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4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三疣梭子蟹雌雄隔离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193亩池塘中开展三疣梭子蟹雌雄分养和雌雄混养对比试验。其中雌雄分养面积93亩,亩产商品蟹182公斤,平均壳宽12.6厘米,平均个体重230.1克,成活率40.2%。与雌雄混养相比,亩产量提高了53.6%,成活率提高了1.51倍。专家鉴定认为,梭子蟹雌雄分养,方式新颖,效果明显,技术水平属国内先进。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海珠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分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广州市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下文简称海珠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分布特征,在海珠湿地内,布设了8个采样点,采集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进行了物种鉴定和计数,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空间分布的初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12月11~15日和2018年6月19~23日,在海珠湿地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1种,隶属于7纲15科32属,包括寡毛纲17种、昆虫纲10种、腹足纲9种、多毛纲2种、双壳纲1种、蛭纲1种和软甲纲1种,优势种为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和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2017年12月采集到38种大型底栖动物,2018年6月采集到27种大型底栖动物,各采样点的物种数量介于12~23种之间,平均物种数量为17种;2017年12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密度为(2043±1100) ind./m2,总生物量为(2.1±1.6) g/m2;2018年6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密度为(1845±1862) ind./m2,总生物量为(3.3±3.2) g/m2;各采样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密度为1 019~4 251 ind./m2,平均密度为(1945±1100) ind./m2;海珠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空间分布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3.
滤水速率的快慢是决定滤食性河蚌对水质改善与否的关键,但受蚌龄大小、食物多少和季节变化的影响.以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研究对象,设置幼龄蚌组、成年蚌组和无蚌对照组,在惠州西湖生态修复后的清水态和未修复的富营养化水体同时进行中型系统原位实验,测定了各处理组水层中氮、磷、总悬浮物(TSS)浓度和浮游藻类生物量(用叶绿素a(Chl.a)浓度表示)的季节变化,以研究蚌龄、食物和季节变化对背角无齿蚌水质改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背角无齿蚌提高了清水态水体总磷(TP)和铵态氮浓度,但对总氮(TN)、TSS和浮游藻类Chl.a浓度的影响不显著,表明其不能有效改善清水态水体水质;富营养化水体中,背角无齿蚌虽对水中TN浓度影响不显著,但显著降低了TP浓度、浮游藻类Chl.a浓度和TSS浓度;表明背角无齿蚌可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且富营养化水体中幼龄蚌的滤水速率显著高于成年蚌;幼龄蚌的滤水速率春季最大(0.132±0.018 L/(g·h)),夏季最小.因此,在富营养化水体修复前期,可通过放养本地滤食性河蚌,如背角无齿蚌,以改善水质,春季放养幼龄蚌更佳,为接下来的修复创造有利条件;而在生态修复后期的清水态水体中,单独的河蚌对水质改善效果不明显.本研究可为水生态系统保护和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浅水水体存在着强烈的底栖-浮游生境耦合作用,耦合的结果决定着水生态系统关键特征.在缺少大型水生植物的浅水系统中,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对光照和营养盐的竞争是底栖-浮游生境耦合最为重要的生态过程之一,但该过程受到杂食性鱼类的影响.本文以浅水水体的底栖-浮游生境耦合作用为切入点,综述了杂食性鱼类对浅水水体底栖-浮游生境耦合作用的影响过程及机理.一般而言,杂食性鱼类有利于提高水层营养盐浓度,促进浮游藻类生长,降低水体透明度,不利于底栖藻类竞争,从而加速水体富营养化.但不同种类的杂食性鱼类(如底栖杂食性鱼类、偏植物性饵料的杂食性鱼类、偏动物性饵料的杂食性鱼类以及小型杂食性鱼类)因食性差异,对底栖-浮游生境耦合的影响机理不同,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各异;即便同一种杂食性鱼类也可因发育阶段不同对底栖-浮游生境耦合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人类活动、全球变暖以及富营养化等多重因子胁迫下杂食性鱼类在鱼类群落结构中的比例上升,因此,杂食性鱼类对水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深远、复杂,值得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5.
