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2篇
海洋学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采用PCR方法扩增团头鲂组成型HSC70和诱导型HSP70基因完整的编码区片段,并分别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2b(+)中,然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用1mmol/L IPTG在不同温度及时间下进行诱导表达。采用Ni-NTA His Bind Resins亲和层析和DEAE-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并进行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团头鲂两种重组表达质粒pET-22b(+)/Ma-HSC70和pET-22b(+)/Ma-HSP70,表达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量均约为72kDa,并能与兔抗人HSP70多抗进行特异性结合,这两种HSP70s融合蛋白经纯化后的纯度均达到95%以上。本实验选择融合蛋白Ma-HSC70在25℃和Ma-HSP70在30℃下分别诱导7h作为可溶性表达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2.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南太湖入湖口产毒微囊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太湖入湖口产毒微囊藻的丰度对于周边县市取水口的水质安全和太湖水质有着重要影响.以藻毒素合成酶基因mcyE/ndaF为靶基因,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产毒微囊藻的方法,并对南太湖入湖口7个监测点水样中产毒微囊藻的丰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特异性强及准确性、重复性较好.建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3.454x+49.88,斜率为-3.454,R~2=0.991,扩增效率E为94.6%,定量检测区间为1.689×10~4~1.689×10~8拷贝数/μl.对南太湖入湖口7个监测点检测表明,夹浦和合溪2个监测点的产毒微囊藻数量最高,预测产毒微囊藻浓度分别为(1.99±0.35)×10~5和(1.47±0.23)×10~5cells/ml.7个监测点的产毒微囊藻的种类较为一致,均为铜绿微囊藻.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水体中微囊藻毒素产毒藻种种类和数量,为蓝藻水华监测、预警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2002-2004年,在浙江衢州铜山源水库,对该库放养的美国大口胭脂鱼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水 库美国大口胭脂鱼的鳞片以环片的切割型为主要年轮特征.用刺网所捕的美国大口胭脂鱼渔获物中以Ⅱ、Ⅲ、Ⅳ龄个体为 主.体长和体重的关系式为:W=8.595×10~(-5)15 L~(2.662),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的主要生物学参数:L_∞=36.54cm,W_∞= 1.245kg,K=0.6377,t_0=-0.261龄,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 t_1=1.92龄,拐点体重W_1=0.396kg.与池养鱼类生长情况相 比,铜山源水库的美国大口胭脂鱼生长较慢.  相似文献   
4.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南太湖水域三个入湖口(小梅港、新塘港、大钱港)水质中蓝藻生物量、TN和TP的年变化特征进行了调查;通过SPSS10.0软件对蓝藻生物量与TN和TP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太湖入湖口蓝藻生物量一般有两个高位期,分别出现在每年的5—6月和9—10月;(2)南太湖入湖口的TN和TP处于富营养化水平,TN有朝重富营养化发展的趋势;(3)2008—2009年蓝藻生物量与TN的相关性系数r介于-0.010—0.210之间,呈现不相关;2010年r介于0.43—0.47,呈现低度负相关;(4)3年中蓝藻生物量与TP的相关性系数r介于0.30—0.80,呈现正相关。南太湖沿岸TP出现在0.05—0.20mg/L范围内频率达90%以上,蓝藻高位期时TP浓度在0.1—0.15mg/L范围。结果说明,南太湖沿岸水体中氮和磷营养盐水平较高,已经不容忽视,蓝藻生物量与TN之间存在一定的此消彼长规律,水体中TP已经是南太湖各入湖口蓝藻生长繁殖的相关性因子。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质监测方法对2008—2010年南太湖水域三个入湖口(小梅港、新塘港、大钱港)水体中蓝藻生物量、CODMn和DO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监测和调查,并通过SPSS10.0软件对蓝藻生物量与CODMn和DO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3年内南太湖入湖口蓝藻颗粒数在1.0×106个/L以上范围的频率每年超过50%,最高在3.0×107个/L左右;(2)南太湖入湖口CODMn指标大部分处于较高的污染水平,最高有6.5mg/L,最低约3.0mg/L;(3)蓝藻生物量与CODMn的相关性系数r介于0.3—0.7之间,呈现中低度正相关;(4)3年内蓝藻生物量与DO的相关性系数r介于0.30—0.50,呈现低度正相关,DO浓度有70%以上的频率大于6.0mg/L。结果表明,3个入湖口溶解氧指标能达Ⅱ—Ⅲ类地表水水质标准,但有机物污染已经不容忽视,并且与蓝藻暴发呈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吴湘  吴昊  叶金云 《海洋与湖沼》2014,45(4):783-788
本文研究了黄花水龙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最佳抑藻浓度范围,以及对微囊藻毒素(MC-LR)产生和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花水龙化感物质在培养7d内对铜绿微囊藻(FACHB-905)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半效应质量浓度(EC50,7d)值为47mg/L,但抑制效果会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弱。黄花水龙化感物质的最佳抑藻浓度范围为50—75mg/L,藻细胞培养4—7d内相对抑制率达50%—95%。同时发现整个培养期间,黄花水龙化感物质对MC-LR的胞外释放无显著影响。培养7d后,单位藻细胞内MC-LR的含量随黄花水龙化感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升高,16d后无显著影响。藻细胞培养液中MC-LR总量不会增大。由此可知,利用黄花水龙化感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既能有效控制藻细胞生长又不会促进藻毒素的释放,生态安全性高,可应用至实际水体水华处理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