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与南京城市空间重构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企业区位选择研究是从微观角度理解城市结构变动的重要视角,本文构造了一个制造业区位选择作用于城市空间重构的理论框架,并以南京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首先采用计量模型检验了制造业企业郊区化扩散和重新集聚一系列影响要素,其次从要素空间分布及集聚经济的角度分析制造业的扩散和集聚的微观行为对城市空间重构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由于土地有偿使用、城市外围交通改善、政府"退二进三"的规划管理、城市开发区建设等因素的作用,南京制造业明显的郊区化扩散和集聚,对南京城市的郊区化和空间重构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污染密集型制造业较其他制造业具有更加强烈的郊区化趋势,这对提升城市功能和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下泛长三角FDI时空格局演化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华FDI的区域差异及其区位选择的演化过程与机制,受企业属性、产业特性及来源国和承接国社会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球虚拟与实体经济波动、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与国家宏观政策新导向等内外部因素不断重构在华FDI时空格局演变过程与机制.基于路径依赖、外部冲击等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以泛长三角地区为例,首先从总量、行业与区位选择等方面分析了金融危机前后FDI的时空演变过程;其次通过计量模型对FDI区位选择影响因素演变过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金融危机前后泛长三角FDI区位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转变遵循路径依赖动态演化模式,主要表现为原有演化路径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伴随市场环境、生产要素成本、创新环境、集聚经济和沉淀成本、制度环境等内外生因素影响,FDI总量、行业与区位选择的演化趋势也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化.  相似文献   
3.
空间经济学研究的相关进展与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经济学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学和地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比较优势和贸易理论、区位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对空间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及观点。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空间均衡对空间经济学提出新的理论要求,为此,空间经济学研究应从传统经济目标转向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建立空间异质下的空间均衡的系统分析框架,生态空间分布及其与经济活动开发空间的合理配置理论,使理论模型更为逼近现实,提高理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4.
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区域差别,进行建设用地配置,是区域空间引导和控制的重要内容.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基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要素进行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分析,综合考虑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用地发展潜力,讨论了城镇建设用地数量和空间配置的方法.基于该方法,以海安县为案例区进行验证,分析表明:2020年该区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县域中部和东南部资源环境约束较小、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有助于发挥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实现区域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集聚和地区专业化在地区产业发展中相互关联,是地区间分工的基础.通过对江苏省1984-2008年间制造业空间集聚和扩散以及各地区专业化发展的关联分析,发现地区分工深化与区域一体化并非同步,不同时期对各类地区专业化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区域一体化较低水平时期,中心和外围地区专业化指数较高的同时存在“假性分工”的现象;一体化水平向较高水平发展过程中,中心地区资源环境约束下可能凭借发达的产业基础率先步入升级通道使其专业化加深,而外围地区的被动地位以及发展的冲动往往对产业承接的选择能力较差,一定时期内专业化反而会出现下降.其原因是外围地区接受了大量的非优势产业,其中有部分产业是中心地区淘汰的落后产能,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外围地区有可能会步中心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相似文献   
6.
陈诚  陈雯  吕卫国 《湖泊科学》2009,21(5):725-731
根据生态空间保护需求,调整产业与城镇开发方向,是协调建设布局与生态保护空间关系,进行区域空间引导和控制的重要内容,以江苏省为案例区,在划定生态功能保护区、提取现状建设空间分布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矩阵分类和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生态功能保护区与建设空间的耦合特征及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占用状况,总结了空间开发秩序调整思路,研究表明:江苏大部分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空间耦合基本协调,不协调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无锡、常州等地区,未来需控制该区建设空间的增长;重要湿地、水源涵养区和风景胜区等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占用规模较大,未来空间开发应予以避让;农居空间占用生态功能保护区的面积较大,未来可通过合理凋整农居空间的布局逐步减少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占用,降低生态系统压力,促进生态服务功能维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