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的受精卵为圆球形、分离透明、无油球的悬浮卵。卵膜具粗波纹状的纹络。卵黄均匀,浅黄色或米黄色。卵径平均为1.70 mm±0.02 mm。卵黄囊径1.57 mm±0.025 mm。卵黄间隙狭窄,约为0.11 mm。受精卵的可孵化水温为6.0~11.0℃,最适孵化水温8.0~10.0℃。可孵化盐度为27.00~36.00,最适孵化盐度为33.00~35.00。受精卵在不同盐度的海水中,呈现不同的生态分布特征。在水温8.0~10.0℃,盐度33.00,光照500~6000 lx,pH值7.5~8.4的孵化条件下,受精卵约历时216 h孵化出膜,出膜方式以头部首先破膜为主。优质卵的孵化率可达90%以上。在条斑星鲽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期及原肠期以前的时期对温度的敏感性明显强于原口关闭后各个发育时期。卵胚卵裂期的不同步分裂现象要比其他硬骨鱼类提前,出现在第三次卵裂时期。多细胞期的裂球均一程度较低。在孵化育苗生产中,出现大量带有"空泡"的不正常的卵胚和前期仔鱼。该研究结果为比较鲆鲽鱼类早期发育过程提供了基础参考资料,同时揭示作为冷温性鱼类条斑星鲽受精卵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特殊规律,从而为该鱼种进一步大规模苗种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温州三垟湿地底泥氮、磷含量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为探讨温州三垟湿地底泥中氮、磷营养盐含量及其对水质的影响,测定了三垟湿地水体、底泥中的氮、磷含量。结果表明,三垟湿地底泥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盐,当氧化还原环境发生变化时,底泥可成为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底泥中的全氮、全磷若有1%释放,则会使水体中的总氮增加0.63—3.10mg/L,总磷增加0.94—4.70mg/L;若一次释放,则会使水体中的总氮增加62.50~310.00mg/L,总磷增加94.13~470.00mg/L;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即便切断外源污染,三垟湿地水体仍将长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7.
We examined changes in biomass and species dominance of periphyton in response to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enrichment in 12 mesocosms representing eutrophic aquatic ecosystems. The 100-L mesocosms consisted of lake water and pond sediment, and N and P were applied weekly. Periphyton samples were taken to assess the biomass (as estimat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f chlorophyll a (chl a)) and to determine which species were dominant. The mean periphyton biomass (chl a) in the P-enriched treatment did not differ from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but increased with N enrichment.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hl a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with N+P enrichment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experiment, but decreased in the later stages. The decline in periphyton biomass at the later stages of the experiment was due to limited light availability,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increased phytoplankton density in the experiment. The nutrient enrichment treatments resulted in changes in the dominant algal species in the periphyton, suggesting that various algal species showed different responses to different nutrien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ave implications for nutrient management in aquatic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8.
惠州西湖浮游动物及其与水质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通过对惠州西湖五个子湖的浮游动物情况进行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55种,其中轮虫38种,枝角类10种,桡足类7种,主要优势种为广生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剪形臂尾轮虫(B.forficula)、角突臂尾轮虫(B.angularis)、萼花臂尾轮虫(B.calycifloru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刺盖异尾轮虫(T.capucina)、微型裸腹潘(Moina micrura)、温中剑水蚤(Mesocyclops thermocyclopoides)等,多为富营养化指示种,各子湖浮游动物检出丰度处于147.3到726.1 ind/L之间,其中轮虫丰度占据优势,浮游动物趋向小型化,结合浮游动物丰度与水质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的分布情况与水体水质特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浅水湖泊中的初级生产者主要由分布在底栖生境中的底栖植物和生活在敞水生境中的浮游植物组成.底栖植物主要包括维管束沉水植物和底栖藻类等,浮游植物则主要为浮游藻类.贫营养浅水湖泊湖水营养盐浓度低,透明度高,底栖植物因能直接从沉积物中获取营养盐,往往是浅水湖泊的优势初级生产者.随着外源营养盐负荷的增加,湖水中的营养盐浓度不断升高,浮游植物受到的营养盐限制作用减小,加上其在光照方面的竞争优势,逐步发展成为湖泊的优势初级生产者,湖泊逐步从底栖植物为优势的清水态转变为浮游植物为主的浑水态,即稳态转换.在稳态转换过程中,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本文综述了浅水湖泊沉积物性质和生物(浮游植物、底栖植物、底栖动物和鱼类等)群落结构的变化,分析了这些变化对底栖植物、浮游植物之间竞争优势和底栖敞水生境间磷交换的影响,探讨了富营养化驱动的底栖敞水生境耦合过程变化和稳态转换机理.了解浅水湖泊底栖敞水生境耦合过程与稳态转换机理对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修复有重要意义.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修复实际就是重建其清水态,在制定修复目标时应该关注评价清水态的指标,如透明度、浮游植物生物量、底栖植物的覆盖度或优势度等.在开展湖泊修复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时,应该重点关注对底栖敞水生境耦合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技术,如沉积物磷释放和底栖生物食性鱼类控制以及底栖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恢复等有关技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