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基于陕西省1960-2019年94个气象站点冬季逐日气温资料,分陕北、关中和陕南3个气候区,从时间和空间2种尺度分析了陕西冷、暖冬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 a陕西冬季增温明显并在1987年前后发生突变,冬季平均0℃等温线北抬1~2个纬度,增温幅度以陕北最强陕南最弱。从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导致暖冬指数以9.5%·(10a)-1增加、冷冬指数以9.6%·(10a)-1减少,20次区域性暖冬事件在冬季气温突变后发生16次,而19次区域性冷冬有16次发生在突变之前。从空间尺度看,陕北和陕南的冷、暖冬发生频次相对较高,但强暖冬区域主要集中在关中,强冷冬区域分布在陕南和关中。后期应重点关注区域性暖冬事件引发的作物安全越冬、疾病传播以及病虫害发生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智利HIGUERILLAS铜矿区的应用实践表明,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能进一步明确找矿方向,确定找矿靶区,缩小找矿范围,加快找矿步伐。在该区地质找矿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极端强降水的检测是气候变化评估研究的重要内容,陕西地处南北气候分界线,探讨该区域的极端强降水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基于1961—2011年陕西日降水资料,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分析日最大降水量、日平均降水强度、夏季日最大降水量、夏季日平均降水强度、夏季强降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球变暖背景下,陕西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年最大降水量和强降水发生频次均呈现增加趋势,并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突变。陕北的强降水发生频次增加明显,关中和陕南的年最大降水量增加显著。夏季强降水的空间变化则较为复杂,陕北夏季降水强度呈现一致的增加趋势,而关中和陕南夏季降水的强度和频次在各县区之间的变化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2017年7月25—30日,陕西省出现了一次大范围对流性降水天气过程,降水落区位于陕北和关中北部。强降水时段集中在7月25日晚到27日,具有累计雨量大、小时雨强大、范围广、极端性强、受灾严重、影响严重等特点,此次降雨过程为1961年以来最强暴雨过程,属特大型暴雨过程。针对本次过程,陕西省气象局预报预警准确、信息发布及时、决策服务到位、现场保障有力、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通力合作,决策材料获得陕西省委、省政府多位领导批示,为抗洪抢险、转移被困群众提供了强有力的气象保障。通过评估分析暴雨过程中预报预警、应急决策、信息发布等各环节的工作及成效,总结服务特点,以期为今后类似重大气象事件气象服务保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采用国际通用调查评估方法,利用气象服务用户满意度指数CSIWS模型(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of weather service),从气象服务满意度、气象产品需求度和气象服务覆盖度三个维度对调查结果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1)2019年省级高端用户群对决策气象服务综合满意度指数为9284%,较2018年、2017年分别提高122、007个百分点;气象服务为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得到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认可。(2)气象服务的发展必须要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加强气象服务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切实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3)在巩固抓好暴雨、高温等传统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服务的同时,必须加强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决策服务。(4)以秦智网格预报系统深度研发为基础,继续加大短临预警服务系统的研发,切实增强短临天气服务主动性和产品可用性。(5)智慧气象APP、气象官微等融媒体发展是未来拓展气象服务手段的优先方向,要通过大众化、网络化的语言来包装气象服务产品,改进服务产品的结构和表现形式,巩固扩大用户群体,最大限度发挥气象服务效益。  相似文献   
6.

依托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及现有气象数据资源及系统,采用Java语言研发B/S结构的陕西省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实现CIMISS气象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制图、气服务产品模板订制及决策材料自动制作和分发等功能。该系统的建成对提高气象决策服务能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2017年陕西省先后经历了霾、雨雪、冰雹、大风、寒潮、高温、暴雨等多种灾害性天气过程,尤以暴雨、冰雹、高温和干旱灾害影响最重。经综合评估,2017年陕西省气象灾害影响属于一般年份。对于每一次灾害性天气过程,陕西省气象台均提前发布预报预警,加强服务,大力提升服务效益,得到各级领导和部门的肯定。通过对2017年气象灾害分析体会到,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服务需要:提高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能力;加强信息传播能力建设;加强政府主导、部门合作。  相似文献   
8.
朱伟  薛宗璞  刘环  程林  张昱  赵帅  冯甘雨  王若辰 《湖泊科学》2022,34(4):1175-1185
“新孟河引水”作为“二引三排”格局的关键组成,将长江水直接引入太湖的竺山湖区,在新的引排格局下,“新孟河引水”对太湖水环境尤其是总磷会有怎样的影响?针对“新孟河引水”工程,如何设计出水路线才能趋利避弊,改善太湖总磷?本文实测并收集了2007—2020年太湖的水文水质数据为基础,模拟了不同路线对太湖分湖区总磷的影响,力求将“新孟河引水”对太湖的影响进行一个清晰的分析,并为形成最为合理的出水路线提供支撑.结果表明:太湖不同湖区对出水路线的响应不同.从单一出水路线的角度来看,新孟河引水后,太浦闸增加出水会使得太湖西北部浊水加快来到太湖东南部,对太湖东南部有不利的影响.而梁溪河或新沟河出水的西北小循环是“新孟河引水”工程优化出水路线,在降低竺山湖、梅梁湖总磷的同时,没有恶化太湖东南部水质,对太湖总磷也有降低的效果.在应用中可以组合各种出水路线,形成联动方案.从物料平衡的角度看,太湖底泥目前仍是磷汇.引水后4种出水路线年均滞留量为1435 t,其中出水河道设置在东太湖(太浦闸)磷滞留量最大,年滞留1513 t;出水河道设置在梅梁湖(新沟河、梁溪河)磷滞留量最小,年滞留1404 t左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