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斌  李哲  李翀  陈永柏  郭劲松 《湖泊科学》2019,31(5):1479-1488
目前准确量化温室气体排放量已成为气候变化研究和政策制定的关键.在IPCC水库温室气体净通量的概念性框架下,国际水电协会汇总分析了全球223座水库的CO2和CH4研究成果,构建了G-res Tool,其可以用于评估已建或待建水库在长时间尺度下的温室气体净通量.本文介绍了G-res Tool模型的基本原理与模型框架,利用模型内置数据库中所涉及的中国长江上游12座典型水库数据进行初步应用分析,12座水库温室气体净通量平均值为88.17 g CO2e/(m2·a),在全球约7000座水库中所处水平为11.67%,处于低阈值范围.在水库温室气体净通量分析结果中,其他非相关人类活动产生的水库温室气体通量(UAS)在蓄水后总通量(Post)中所占比重远高于蓄水前温室气体通量(Pre).长江上游水库蓄水后的CH4和CO2通量对于温室效应的贡献量相当.通过将G-res Tool模型蓄水后的温室气体通量评估结果和所涉及到的12座水库中已发表的数据对比分析发现,G-res Tool具有简便、适用面广等特点.但G-res Tool毕竟仍为经验性模型,其基本原理和模块设计上的内在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并造成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对个案水库而言,长期跟踪观测与机理研究仍是未来减少水库温室气体净通量不确定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呼伦湖水位、盐度变化(1961-2002年)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为重建水文资料缺乏的呼伦湖流域的水文、水质序列,本研究基于长期的气象观测记录,采用彭曼公式估计了湖泊的水面蒸发,并建立一个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模拟湖周的入流,通过水量平衡计算.建立了42年(1961-2002)的呼伦湖区水量变化序列,并模拟了湖泊月水量、水位、含盐度的变化.模拟的水位、含盐度变化趋势与实际比较接近,模拟精度较好,其误差在可以接受范围内.所重建的42年呼伦湖区水文、含盐度序列,可为该区域的水资源评价管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陆胤昊  叶柏生  李翀 《冰川冻土》2014,36(2):394-402
选取位于我国东北多年冻土区南缘的海拉尔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海拉尔河水文站1958-2008年的逐月实测径流量资料,用径流量的年内年际变化、各季占年径流量的百分比、年内不均匀系数、集中度以及降水量-径流量双累积曲线等不同指标,分析研究了海拉尔河上游径流量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的规律.研究表明:近50 a来海拉尔河径流量总体上呈递减趋势,并且径流量的递减与面上降水量的递减总体上一致;春、秋季节径流量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冬季径流量呈增加趋势.冬季径流量增加可能是冬季积雪增多以及流域多年冻土退化,积雪对冻结的抑制有利于冬季的产流,从而使冬季产流增加所致.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匀程度增加,秋季径流量比重显著下降,水资源年内分布集中程度增加,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夏季风的减弱所致.通过运用双累积曲线法,研究区降水与径流的关系在1980年前后发生了明显变化,产流表现为增加趋势,但1999年后产流能力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4.
高永刚  赵慧颖  李翀  宋卫士  孟军 《冰川冻土》2012,34(6):1310-1318
利用1961-2005年呼伦湖湿地的气象及水文资料,基于水量平衡方程,以湿地各年水量盈亏累积量(∑ΔW)为因子,建立了呼伦湖湿地水域面积和水位高程的消长对气象及水文因子协同作用的响应模型,分析了湿地水域面积和水位高程的消长对影响因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呼伦湖湿地消长对气象及水文因子的年代际变化有很好的响应.年平均气温每增加1℃,湿地水域面积和水位高程分别减少134.5km2和93.44cm;年降水量每增加10mm,二者分别增加10.2km2和7.1cm;年蒸发量每增加10mm,二者分别减少1.1km2和0.9cm;年径流量每增加1×108 m3,二者分别增加4.8km2和3.3cm.年平均气温的升高和年降水量的减少变化对湿地消减的贡献率分别为13.6%和86.4%,当前降水量的变化在湿地消长中占主导作用.如果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未来较低排放(SRES-B2)情景下气候预测,初步估算2040、2070和2100年湿地水域面积将分别减少275.8km2、442.8km2和583.6km2,水位高程分别下降191.6cm、307.6cm和405.4cm,未来气温的变化在湿地消长中占主导作用.呼伦湖湿地在未来暖干化趋势下,湿地水资源短缺加剧,湿地水域面积萎缩和水位高程下降将加快.  相似文献   
5.
