICS采用的系统架构、软硬件环境、开发模式与系统功能,同时讨论了相关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技术的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系统是当前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详细阐述了基于GIS的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的关键技术和建设思路,给出了国土资源电子政务GIS平台的架构。 相似文献
4.
矿产资源开发给矿山环境带来很多问题,怎样利用遥感技术来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监测,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难题。本文采用1∶50 000小比例尺遥感影像图,以临汾市乡宁调查区为例阐述了对矿产资源遥感监测的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法。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监测结果,为当地土地管理部门提供矿产资源开发的建议,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6.
7.
针对当前网络地图服务现状,认为在网络地图服务中引入自适应理论与技术是提升地图服务智能水平与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分析地图可视化领域自适应相关研究基础上,立足于自适应环境和主体多元需求的阶段性改变,梳理与客体相应的自适应因素,提出了网络地图服务自适应层次模型.阐明了该模型中5个自适应层次的关键研究内容及其技术要点,进而探讨了网络地图服务自适应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密度电法在探测煤矿不积水采空区对地形有严格要求的实际情况下,在煤田地表条件较为复杂的地区,采用受地形影响较小的瞬变电磁法反映地下不积水采空区的电性特征的研究与应用就有了重要的实际意义。为此首先从瞬变电磁法的基本原理出发,介绍瞬变电磁法的基本公式和正演方法;其次,结合不积水采空区的地球物理特征,设计正演模型,根据计算结果提出在地形条件复杂,不适合高密度电法施工的地方,采用小线框、配合高发射频率和大发射电流的瞬变电磁方法,探测地下高阻目标体的电性特征,推断不积水采空区的分布;最后,结合实际工程进行瞬变电磁法探测煤矿不积水采空区的实践,得到结论与实际钻探结果相符。应用效果表明,瞬变电磁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完成煤矿不积水采空区的探测,对煤矿安全生产起到了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中部Ш区块原油或油砂抽提物的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研究了原油或油砂抽提物中25-降藿烷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井区或同一口井不同深度(层位)的原油25-降藿烷的相对含量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表明其所遭受的生物降解程度有所差异,沿构造带从南到北,同一油层中原油的生物降解程度增强,比如位于构造北部(构造部位相对较高)的永1井、永3井侏罗系原油25-降藿烷丰度较高,表明生物降解比较明显,而位于南部(构造低部位)的永6井白垩系和侏罗系油层中的原油均无明显的生物降解现象;同一口井随深度增大生物降解作用将弱,如永2井浅部白垩系油层的原油降解较严重,而深部西山窑组的原油降解作用则不明显.根据原油生物降解的特征,结合车-莫古隆起调整对研究区油气成藏的影响,讨论了原油生物降解差异分布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