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综合考虑形相似和值相似的相似指数法,通过建立最佳相似识别自动化系统,对1980~1991年共144个相似样本,在预报月雨量、梅雨量趋势中的可预报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环流形势相似方法作月降水量预报,以2月和5月关系较好,相似样本比预报月提前一个月;(2)环流形势相似作梅雨趋势预报时,以1月和5月关系较好;(3)环流相似的持续性一般较差,尤其是春、秋两季。  相似文献   
2.
调整的生态足迹方法在辽宁省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应用调整的生态足迹方法,对辽宁省1996—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与分析,从纵向比较并分析了辽宁省近年来在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环境压力.结果表明:辽宁省1996—2003年生态超载指数都大于2,有的年份甚至接近于3,这说明辽宁省当前的生物资源的生产和能源的消费的能力远超过其生态承载能力,即生态资源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生态环境有潜在恶化的趋势.辽宁省1996—2003年生态效率稳步上升,从1996年的2 569元.hm-2上升到2003年的4 101元.hm-2,提高了0.6倍,年平均增长率为7.5%.但与其它工业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说明辽宁省在提高生态效率方面还有更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大学校园生态足迹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介绍了生态足迹成分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 以东北大学和沈阳大学为例将该方法应用于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研究. 结果表明: 东北大学2003年的生态足迹为24 787 hm2,即需要24 787 hm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支持该校的各类消费并吸纳所产生的废弃物, 其生态效率(即单位生态生产性土地占用可支持的学生数)为0.94人· hm-2; 沈阳大学2003年的生态足迹为 17 218 hm2, 生态效率为0.8人· hm-2. 在两所学校的生态足迹中, 能源消费的足迹最大, 分别占总足迹的68%和54%; 食物消费和固态垃圾次之. 对东北大学、沈阳大学和澳大利亚Redlands University的比较分析发现, 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学生的经济状况以及学校的专业领域构成和研究强度, 对大学校园生态足迹、足迹构成和生态效率有重要影响. 这一研究定量揭示了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及其影响要素, 为创建"生态"校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也为评价"生态"校园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指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钻井岩心观察和岩石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川中东北部龙岗地区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和凉高山组典型钻井取心段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碳氧同位素分析。40余件样品的测试结果表明,δ13CPDB值在-1.24‰~4.59‰之间,除了1个负值外,都为正值。δ18OPDB值在-15.7‰~-9.83‰之间,都为负值。与海相和陆相碳酸盐岩同位素值对比显示,自流井期和凉高山期古湖泊均表现出内陆开放性淡水湖泊的特点,没有经过明显的海水入侵。在中-下侏罗统广泛存在的碳同位素正偏移是由湖泊初级生产力提高所导致的。岩相和同位素变化显示了古湖平面经历了2次主旋回和6次次级旋回变化,湖平面变化总体表现为东岳庙段沉积期>大一三亚段沉积期>大一亚段沉积期>凉高山期>马鞍山段沉积期。古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表现为大一三亚段沉积期>东岳庙段沉积期>大一亚段沉积期>凉高山期>马鞍山段沉积期。  相似文献   
5.
基于历年现场船舶、飞机、定点监测和陆岸监测的优势,获取了浒苔和马尾藻在水中的形态特征及光谱信息,绘制了光谱曲线;基于业务工作中常用的MODIS数据,采用真彩色法和马尾藻比值法开展业务化应用,并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真彩色法和马尾藻比值法结合,能够快速、有效区分浒苔和马尾藻,满足业务监测工作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将卫星雷达遥感应用于滑坡灾害的探测与监测,不仅可以从空间尺度上大范围捕捉到滑坡信号,而且可以从时间尺度上以较长周期追踪滑坡的运动状态。但是,卫星雷达遥感本身的局限性和滑坡所处的复杂地形环境使这一应用面临一些挑战。对卫星雷达遥感技术的4个主要挑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同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①通过提高卫星雷达影像的空间、时间分辨率,使用较长波段雷达信号或采用增强型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可降低密集植被覆盖对相干性的影响。另外,采用像素点偏移量追踪或距离向分频干涉测量方法,可克服传统干涉测量中大梯度形变引起的相位失相干。②大气延迟对卫星遥感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地处山区的滑坡探测和监测,利用通用型卫星雷达大气改正系统可显著减弱干涉影像的大气信号并进一步简化时间序列分析,提高缓慢运动滑坡的探测和监测质量。③对于中等分辨率的雷达影像而言,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可提前量化分析雷达几何畸变(如叠掩、阴影等)引发的滑坡探测监测的适用性;而对于高分辨率的雷达影像而言,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无需外部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即可精确识别雷达影像的阴影和叠掩区并进行掩膜,从而大幅度提高数据处理效率。④针对高坡度地区残余的地形相位引起的解缠误差,可通过基线线性组合的方法予以减弱。此外,提出了一个基于多源对地观测的滑坡探测/监测系统框架,综合卫星雷达遥感与其他对地观测数据(如地基雷达、激光雷达、全球导航定位系统),搭建了一个自动化滑坡探测与监测系统。该研究旨在阐明卫星雷达遥感的优缺点,进一步深化其在滑坡灾害监测方面的应用和推广,引出未来侧重发展方向的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西昌盆地新基姑地区奥陶系大箐组发育典型的风暴岩。风暴沉积构造主要有底冲刷构造、砾屑层理、粒序层理和丘状交错层理等。通过剖面实测,识别出3种风暴沉积序列:序列Ⅰ主要为薄层泥晶白云岩夹黄灰色极薄层状泥岩,为风暴浪基面以下的远源风暴浊流沉积,为风暴岩序列的E1段沉积,主要发育于外缓坡下部;序列Ⅱ发育底冲刷面(A)、平行层理段(C)、丘状交错层理段(D),主要发育于外缓坡上部;序列Ⅲ主要由底冲刷面和砾屑段(A)、粒序段(B)组成,主要沉积于中缓坡相带。风暴段自下而上表现为由序列Ⅰ向序列Ⅲ过度,并且沉积环境由外缓坡下部、外缓坡上部向中缓坡演化,形成一个在纵向上水深变浅的沉积特征。风暴岩的发育表明西昌盆地在奥陶纪大箐期处于低纬度地区。西昌盆地大箐组在新基姑以东地区处于中—外缓坡地带,而在新基姑以西地区为内缓坡地带,因而认为大箐组在新基姑以西的方向具备发育大规模优质颗粒滩型储层的古地理背景。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动态辨识”技术和数据分析的多种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了三峡地区汛期降水的历史变化规律。分析表明,辨识技术和动态数据分析中的数学模型相结合,能有效改善模型的预报效果,并成功地预报了1996年宜昌地区汛期降水明显偏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丁一 《湖北气象》1997,(2):20-22
本文应用“动态辨识”技术和数据分析的多种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了三峡地区汛期降不的历史变化规律。分析表明,辨识技术和动态数据分析中的数学模型相结合,能有效改善模型的预报效果,并成功地预报了1996年宜昌地区汛期降水明显偏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丁一 《气象学报》1991,49(4):504-511
本文对1952—1986年期间我国几次特大严寒的环流背景及发生规律作了分析和探讨,认为:严寒是一个大范围的天气现象,严重严寒往往涉及全国甚至欧亚范围,严寒的发生与大气环境的异常分布有关,导致严寒发生的前期因子是极地和赤道大范围热状况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