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15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洛阳地震台面波震级的偏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洛阳地震台1985 ~ 2003 年记录的1755 个地震的面波资料,采用与国家地震台网中心相同的面波震级公式,研究了该台测定的面波震级与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面波震级之间的偏差。结果表明,洛阳地震台测定面波震级的偏差与震中距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在1°≤Δ≤130°范围内面波震级由偏小0. 1 逐渐变化到偏大,Δ≥20°时偏大0. 2 ~ 0. 3;在130° < Δ≤180°范围内偏大0. 2。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震台网震级的对比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利用中国地震台网1983-2004年的观测资料,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测定的地方性震级ML、面波震级MS与MS7、长周期体波震级mB、短周期体波震级mb进行对比,给出了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①由于不同的震级标度反映了地震波在不同周期范围内辐射地震波能量的大小,因此对于不同大小的地震,使用不同的震级标度更能客观地描述地震的大小.当震中距小于1 000 km时,用地方性震级ML可以较好地测定近震的震级.当地震的震级M<4.5时,各种震级标度之间相差不大.当4.5<M<6.0时,mB>MS,MS标度低估了较小地震的震级,因此用mB可以较好地测定较小地震的震级.当M>6.0时,MS>mB>mb,mB与mb标度均低估了较大地震的震级,用MS可以较好地测定出较大地震(6.0<M<8.5)的震级.当M>8.5时,MS出现饱和现象,不能正确地反映大地震的大小;②在我国境内,当震中距<1 000 km时,ML与区域面波震级MS基本一致,在实际应用中无需对它们进行震级的换算;③虽然MS与MS7同为面波震级,但由于所使用的仪器和计算公式不同,MS比MS7系统地偏高0.2~0.3级;④对于长周期体波震级mB和短周期体波震级mb,虽然使用的计算公式相同,但由于使用的地震波周期不同,对于mB=4.0左右的地震,mB与mb几乎相等,而对于mB≥4.5的地震,则mB>mb.  相似文献   
3.
应用Winding—Number算法,快速确定中国地震地理位置名称(精确到县市区一级),查询过程具有准确性、高效性和误差小等特点。根据实际要求,将地名查询程序应用到F—E分区程序,可得到中国地震地理位置详细名称,顺应地震观测报告的出版要求,为地震基础科学研究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4.
网格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网格的概念,以及网格体系结构、网格资源管理和网格应用等网格技术的研究现状, 最后对中国地震减灾仿真网格试验系统的研究概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测定地震震级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在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联合会(IASPEI)新推荐震级标度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地震台网地震震级测定方法。研究指出,地方性震级ML与不同地区的地震波衰减特性具有密切关系,区域性特征明显,为保证中国地方性震级的一致性,宜沿用中国传统测定方法。建议:用IASPEI新推荐的短周期体波震级弛和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分别取代中国传统的短周期体波震级mb和中长周期体波震级mB;用IASPEI新推荐的20s面波震级Ms(20)、宽频带面波震级地(BB),分别取代中国传统面波震级Ms7与Ms。为使震级测定规范统一,给出新的震级计算公式和测定方法,并给出新旧震级之间的转换公式。采用新震级标度,可以充分发挥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优势,使中国震级测定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震例(1966-2012)》涉及到的266次震例资料,建立了具有开放性的异常信息数据库。数据库包含了在地震前普遍存在的可量化统计的11项(地震条带、空区、平静、b值、前震、频度、震群、震情窗口、波速比、视应力与震源机制解一致性)测震学异常信息。采用轻量化的GIS平台编制了"基于震例的测震学异常辅助判定系统",该系统具有3大功能:(1)查询功能。查询11项异常的定义、基本原理、适用范围、主要参考文献等信息;查询在某次震例前某个异常的图件;查询关于11项异常的重要研究成果图件;查询完整的《中国震例》PDF版;查询190余篇与11项异常相关的研究论文PDF版。(2)统计与绘图功能。统计并绘制包括中国大陆、省界、构造分区及自定义多边形、矩形等不同区域内所有震例前出现的11项异常信息与主震震级、发震时间与地点间的统计关系图。(3)存储功能。可将图件保存到目标文件夹。该系统为地震预测人员开展测震学异常判定及预测指标提取等工作提供了辅助决策平台。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与美国哈佛大学快速震源机制解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了2004~2006年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和美国哈佛大学(HRV)对同一地震快速震源机制解的测定结果.比较两个机构不同测定结果的地震震源机制类型;比较两者矩震级结果;计算同一地震不同反演结果的P轴、T轴空间取向差别.比较结果表明,除了少数地震的震源机制类型存在明显差别,震源机制类型一致的事件占总数的63%,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的矩震级比美国哈佛大学测定结果偏小,平均偏差约为0.35.两个机构不同测定结果的P轴、T轴空间夹角分布较分散,在大约30°附近分布频度较大,这可能代表两个机构对同一地震测定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参数.  相似文献   
8.
地震快报目录是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分中心数据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了能够更好地提供服务,我们使用Perl语言,开发了地震快报目录自动网上发布软件QCAT。本文分析了QCAT软件开发的应用需求,阐明了软件的设计思路,描述了软件的功能和结构,并对QCAT软件的各个模块进行了详细介绍,最终对应用QCAT之后,用户访问快报目录的方法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新疆、青海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地震震级的测定过程,分析比较了我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面波震级MS,以及国内外不同机构测定的该地震的矩震级MW. 结果表明, 不同的机构在测定面波震级时,由于所使用的资料不尽相同, 所使用的计算震级的公式也有所不同, 导致测定结果有一定的差别. 我国对该地震的速报结果是MS=8.1, 在正式编辑出版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中给出的测定结果是MS=8.2;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结果是MS=8.0. 地震发生后不久,哈佛大学(Harvard)、NEIC、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ERI)、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APCEA)、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GCEA)利用全球地震台网、 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或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资料得出的矩震级MW分别是7.8(Harvard), 7.7(NEIC), 7.7(ERI), 7.6(APCEA),7.5(IGCEA),测定的结果基本一致, 平均为MW=7.7. 鉴于矩震级是一个描述地震绝对大小的力学量,与传统的震级标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国际地震学界推荐矩震级作为优先使用的震级. 本文分析表明,昆仑山口西地震的震级(矩震级)为MW=7.7, 其面波震级MS=8.0, 是一次面波震级未饱和的地震.   相似文献   
10.
采用正交回归方法, 利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GCEA)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USGS/NEIC)1983——2004年的观测资料,对这两个机构测定的面波震级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得到了中国地震台网与美国地震台网面波震级之间的关系式. 结果表明,由于使用的震级计算公式和观测仪器不同,IGCEA测定的面波震级总体上要比NEIC测定的结果偏高0.2级;对于3.5~4.5级的地震,IGCEA测定的震级比NEIC测定的震级偏高0.3级;对于5.0~6.5级的地震,IGCEA偏高0.2级;对于7.0级以上的地震,IGCEA偏高小于0.1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