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ASPEI2009(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联合会)大会于2009年1月10日至16日于南非的开普敦市举行,现将会议上关于地震预报的进展汇总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岩石圈的不均衡状态是地球物理场存在差异的原因,对区域地球物理场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岩石圈的不均衡及其构造活动的背景.本文在对南京地区地震地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重力异常、地热场、深部速度结构、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等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它们与本区地震构造稳定性的关系;分析研究地震活动,从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与地壳形变观测资料研究本区大范围构造应力状况;最后结合该区域新生代演化史和第四纪沉积与活断层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得出本区地震构造相对稳定,不存在发生特大地震的构造条件,研究区未来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强度为中等或中等以下. 相似文献
3.
第10届地幔对流模拟和岩石圈动力学国际讨论会于2007年9月2日至9月7日在法国Cayy-le-Rouet市举行,来自13个国家的近百名科学家参加了这次讨论会. 相似文献
4.
5.
6.
7.
8.
本文利用遥测传输台网可见记录和磁带记录对厂坝炮爆破进行地震波动力学特性分析,发现各次爆破记录有一致性。对失真信号进行滤波处理,经凝聚函数分析证明了爆源的一致性。对1987年1月8日迭部Ms=5.9地震的分析,表明由于介质状态的改变,记录到的地震波优势频率向高频方向移动。在近震中有关台站上,地震波位移谱出现多峰与能量分散现象,拐角频率也向高频方向移动,振幅比呈现低—高—发震的形态。在地震前二十几天,主频处地震波衰减小,而震后明显变大。上述特征可能与该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水平和介质状态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地壳中间界面上反射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探测了地壳中间界面的埋深、复盖介质中波的传播速度、温度、压力、反射性、透过性、弹性等性质。 相似文献
10.
剪切波分裂应用于地震预报中的3个主要困难是:(1)如何自动定量识别剪切波快慢波到时;(2)用以认识其基本特征的震例太少;(3)因各次地震的复杂性,对所给剪切波分裂结果难以给出恰当的解释,本文研究了1988年11月22日甘肃肃南5.7级地震过程剪切波分裂的特征。所用资料为1988年8月到1990年8月中法合作张掖数字台网的记录。通过对张掖~肃南地区地壳结构模型的研究,确认了所用各次地震的真实出射角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