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金秋十月,收割机欢快的轰鸣声,打破了塞北小镇——红旗岭农场往日的宁静。丰收的稻田里,农民那一张张质朴的笑脸,犹如秋日漫山遍野的红叶溢满幸福。“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的城镇里”,正成为今天红旗岭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
东北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水稻是该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虽然该地区黑土质量和肥力均较高,但农田施肥过量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因此,为了阐明黑土区水稻施肥空间格局、差异特征及减施潜力,本文选择东北平原黑土水稻种植区为研究对象,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水稻施肥和产量进行了大规模调研分析基础上,结合土壤本底供氮能力培养试验,开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内由南至北施氮强度和经济产量均逐渐下降,施氮强度下降幅度大于产量下降,氮肥偏生产力逐渐增加。通过与理论适宜施氮量对比发现,辽宁稻区理论减氮潜力达16.7%~24.7%,吉林中、西部稻区潜力达8.7%~17.8%,黑龙江稻区还有2.0%~11.4%理论减氮空间。三省典型水稻土土壤累积矿化量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地上部生物量变化所引起的氮携出量的变化是引起东北黑土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水稻施氮量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流域尺度面源污染的监测是系统认识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迁移及转化过程, 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基础. 当前, 田块尺度的面源污染监测方法比较成熟, 而流域尺度的监测, 尤其是监测断面的布设及采样频率设置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本文详细梳理了小流域采样断面布设、采样频率优化和河流断面通量估算3方面的主要进展. 1)从小流域样点布设来看, 包括常规监测采样设计、针对性监测采样设计和融合前两种类型的监测采样设计3种类型, 点位布设方法上有遗传算法、模糊逻辑法、熵值法和模型法等, 样品采集方式包括随机采样、复合采样、综合采样以及连续采样4种类型, 其中复合采样应用广泛;2)从采样频率来看, 1~2周一次的采样频率即可精准获取污染负荷通量, 若需要进一步提高精度, 可在水文/水质变异大的时期提高监测频率及在特殊断面加密布点;3)在通量估算上, 当前主要的计算方法有平均法、插值法和回归/曲线法3类方法, 其中流量加权的浓度估计法、插值算法和LOADEST法是简便且精确的方法, 方法的选择上也可根据不同时期流域污染源特征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4.
一个值得重视的水文地质问题:地下水位持续上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位持续上升问题已成为当前一个国际性问题,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水质恶化和开采量减少。地下水位持续上升带来一系列水文地毯,环境和建筑工程问题,可采取一定措施加以预防和治理,其方法是以数值法为手段,进行水质水量模拟预报,预防,处理相应的水危害和规划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5.
采用SJC型流量仪监测系统来控制深层搅拌桩施工质量,对成桩过程中掌握注浆量的分布、控制桩顶、桩底标高以及确保施工桩长、杜绝断浆现象提供了施工数据,而且也为检验、验收部门提供反映搅拌桩质量的第一手资料,为判断成桩质量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1951—2010年中国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温度状况对于研究气候变迁、地球物质能量循环以及土壤性质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国家尺度上土壤温度状况的长期序列和空间变化缺少研究。因此,本文基于土壤温度内插法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使用1951—2010年中国880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研究了中国土壤温度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中国60年来土壤温度变化整体趋势为东北地区升温,西南地区少部分地区降温;② 中国土壤温度状况可划分为冷性土壤温度状况(东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和内蒙古东部)、温性土壤温度状况(新疆南部、内蒙古和山西南部以及山东)和热性土壤温度状况(华中、华东、华南以及西南的云南、贵州和四川);③ 经纬度和气温与土壤温度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其中气温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④ 中国60年来整体呈现温性土壤向北迁移(约46.5 km)、冷性土壤向南迁移(约43.4 km)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地理学、土壤学等相关领域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并为土壤系统分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