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腾冲火山地热区地壳结构的地震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22
根据腾冲火山地热区实施的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资料 ,用有限差分反演和正向走时拟合方法确定了地壳二维 P波速度结构 .地壳模型显示 ,在腾冲的热海热田附近上地壳存在低速异常体 ,它与火山地热活动可能有关 .测线的二维地壳结构上显示出两条地壳断裂 :龙陵—瑞丽断裂和腾冲断裂 ,其中腾冲断裂可能切穿莫霍界面 .同时 ,根据远震波形资料反演腾冲热海热田地区的 S波速度结构 ,也显示出该地区上地壳存在 S波的低速异常 .本文从深部结构方面探讨腾冲火山的成因 .腾冲火山地热区地壳具有低 P波和 S波速度、低电阻率、高热流值和低 Q值 ,以及上地幔也具有低 P波速度的特点 .由此推测地壳内岩浆来源于上地幔 ,腾冲附近地区存在的上地壳低速度异常可与岩浆的分异作用相联系 .与地球上大多数的活动火山一样 ,腾冲火山位于移动板块之间的边界附近 ,属于“板块边界”火山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华北地震科学台阵和首都圈地震台网记录的4511次近震和625次远震的P波到时数据,采用纬度和经度方向分别为0.5°×0.5°的网格划分,反演得到了华北北部地区(111°E—120°E,37°N—42°N)深至400km的地壳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层析成像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随着深度增加横向不均匀性总体呈现减弱趋势.燕山隆起带在60—120km深度内存在明显的高速异常,这与较大的岩石圈厚度有关;山西裂陷盆地、华北平原下方60km深度存在明显低速异常,与软流圈的出现有关.燕山隆起带岩石圈厚度在120km以上,明显比太行山隆起的岩石圈厚度大,与稳定大陆地区的岩石圈厚度一致.太行山山前断裂已切穿莫霍面,贯入岩石圈.研究区上地幔顶部大范围的低速异常反映了软流圈上隆的特点.在华北平原及燕山隆起下方200—300km存在高速异常可能与太古代大陆板块岩石圈的残留体有关. 相似文献
3.
松潘-甘孜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 总被引:5,自引:5,他引:49
位于川西地区的奔子栏-唐克深地震测深剖面以NNE走向穿越松潘-甘孜造山带. 根据人工地震记录分析得到的震相走时和相关的振幅信息, 确定了该剖面二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 剖面的地壳结构可分为5层, 其中第1, 2, 3层为上地壳; 第4, 5层为下地壳. 上地壳中部普遍存在低速异常带, 但龙日坝以北, 这一低速带与其上覆的低速基底合为一体. 同时, 沿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具有较强的横向变化. 据此, 可将剖面分为4段, 即甘孜-理塘断裂以南、甘孜-理塘断裂至鲜水河断裂、鲜水河断裂至龙日坝断裂和龙日坝断裂以北. 这与区域构造划分基本一致. 地壳厚度沿测线从南西向北东逐渐减薄, 即从金沙江畔的62 km减小到黄河附近的52 km. 根据PmP震相分析, 莫霍界面深度在鲜水河断裂两侧没有明显变化. 全剖面的地壳平均速度较低, 为6.30 km/s. 奔子栏-唐克剖面揭示了该地区的"造山带"型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鲜水河断裂带位于剖面的中部,该地区的上地壳速度为正异常,而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存在负异常.笔者认为,这是一类有利于强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4.
Lg尾波Q0值与中国大陆及邻区的地质构造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国大陆45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的432条垂直向地震记录,采用叠加频谱比值法计算单台Lg尾波Q0(1 Hz的Q值)及η值.利用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中国大陆及邻区(70°~135°E,20°~50°N)Lg尾波Q0及η值的横向变化图象.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及邻区Q0值主要在150~600之间.其中川滇及缅甸西北部地区的Q0值最低(<240).该地区地壳有复杂的断裂破碎构造及强烈的水热活动.最高Q0值(Q0>510)区主要位于蒙古高原南部、阿拉善、鄂尔多斯块体交界.其频率依赖η值在0.45~0.75之间变化. 相似文献
5.
由CDSN数据测定IPz分量谱震级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尝试用CDsN的IPz分量强震记录来测定谱震级。通过对测出的谱震级m_(T)与体波震级m_(B)、m_(b)的相关分析,得出其反映震源特性的峰值,出现在周期T=1秒左右。此外,谱震级还有随周期而变化的特性。根据谱震级与能量的关系,推导了它的通用形式为am_(T)=log(E/E0)(式中a=2,logE_0=5.6)。它的最高震级为9.6级。运用谱震级的通用形式对本文测定的4个谱震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它比传统方法测定的IPz分量体波震级m_(B)系统偏小0.31级。因谱震级是扣除了介质滞弹性吸收影响后的产物,故这种偏差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春秋两季鄱阳湖浮游动物的编目、数量分布与变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4
分析鉴定了1999年春、秋两季,在鄱阳湖区8个断面24个采样站采得的水样.共观察到各类浮游动物共150种.其中轮虫动物物种最为丰富,为96种,占总种数的64.0%,且单位体积的数量亦呈明显优势,说明轮虫动物是该湖区浮游动物的优势类群;其次为原生动物.24个采样站中,原生动物、轮虫动物、枝角类、桡足类这四类浮游动物个体数量分布的差异极大,其中第10、12、13和23号站中的个体数量较高,超过100ind/L最大数量出现在13号站,个体数量高达1101.60ind/L鄱阳湖浮游动物的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动,尤属轮虫的变动最大.本次调查中轮虫和枝角类的数量春季大于秋季,而原生动物和桡足类则秋季大于春季. 相似文献
7.
利用华北地震台阵垂直分量的观测资料,采用滑动绝对平均方法对资料进行预处理,通过互相关方法从背景噪声中提取瑞利面波的格林函数,开发了群速度频散曲线的自动提取工具,测量了位于华北盆地、燕山隆起和太行山隆起的3条频散曲线,反演得到了3个区域的S波速度结构.研究分析表明,滑动绝对平均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和台站附近干扰源的影响.为了得到可靠的层析成像结果,应计算格林函数的信噪比,选择高信噪比的格林函数测量其频散曲线,进行层析成像反演.当信噪比大于7时,一般都能得到稳定可靠的频散曲线.群速度频散曲线的最大可信周期(Tmax)与台站间距有关,华北地区最大可信周期以不超过台站间距的1/12为宜,周期大于Tmax时不同月份测得的频散曲线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8.
9.
10.
利用接收函数和地震面波频散联合反演台站下方速度结构,已成为一种常用技术.联合反演结果能同时匹配两个不同数据集合,使得解的非唯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抑制.然而对于现有地震台站分布,短周期面波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获得的有效频散资料较少,层析成像的横向分辨率较低,难以反映台站附近局部介质真实的频散特性,而且这些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在不同深度上反映的空间范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横向构造变化复杂的沉积层地区,二者往往很难同时得到较好的拟合.因此联合反演应尽可能采用反映相同空间上介质信息的约束资料.2009年5月,我们分别在冀北高原和华北平原沉积层区域的两个流动地震台站附近,布设了小孔径台阵进行地脉动观测.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获得高频相速度频散曲线,并作为浅部速度结构约束条件运用于沉积层区域接收函数与面波的联合反演.结果表明,高频相速度频散曲线的约束有可能明显提高沉积层地区速度结构反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