利用海拉尔河流域内气象站点1974—2006年冻土冻结深度资料和水文站点1974—2008年的径流资料,通过建立冻结深度和径流的关系,研究了区域近30年来冻土变化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海拉尔、坝后和红花尔基水文站1~3月份径流量有13%~20%的增长,牙克石水文站径流量增长不显著。退水曲线由陡峭趋于平滑,冬季2月份径流量与秋季11月份径流量比值呈增大趋势,同期流域冻土的最大冻结深度减小了50 cm左右。这表明海拉尔河流域冬季退水过程有减缓趋势且冻土的退化是导致退水变慢的主要原因。冻土退化的这一水文效应主要是由于:① 随着冻土年内隔水效应减弱,流域内有更多的地表水入渗变成地下水,造成流域地下水储水量加大,导致冬季径流增加; ② 随着春夏季冻土平均厚度的减薄,流域地下水库库容增加,地下水枯季径流补给能力增强,导致流域退水时间延迟;③ 冻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冻土退化对径流过程的影响也是一个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呼伦湖水位变动与20世纪初干涸缘由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翀  叶柏生  杨玉生  廖文根  马巍 《水文》2007,27(3):43-45
本文在1961~2002年呼伦湖流域水量平衡分析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流域内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长序列的气象降雨资料,综合分析气候变化与湖泊水量、水位变动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情景分析了1900年气候变化对湖泊水位、容积过程的影响。认为1900年前后呼伦湖的干涸,是在野外调查中,由于一些误解而产生的一个错误认识,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应用全国范围内的678个气象站1951-1998年长系列降水资料, 用线性回归方法研究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 同时结合长江和黄河主要控制水文站同期的径流资料, 研究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结果表明: 近50 a来年降水量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变化特征, 东部地区降水日数减少显著, 西部地区年降水日数以增加为主; 日平均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除西南地区有一带状的微量减少外, 全国大部分地区表现为增加趋势. 气候的上述变化趋势对我国干旱的西北地区有利, 该区河流径流量有明显增加; 另一方面, 降水强度的增加导致洪水事件的濒发. 但对干旱的华北、多雨的华东和华南地区却不利, 华北呈现愈加干旱, 华东华南愈多洪涝. 黄河20世纪90年代持续的严重断流和长江淮河近10 a的洪涝大灾频发, 就是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8.
呼伦湖水面蒸发及水量平衡估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翀  马巍  叶柏生  廖文根 《水文》2006,26(5):41-44
为重建水文资料缺乏的呼伦湖流域的水文序列,本研究基于长期的气象观测记录,采用彭曼公式估计了湖泊的水面蒸发,并建立一个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模拟湖周的入流,通过水量平衡计算,模拟了湖泊月水量、水位变化,重建了42年(1961-2002)的呼伦湖区水文序列。模拟的水位变化趋势与实际比较接近,误差较小,模拟精度较好。所重建的42年呼伦湖水文序列,可为该区域的水资源评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MICAPS中T106分析/预报场的“快照”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元  潘益农  李翀  钱余根 《气象》2002,28(1):3-7
围绕日常天气预报的需求和为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定义天气背景场和初值场的需要,针对9210工程的MICAPS系统中T106谱模式的客观分析场和预报场的数据存储及显示中截断误差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案,并定量分析比较了T106、欧洲中心ECMWF、华盛顿KWBC和日本JAPAN数值模式对天气环流形势的“快照”效果和统计误差。  相似文献   
10.
吴兴华  李翀  陈磊  赵荧  李媛  王浩 《湖泊科学》2018,30(1):121-129
于2015年2月26-27日在香溪河库湾高岚河段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水华发生地昼夜监测其在水体中的垂直迁移,分别在6个时间段(8:00、12:00、16:00、20:00、0:00、4:00)分层取样分析拟多甲藻在水中的叶绿素a浓度、细胞密度、碳酸酐酶(CA)与碱性磷酸酶(AP)活性;分析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溶解性反应磷(SRP)与溶解性有机磷(DOP)浓度在水中的垂直分布.结果显示,水华发生期拟多甲藻为绝对优势种,监测的6个时段中,拟多甲藻呈显著的昼夜垂直迁移规律,正午12:00,表层细胞密度最大,可达5.2×10~6cells/L,凌晨0:00表层细胞密度最低,仅为0.4×10~6cells/L;TP与DTP浓度无垂直分布规律,但SRP与DOP浓度呈现显著的垂直分布规律,SRP浓度随水深增加而减小,DOP浓度随水深增加而增加;CA活性日间高于夜间,日间CA活性呈垂直分布规律,随水深增加而减小,但夜间无垂直分布规律;AP活性在水中昼夜呈极其显著的垂直分布规律,随着水深增加逐渐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拟多甲藻细胞密度与水深、DOP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水深与CA和AP活性分别呈极其显著负相关与正相关,拟多甲藻细胞密度与CA和AP浓度分别呈极其显著正相关与负相关.因此,拟多甲藻的垂直迁移行为可能是对日间迁移至表层获取光能和无机碳来源、夜间迁移至水下获取磷源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