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篇 |
免费 | 10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篇 |
大气科学 | 46篇 |
地球物理 | 47篇 |
地质学 | 46篇 |
海洋学 | 14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2篇 |
自然地理 | 9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7 毫秒
1.
"九五"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站整体接入因特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如何将"九五"数字化前兆台站设备整体接人因特网,提供了一种非常简便、实用的整体接人方案.台站原来的构成模式没有改变,台网中心和台站熟悉的原工作方式得到了保留,实现了台站网络化的目标,使现有台网在因特网环境下能够正常运行.它能够与"十五"新建的前兆台网进行集成,便于整个台网的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2.
3.
An Introduction of the Projects Administrated by the Environmental Geosciences,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n 20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Liu Yu Zhang Qianru Wang Jun Liu Xiaomang Liu Jinfeng Zhu Honghu Zhou Zhixiang Pu Shengyan Wei Xiaorong 《地球科学进展》2018,33(12):1297-1304
4.
5.
基于构造的测震学参数在鲁东-黄海地块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基于构造的测震学参数分析为思路,利用地震构造分区和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结果,检验了基于活动边界带的测震学参数方法的可行性;将活动地块内部(地质构造复杂且地震活动频繁)构造单元与测震学参数相结合,研究中强震前震源区所在的构造单元测震学参数的变化特征,提取具有中期预测意义的震兆标志,为中强震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中强地震前,郯庐断裂带(鲁东-黄海地块西边界带)及扬子地块(鲁东-黄海地块内部构造单元)D、C值异常过程明显,且各有特点,证明了基于活动地块内部构造单元的测震学参数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由于现使用的测震软件JOPENS系统是建立在MySQL数据库上的,MySQL数据库是面对中小型企业的开源数据库,其性能与稳定性都不及现在主流Oracle。阐述了在MetaMatrix的基础上,实现JOPENS数据库从MySQL到Oracle的平滑迁移。 相似文献
7.
江苏地区介质非弹性衰减和场地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在2001年1月-2010年7月记录到43次高质量数字地震波形,采用Atkinson(1992)和Moya(2000)的方法,反演得到江苏地区的介质非弹性衰减特性和场地响应。 相似文献
8.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计算隆升速率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主要讨论了利用磷灰石理解变径迹年龄--地形高差法计算隆升速率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了近年来国外在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及其在研究隆升速率问题上的应用,并分析了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隆升速率应当注意的问题,强调了加强径迹长度分析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西南天山构造地层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西南天山造山带可划分为伊犁中天山、中天山南缘、南天山和塔里木4个构造地层区。伊犁中天山区出露早元古代变质结晶基底及晚期地台型稳定盖层。中天山南缘区产出一套早古生代变质俯冲杂岩。南天山区早古生代为陆坡、陆棚相被动陆缘沉积,晚古生代发育洋壳建造。塔里木区北部出露中晚元古代“优地槽建造”的变质结晶基底和早震旦世后稳定盖层。 相似文献
10.
新疆、青海、西藏数字地震台网和新疆和田台阵都十分清晰、完整地记录到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波形,故采用区域地震台网和地震台阵联合定位的方法来精确测定该地震的震源位置。具体定位时采用了以下技术:①根据MS7.3地震震中的位置,360o等方位均匀选取台站,平均每隔约15o取1个台站参与初始定位;②将于田台的记录波形旋转至径向和切向上精确测定S波的到时,并以此控制震中距;③测定震中位置时采用的速度模型,是以震源为中心、半径约为1.0o范围内发生的历史地震资料为基础,重新拟合后获得的速度模型;④利用和田地震台阵记录的主震波形资料,经波形聚束方法处理后进行方位角测定,并以此方位角修正震中位置;⑤采用确定性方法测定震源深度。最终得到新疆于田MS7.3地震主震的震中位置为36.197oN、82.467oE,震源深度为12km,发震时刻为2014年2月12日17:19:48.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