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1.
根据地质构造及地震台网分布特征,将青海地区分为柴达木盆地、青海东北部、青海东南部3个区域,运用青海地震台网记录的112条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利用Atkinson方法得到3个区域的非弹性衰减Q值随频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Q值最大,青海东南部Q值最小。采用Moya方法反演得到3个区域24个地震台的场地响应,其中15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在频率域不平坦,9个台站稳定性相对较好,GOM(格尔木)作为国家基准地震台,具有良好的观测环境,场地响应曲线稳定。  相似文献   
2.
德令哈地震台测震干扰频谱特征及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3个台站地脉动频谱特征的对比,发现德令哈地震台地脉动记录6.5—7.5Hz频段存在明显的高频干扰。根据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以来该高频干扰的频谱演化规律,对其产生背景来源做初步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德令哈地震台P波记录个数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2008年、2009年大柴旦两次6级地震序列地震视应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计算得到2008年、2009年大柴旦两次6级地震序列中109个ML≥3.0地震的视应力,两次序列主震视应力分别为5.1 MPa、3.4 MPa,平均视应力为0.48 MPa。2008年地震序列视应力的整体平均水平小于2009年地震序列,综合USGS及哈佛大学CMT给出的震源参数,发现两次地震震中相近,但震源深度有很大差异,2008年地震深度约25 km,而2009年地震震源深度约12 km,震源深度及发震构造的差异可能造成两次地震序列视应力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1980 年以来青海地区震群活动与前震序列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青海地震台网资料,系统整理分析了青海地区的震群活动及前震序列,总结了震群活动与中强以上地震的时空关系,检验了前兆震群类型的判断指标。研究认为,青海地区ML≥2 震群活动增强对区内6. 5 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中长期时间预测意义,对7 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时空预测意义。利用MAPSIS 软件6 项震群参数,以满足4 项前兆指标的全组合模式判断前兆震群,对研究区总频次大于40 的34 个震群进行参数计算,判断出前兆震群24 个,占总数的71% 。100% 前兆震群后发生相应的中强震,部分非前兆震群后也发生相应的中强震;震群对应的中强震80% 发生在本地震构造带,对中强震孕育区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青海地区有前震序列的震例较少,仅有的3 例,参数计算均不符合前震序列判断指标,对强震无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