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测算全国30个省域2000—2015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采用自然段点法,分别对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各省碳排放量进行分类,分析其空间分异化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了相邻各省份碳排放量的空间关联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从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等角度,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无残差分解。结果表明:1)时间上,我国碳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14—2015年仅下降2%。除北京市外,其余各省份的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空间上,高值碳排放由环渤海及东部沿海省份逐步蔓延至中西部个别省份;2)各省域碳排放主要呈现高高集聚和低高集聚的特征,高高集聚稳定集中在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和江苏省,北京市和天津市与高碳排放的省份形成一个低高集聚区域;3)东、中部比西部省份更易受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对碳排放是驱动作用,能源强度对碳排放是抑制作用,能源结构对各省份碳排放的影响有正向驱动和负向抑制作用,除贵州省外,其余省份人口规模对碳排放均是正向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西安市雨水收集潜力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表水污染的加重,地下水超量开采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城市用水量严重不足,开发利用雨水资源已经成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定量研究城市雨水资源可供收集利用量可为开展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以西安市绕城高速以内为研究区域,把其汇水面划分为九类,以GIS为工作平台,计算出每种类型汇水面的面积,并确定了各自的径流系数。通过对西安市近45年降雨量的分析,结合降雨总量、理论可收集雨水量和实际可收集雨水量的计算公式,在降水保证率为50%和75%的条件下,估算出西安市绕城高速公路内1年可收集的雨水量分别为1.11×108m3和0.93×108m3,大约相当于西安市2005年用水量11.4×108m3的9.7%和8.1%。  相似文献   
3.
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颗粒物光谱吸收特性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针对东北地区水体,以长春市重要水源地石头口门水库为例,分别于2008年6月13日和9月23 日对该水库进行了水体颗牲物吸收特性研究.结果显示:2008年6月水库悬浮物含量高于9月,而叶绿素a含量低于9月:总颗粒物的吸收光谱曲线类似于非色素颗粒物,非色素颗粒物吸收对其的贡献明显大于浮游植物色素,9月份浮游植物吸收对其的贡献略有增加,吸收曲线在440nm左右能明显看到浮游植物引起的吸收峰;非色素颗粒物在440nm的吸收系数与悬浮物浓度存在较好的函数关系,而与叶绿素a浓度的相关性较弱;浮游植物色素吸收系数较低,色素组成中叶绿索a占主导地位,浮游植物在440nm和675nm的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含量均存在较好的指数函数关系;6月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在440nm和750nm的均值分别为0.0483m2/mg和0.0263m2/mg,而9月份的均值分别为0.0337m2/mg和0.01 87m2/mg.  相似文献   
4.
松嫩平原湿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利用 1986年和 2 0 0 0年的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土地利用图 ,提取出松嫩平原湿地动态变化信息。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模型 ,湿地动态变化主要表现为湖泊、沼泽、河流等天然湿地的减少及人工湿地面积的增加 ,其中天然湿地类型的湖泊和沼泽变化最为显著 ;质心模型分析指出湿地的空间变化趋势主要为质心相对朝东北方向偏移的趋势 ,湖泊和沼泽在西南部的减少是其主要原因 ;湖泊和沼泽的转移变化信息表明 ,湖泊面积的减少主要是退化为盐碱地和沼泽 ,而沼泽主要是转化为农田。松嫩平原湿地动态变化存在显著的自然和人为方面的驱动力因素 ,自然因素为湿地的退化提供了内在动因 ,而人为因素则加速了湿地的退化和转化 ,同时自然和人为因素之间存在着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5.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艳芬  刘科伟 《地下水》2009,31(6):29-32
通过分析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资源分布、利用现状、利用量的动态变化以及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对地下水的影响,表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的开发是有限度的;从其供水结构和利用结构来看,工业用水的比例较低;从地下水用水的空间分布来看,与能源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开发利用的空间分布一致。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大量消耗地下水,还会对地下水系统产生破坏作用,同时还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随着基地建设进程的推进,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加强,必须要通过调整用水结构、节水、开源、保护和治污等措施的综合实施,达到地下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保护的目的,才能实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WebGIS的中国湿地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独特的生态结构与功能。中国湿地面积约占全球湿地面积的10%,但近年来湿地面积逐渐萎缩,已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生态恶果。因此总结以往湿地研究成果,确立包括遥感在内的各种湿地信息提取方法,形成包含各种湿地信息的湿地数据子库和管理操作这些数据的湿地信息系统,并确立湿地信息的共享与发布机制,从而加快湿地科研步伐,成为湿地与遥感科技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WebGIS技术是GIS融合Internet技术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具有对大批量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管理和快速的查询检索功能。基于WebGIS技术的中国沼泽信息系统的建立有效地满足了湿地科研和开发保护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1Introduction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cropland guarantees the grain production (Feng, 2000), and the essence of cropland security is food security. Cropland security means the stability of total quantity of cropland, which also means stable quality, potential productivity and regional balance (Feng, 2000).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more and more cropland is encroached, especially the cropland with great market-value (Cai, 2000; Ge, 2002; Richard, 2002), w…  相似文献   
8.
冰雹灾害的卫星遥感监测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明  晏明  李铁强  何艳芬 《气象》2004,30(9):50-53
利用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对发生的冰雹灾害进行监测,对其原理和方法进行探讨。通过对1998年以来发生的冰雹灾害的个例分析,证明此项技术是可行的。依据受冰雹灾害后,植被指数的降低来检测受灾的区域,确定受灾的程度。在作物不同的生育阶段,选择不同类型的植被指数。受气象卫星分辨率的限制,对于受灾较轻和受灾范围较小的区域不易被分辨出来。对受灾较重的区域,可以确定出灾害的损失程度。  相似文献   
9.
分析吉林省东部山区1978~1998年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为例)至90年代中期(以1996年为例)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使用相关分析和层次分析法(AHP)对引起东部山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的自然方面、社会方面以及经济方面各因素进行分析,指出东部山区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人口因素、农业投入水平、市场导向和居民消费水平;新的发展形势下,耕地的压力仍然存在。该区应在保障粮食供给的情况下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挥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森林种植和养殖,同时积极发展森林旅游,缓解耕地压力,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RS和GIS支持下的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81,自引:19,他引:81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采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富锦、同江和抚远三个县(市),其总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1.42%;1980-2000年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分布面积显著下降,1980-1996年间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51.33%,1996年之后减少速度明显下降。同时沼泽湿地景观的破碎化显著,斑块数量增加了46%,斑块密度净增加两倍。1980年、1996年、2000年景观的分维湿地面积变化较之全区变化不显著外,其它地区均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