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1.
技术进步是提高编目质量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加强管理,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学好规范条例,不断改进工作,建立科学的编目程序,是提高编目质量和速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选取2009~2014年发生在云南地区、每个地震均在10个以上台站有记录的7412个地震数据,作走时曲线。同时为提高精度,重点对其中每个地震均在80%以上台站有记录的、ML≥3.0的83个地震数据,再作线性分析、折合走时曲线和区间稳定性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得到了研究区的初始地壳速度模型。选取2010~2014年云南省内M≥3.0的200次地震,采用Hyposat批处理方法迭代初始速度模型,以及对S波作分层速度拟合,得到云南地区的地壳速度模型,即2015云南模型:v_(P1)=6.01km/s,v_(P2)=6.60km/s,v_(Pn)=7.89km/s,H_1=20km,H_2=21km,v_(S1)=3.52km/s,v_(S2)=3.86km/s,v_(sn)=4.43km/s。基于新模型的地震重定位分析表明,云南地区地震事件大多发生于20km内的上地壳;对2011年3月10日盈江M5.8和2014年8月3日鲁甸M6.5典型地震进行重定位,得出震源深度分别与精定位结果和震中强震台震源距接近,表明新的一维速度模型能更好地反映研究区平均速度结构。 相似文献
3.
云南“三江”流域地震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云南区域台网1966年至2006年的地震目录,系统研究了云南“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内的地震活动性,给出了该区域、以及以各河流形成的3个次区域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点和b值结果,并进行了讨论,根据研究结果,认为拟建、在建的水电工程可能造成水库诱发地震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数字地震记录与模拟地震记录波形进行了祥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利用云南地震台网记录的云南及其周边地区2000~2017年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按照新的震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的测定方法,使用同一套软件,对地方性震级M_L、面波震级M_S、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短周期体波震级m_b、宽频带体波震级m_B(BB)和矩震级M_W重新进行人工测量。并分别用一般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对不同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给出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1)当M4.5时,各种震级之间相差不大,使用地方性震级M_L可以较好地表示地震的大小,也能够更加充分地反映区域特性;当4.5≤M8.0时,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和矩震级MW均能较好地表示地震的大小,但矩震级M_W的测定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在速报工作和大震应急中,可以使用M_S(BB)表示地震的大小; M_S(BB)的测定方法与国际接轨,消除0.2的震级偏差。(2)对于面波震级MS和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由于面波测量的位置、计算公式和量归函数不同,M_S比M_S(BB)系统偏高0.2左右;短周期体波震级mb较宽频带体波震级m_B(BB)整体偏小0.2左右,主要区别在于仿真模式。(3)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和宽频带体波震级m_B(BB)均在垂直向原始宽频带记录上直接测定,取消波形仿真环节,另外,相比测定m_B(BB)震中距要求大于5度,许多台站被限制,M_S(BB)更利于区域台网测定。(4)当3.5≤ML≤6.5时,M_L较M_W整体偏大; M_S≥3.5时,M_S也较M_W整体偏大,且均随着震级增加,偏差值呈上升趋势。(5)当M≥8.0时,面波震级出现饱和现象,使用矩震级M_W表示M≥8.0地震的大小。 相似文献
6.
利用云南地区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云南及周边地区2000~2011年4.0级以上可同时测定近震震级ML和面波震级MS的433个地震波形数据,将速度数据进行仿真,即近震震级ML在仿真短周期地震仪DD-1记录上测定,面波震级MS在仿真中长周期地震仪SK记录上测定,对全部人工重新测定的ML和MS,采用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得到了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式。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使用至今的公式MS = 1.13ML - 1.08与云南地区实际情况存在系统偏差,已不适用于云南地区。考虑到区域差异,认为采用关系式MS = 1.13ML - 0.86作为新的转换关系更合理适用。同时,对云南地震台网和国家地震台网都有记录的地震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云南台网和国家台网测定的绝大多数地震ML差值为- 0.2~ 0.4,差值为0.2的地震数量最多;MS差值为-0.4~0.2,差值为-0.2的地震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7.
8.
通过消除S波观测谱中的传播路径、场地响应、仪器响应等影响因素,得到中小地震的震源谱.根据Brune震源模型,运用遗传算法计算了地震矩、应力降、震源半径等震源参数;通过考虑由于有限的仪器带宽带来的地震辐射能量低估及补偿问题,测定了中小地震辐射能量;分析了云南地区ML2.0 ~5.3地震静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定标关系.结果表明:地震矩为2.1×1012~1.2 ×1016N·m,地震矩M0和震级ML的线性关系式为lgM0=1.01ML+10.59;震源破裂半径在86.9~1220.4m之间,地震矩M0与震源半径a之间的关系式为lgM0 =0.003a+ 12.90;应力降结果介于0.03 ~57.55MPa之间,当M0<4×1014N.m时,应力降随地震矩的增大而增大,当M0≥4 ×1014N·m时,应力降与地震矩之间无明显的依赖关系;地震矩M0与拐角频率∫c明显有依赖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lgfc=- lgM0+5.32;地震辐射能量ER在3.01×106~2.06×1012J之间,地震辐射能量ER与震级ML之间的关系为lgER=1.18ML+5.69.当M0<4×1014N·m时,折合能量有随地震矩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当M0≥4×1014N·m时,折合能量不随地震矩的增大而变化;地震视应力范围为0.02~31.4MPa之间,视应力与震源深度之间没有明显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6年云南测震台网记录到的地脉动数据,运用H/V谱比法计算分析了47个测震台站在0.1~20.0Hz频段内的场地响应。选取2012~2016年期间云南测震台网记录到的ML≥2.5地震做单台震级偏差统计分析,挑出受场地放大作用而出现单台震级大于台网平均震级的台站做去场地放大校正,然后重新统计单台震级偏差情况。计算结果显示云南测震台网的台站受台基条件和所处位置等地质构造因素影响,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场地放大作用,大部分台站场地响应的卓越频率为1~6Hz,放大倍数为2~4倍。受场地放大作用的影响,大姚、芒市等19个台站的单台ML震级大于台网平均震级。在去除场地放大作用后,台站单台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偏差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10.
This paper selects the records of 7,412 earthquakes,each recorded by more than 10 stations in Yunnan between 2009 and 2014 to acquire the traveltime curves.Meanwhile,for improving precision,linear analysis,reduced traveltime curve and interval stability analysis are conducted focusing on the records of 83 earthquakes with M_L≥3.0 recorded each by≥80%of the stations,and by combining predecessors'research results,the initial crustal velocity model of the study area is obtained.By selecting 200 earthquakes with M≥3.0 occurring in Yunnan between 2010 and 2014,using the Hyposat batch location processing method to iterate the initial velocity model,and performing fitting to S waves layered velocity structure,we obtain the crustal velocity model for the Yunnan region,namely,the 2015 Yunnan model,with:v_(P1)=6.01km/s,v_(P2)=6.60km/s,v_(Pn)=7.89km/s,H_1=20km,H_2=21km,v_(S1)=3.52km/s,v_(S2)=3.86km/s,v_(Sn)=4.43km/s.Analysis on earthquake relocations based on the new model shows that most earthquakes occurring in Yunnan are at a depth of 10km-20km of the upper crust.The March 10,2011 M_S5.8Yingjiang and August 3,2014 M_S6.5 Ludian earthquakes are relocated,and the focal depths determined with the new model are respectively close to the precise positioning result and hypocentral distance to the strong motion stations at the epicenters,indicating that the new one-dimensional velocity model can better reflect the averag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