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8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非火山震颤是在远离火山地区观测到的一种具有较长持续时间,没有明显体波到时的地震波信号,与振幅相似的小震相比,非火山震颤的高频成分几乎没有。非火山震颤常在环太平洋俯冲带以及转换断层的板块交界面被探测到,并且有些非火山震颤伴随着慢地震,还能被远震面波诱发,但对于诱发非火山震颤所必需的环境尚不明确。中国是地震频发的国家,具有东南沿海俯冲带以及多个大断层构造环境,这就给国内非火山震颤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充分的研究环境。本文对非火山震颤的研究历史进行了梳理,并综述其定义、识别、定位、成因以及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归一化变化速率(NVRM)方法,研究了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周边800km范围内25个地电阻率台站2012—2018年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震中区周围的地电阻率时、空演化过程.结果显示:(1)25个台站中共有14个台站在震前出现了地电阻率变化,结合本次地震震源机制等分析其时空变化,认为邻近地震破裂带的临夏、通渭、武都和宝鸡台地电阻率在震前出现了下降—折返回升型的变化,符合前人已总结的强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变化过程.(2)地震发生前震中区周围大区域内出现了地电阻率负异常变化,且以震中区为中心呈条带分布,异常区的长轴方向与地震断裂带走向或地震烈度分布的长轴方向几乎垂直,与地震主压应力轴方向吻合.本文认为九寨沟M_S7.0强震发生之前,震中区周围出现的区域性地电阻率异常空间丛集现象是很好的中期和短临前兆;地电阻率震前异常动态演化、各向异性等特征对认识本次强震发震断层活动以及震源区应力场分布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延庆台地电阻率铁质干扰的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延庆台地电阻率观测多次出现因环境干扰而引起的较为显著的异常变化,尤其是观测环境中铁质干扰源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幅度和形态的影响.本文依据台站测区地下高密度电性结构剖面和电测深结果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分析了几种铁质对延庆台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幅度和形态,结果表明,在扣除地电阻率基准值后,干扰幅度和形态与实际观测值的异常变化较吻合,从而从数值分析的角度确定了地下铁质对延庆地电阻率观测的干扰.   相似文献   
4.
地震前兆观测中地电观测是地震分析预报中最可靠的观测方法之一.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观测数据受到了多元化干扰信号的侵袭,给我们在地电观测数据中提取有用的地震信号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为了给地电前兆地震分析提供更优化的数据,课题组将对我局地电阻率观测数据质量做出量化分析及评估.  相似文献   
5.
利用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对成都、重庆、拉萨地磁台记录到的汶川MS 8.0地震、汶川地震余震地磁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在4级及以上中强度地震前3个月内地磁相对观测HHT频谱中能观测到一定程度的地震前兆异常,各分量的优势频率大部分在0.01 Hz,但并不是距震中300 km内的每个台站的地磁相对观测分量HHT频谱中都能明显地观测到异常,这可能与台站所处的构造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地电阻率定点观测区环境被干扰严重影响观测质量, 装置系统在地表布设的工作方式难以取得有效观测和持续发展, 因此装置系统向井下深部布设受到人们关注。 同时, 地表大极距观测方式难以持续发展, 也促使地电阻率定点观测向井下小极距观测方式发展。 井下小极距观测相比地表大极距观测占地面积小, 能较好地排除或减弱地表测区环境干扰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既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又能较好地为地震监测服务。 2018年, 在总结已建井下地电阻率台站布极方式和建设工艺的基础上, 新建延庆台井下小极距地电阻率观测。 本文重点分析了延庆台井下小极距地电阻率观测装置系统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如水平向和垂直向观测相结合、 布极方式、 电极制作和埋设深度等装置系统技术过程, 以及水平向和垂直向观测装置系数的计算等。 延庆台建设较好地获得了近全空间观测布设, 从理论上解决了井下小极距地电阻率建设的难点, 为将来要进行井下小极距地电阻率观测装置系统建设的台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该文对黄村冷水源井的水温固体潮现象进行了观测研究,初步解释了冷水源井的水温固体潮汐的形成机理.通过对黄村观测井进行水温梯度的详细观测及不同深度水温的对比观测研究,得到了黄村井水温潮汐现象的观测结果:① 黄村冷水源井的水温固体潮的相位与水位的相位是相反的;② 黄村井水温梯度曲线呈下凹型,特别是在含水层及受含水层进出水影响较大的附近区域下凹程度大,且随着与含水层底板距离逐渐变大,下凹程度也变小;③ 水温传感器的观测值与含水层观测距离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距离含水层越远,水温潮汐差越小, 直至潮汐变化消失.这说明冷水源井与热水井的水温潮汐现象是不同的,前者是吸热过程, 后者是放热过程,由此造成二者水-热动力学特征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水温传感器放置深度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调研井孔水温传感器放置情况及水温观测现状和效果,剖析了在井水温度观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水温传感器放置条件(深度)对观测效果的影响问题,就水温传感器的最佳放置条件,综述近年相关研究进展,包括水温微动态特征的影响因素和成因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地震学研究中,高效的微震检测方法是既重要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对波形模板匹配检测方法、匹配定位技术、波形自相关检测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和对比,对国内外应用实例进行总结,并展望微震检测方法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利用基于图形处理器加速的匹配定位技术和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北京地区19个台站记录的2015年连续地震资料进行分析。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地震目录,筛选出245个地震事件作为模板事件,检测得到1229个地震事件,约为地震台网原始地震目录数量的5倍。精定位结果可显示小震沿黄庄-高丽营断裂周边小断裂分布形态特征,本文微震检测和定位结果可为研究北京地区地震活动性与发震断层深部构造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In this article, seven months ambient noise data and 10 events recorded at seven digital stations from the Ningxia (宁夏)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 and 5 500-t controlled source explosion data recorded by 15 temporary and 7 permanent seismic stations are used to measure dispersion curves of fundamental mode Rayleigh waves. The study region was divided into grids with 0.1°×0.1°; group velocity distributions of Rayleigh waves from 6-22 s were determined with the Occam's inversion technique. These velocity dist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