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激发雨量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伟  唐川  周春花 《水科学进展》2012,23(5):650-655
利用搜集的汶川震区典型泥石流暴发前后的降雨过程资料,分析了泥石流的激发雨量过程,获得了汶川震区的泥石流激发雨量特征,以期为泥石流的预测预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区的泥石流激发雨型可分为快速激发型、中速激发型和慢速激发型3类,其差异主要体现在降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方面。不同激发雨型下的泥石流形成过程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松散土体饱和过程。雨型的差异(降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使得土体饱和产生超渗产流的时间出现差异,进而使得泥石流暴发的时间存在差异。激发雨强跟激发雨型存在一定的关系,激发雨强最大者为中速激发雨型,其次是慢速激发雨型,最小者为快速激发雨型。与地震之前相比,地震后的泥石流暴发时的累积雨量和临界雨量都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
针对2012年8月30日9月1日四川盆地东部的大暴雨个例,采用Barnes带通滤波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对暴雨过程的中尺度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得出:700hPa的中尺度辐合系统与强降水位置对应较好,且中尺度低涡引发强降雨的强度(雨强、范围)要大于中尺度辐合线(辐合中心);盆地内大气的辐合运功主要位于850hPa,造成此次暴雨的中尺度系统由浅薄逐渐转为深厚,且在整个暴雨过程中都维持着强的辐合辐散运动;暴雨天气过程中非平衡状态呈现出逐渐加强到逐渐减弱的演变规律,持续的非平衡振动激发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增长,从而形成强烈的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3.
“2007.4.1”四川盆地强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2131°×1°和欧洲中心实时资料,对2007年4月1~3日四川盆地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及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hPa乌拉尔山到贝加尔湖以东为宽广深厚的低压带,地面上巴湖附近为冷高压,此冷高压在500hPa脊前西北气流的引导下东移南压,是造成此次寒潮大风天气的主要原因;而且低空急流也对降温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T213 1°×1°和欧洲中心实时资料,对2007年4月l~3日四川盆地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及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乌拉尔山到贝加尔湖以东为宽广深厚的低压带,地面上巴湖附近为冷高压,此冷高压在500 hPa脊前西北气流的引导下东移南压,是造成此次寒潮大风天气的主要原因;而且低空急流也对降温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肖递祥  肖丹  周长春  周春花  谌贵珣 《气象》2013,39(3):281-29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22-25日四川盆地西部出现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出现在对流层低层南海至四川盆地一直维持偏南气流的环流背景下,暴雨与这支偏南气流的风速演变密切相关,降雨强度随南风气流的增强而增强,南风气流增强所形成的风速辐合及正涡度平流是暴雨的主要动力触发因子,暴雨与低层辐合和正涡度平流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WRF数值模拟试验进一步表明:850 hPa层3h风速演变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在3h风速增大区域的下风方,未来3h对流云团将迅速发展;盆地西部形成的气流辐合与其西侧的高原地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流域蚌类环境DNA宏条形码引物的筛选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DNA技术是一种非侵入、高灵敏、高效率且对环境无破坏性,对生物体无损伤的调查工具.为了筛选适合于蚌类环境DNA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宏条形码引物,本研究通过对鄱阳湖流域24种常见蚌的基因组DNA进行普通扩增和高通量测序筛选了11对引物(设计了9对通用引物及从相关文献中引用了2对引物),结果显示引物cyt b和16S rRNA具有良好的扩增效果和高辨别度.进一步用环境样本(n=6)并结合传统采样技术对这2对引物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使用引物16S rRNA共注释到蚌科物种6属8种,蚌科物种序列占总序列数的26.69%;而使用引物cyt b共注释到蚌科物种4属6种,蚌科物种序列占总序列数的6.60%.引物16S rRNA更适合用于蚌类环境DNA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宏条形码引物.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环境DNA技术可以作为传统方法的有效补充,且同时使用多对引物,可增加可信度和检测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比分析2013年7月四川盆地西部的两次大暴雨过程,重点分析地形对低层流场的调整作用,结果表明:两次过程都是在副高西侧的低值系统影响下发生的,过程发生前期盆地西部处于高能高湿和及其不稳定的情况下,系统影响时有冷空气配合,"7.3"日的冷空气势力强于"7.9"过程,但低层南风弱于"7.9"过程;地形对两次暴雨过程的850 h Pa流场起到调整作用,冷空气影响前东南气流与地形以接近90°的夹角相交,地形的强迫抬升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冷空气入侵后,偏东北气流配合复杂的地形作用,造成龙门山沿线的暴雨;上升速度的大值区域主要位于103.5°E~105.5°E的地形陡峭区域,东南(东北)气流越强上升速度就越大,上升速度的大值区主要位于700 h Pa。  相似文献   
8.
系统理论在泥石流研究中的应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石流的形成及发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因子的综合产物,单凭泥石流学科本身的相关理论是无法对其产生机制、发生过程及动力特征等进行深入的研究。系统科学的引入,给泥石流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虽还未得到广泛应用,但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例举系统科学的一些主要理论在泥石流研究中的现状,根据当前泥石流研究的进程及趋势,提出系统理论在未来泥石流研究中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泥石流是昆明东川城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严重阻碍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开展东川城区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对城市安全与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地貌学侵蚀旋回理论出发,运用斯特拉勒面积-高程分析法对东川城区后山的3条泥石流沟的危险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深沟和石羊沟的斯特拉勒面积-高程值分别为0.580和0.520,泥石流沟谷正由发育的中年末期向老年期演化,泥石流危险度较低;尼拉姑沟的斯特拉勒面积-高程值为0.452,处于沟谷发育的旺盛时期,泥石流危险度较高,计算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气候系统是较典型的灰色系统,适于应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模型进行预测。东川是泥石流高发区,降水是促发泥石流的动力条件,是泥石流预报的重要依据。基于1981-2003年的降水资料,应用灰色系统(1,1)预测模型,对东川地区未来年份的降水量进行了灰色预测,预测效果良好,可为当地气象部门、农业部门及防灾减灾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