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位于河北元氏县北的元北勘探区,构造复杂,对比的标志层少。我们在用岩矿鉴定寻找标志层时,发现在太原组中下部小青灰岩与中青灰岩间有一层沉凝灰岩,颜色灰绿,遇水膨胀,俗称“糟砂岩”,正粒序层理,厚度8m左右,产状稳定。镜下见有明显的凝灰结构,火山碎屑物主要是半棱角状、有泥化现象但结构可辨的安山岩屑,含量30%,粒径0.1~1mm;晶  相似文献   
2.
邢台矿区山字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台山字型构造位于河北省邯邢煤田内,其前弧向ES突出,脊柱呈ES-WN走向。分别分析了山字型构造脊柱及其东、西翼反射弧构造形迹特征,对研究区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入库河流与水库存在空间上的连续性,河流污染物输入是水库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对大伙房水库及其入库支流61个采样点的水质状况进行调查,并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大伙房水库及入库支流的水质空间特性和主要污染物进行分析.聚类分析显示,按照水质相似性将大伙房水库及入库支流水质可分为上游区、下游区和库区3个典型空间区域.分别对3个区域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入库支流上游区和下游区水质主要影响因素为氨氮、总氮和化学需氧量,库区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为温度、p H值、浊度、溶解氧、电导率、氨氮和总氮.对上游、下游和库区水质均有显著影响的因子为氨氮和总氮,上游区、下游区和库区氨氮浓度均值分别为0.06、0.10和0.19 mg/L,总氮浓度均值分别为0.13、0.16和0.26 mg/L.入库河流下游区对水库水质影响较大,受社河和浑河污染物输入的影响,大伙房水库水质在空间上呈现社河入库区水质优于浑河入库区水质.并且库区氨氮和总氮浓度均与距岸边距离呈负相关,溶解氧和p H值均与距入库口距离呈负相关,表明入库河流污染物输入和环库区面源污染均对大伙房水库水质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辽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指标体系与技术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是实现流域综合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水环境管理由水质目标管理向流域水生态管理转变的重要依据。根据辽河流域大尺度水生态空间格局分异的自然属性,结合国内外相关生态环境分区的研究进展,通过对辽河流域水热比(P/T)、径流深(RD)、数字高程(DEM)、多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水文地质(RP)等自然因素、河流水环境因子及水生生物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CCA),筛选出DEM、RD、RP、NDVI指数作为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的主要因子,并依此建立了辽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指标体系与分区技术方法。结果表明:辽河流域可分为4个水生态功能一级区,即西辽河上游内蒙古大兴安岭东南—冀北山地丘陵水生态区、西辽河中下游西辽河平原水生态区和辽河中下游平原水生态区及浑河—太子河上游山地丘陵水生态区。辽河流域多年历史数据与野外水生态调查数据分析表明,流域内鱼类聚类分析结果与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好的吻合性。水生态功能分区结果为辽河流域水生态综合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撑,同时也为中国水生态功能分区技术方法的制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型底栖动物在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底栖动物是维系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水生态系统健康与功能的重要水生生物指标。随着中国对基于流域完整性水生态管理的日益重视,水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因而底栖动物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所提高。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底栖动物的主要研究方向、影响因素及其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研究方向上,由于底栖动物对水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尺度效应,因而以不同尺度空间上的自然环境、生境条件和水质等因子为分界,分析其对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的重要影响。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流域内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水环境因子变化或生境受损可直接影响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和种群特征。对底栖动物的研究方法可分为模型分析法和生物指数评价法两类,在应用中可侧重不同模型和指数的特点进行针对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瞬变电磁法具有测距大(150~200m)、对水敏感、定向性好等优点,能够有效探测井下掘进巷道前方隐伏含水异常体,为矿井生产提供地质保障。在勘探实例中,根据井下巷道环境条件和技术要求,消除金属体及非测量电源等干扰因素,并采用偶极装置方式,选择2种规格的发射线圈(2m×2m及1m×1m),在探测巷道距离足够大的情况下,较成功地圈定了老窑采空区及陷落柱的位置、范围、富水性等地质信息,为矿井防治水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沈阳市4类植被配置方式24块城市绿地为研究对象,探究城市绿地土壤呼吸速率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显著的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动态规律性,偏相关分析显示,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时间动态变化显著相关。此外,植被配置方式对绿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存在差异:稀乔(5.68 μmol·m-2·s-1)>乔草(5.66 μmol·m-2·s-1)>乔灌(4.75 μmol·m-2·s-1)>乔灌草(3.84 μmol·m-2·s-1),稀乔和乔草土壤呼吸显著高于乔灌草配置。空间异质性分析显示,由疏透度导致的地表土壤温度差异,加之土壤有机质等养分条件差异可能是不同植被配置城市绿地土壤呼吸速率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冬季和夏季拟合结果对比显示土壤温度是影响城市绿地碳排放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植被配置减少直达地表光照辐射、降低土壤温度是实现城市绿地减排的重要选项。  相似文献   
8.
化学融雪剂是寒冷地区冬季除雪的主要措施之一,其对地表水生态系统的累积性影响已逐渐受到重视。拟以草鱼为研究对象,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紫外吸收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融雪剂对鱼鳃和肌肉组织中SOD和CAT活性的影响,旨在为融雪剂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提供数据支持。在4.10、5.13、6.41、8.01 g·L-1和10.01 g·L-1不同浓度条件下,进行融雪剂对草鱼的暴露实验。结果表明:融雪剂对草鱼的96 h LC50值为14.19 g·L-1,安全浓度值应不超过4.03 g·L-1。根据化学融雪剂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96 h LC50值,5.13、6.41、8.01、10.01 g·L-1浓度融雪剂暴露组与对照组相比,草鱼鳃和肌肉组织SOD的活性均被显著抑制 (P<0.05或P<0.01)。在7 d时,化学融雪剂胁迫下草鱼鳃和肌肉组织CAT活性均表现为显著抑制(P<0.05或P<0.01),草鱼鳃中CAT活性高于肌肉组织中。  相似文献   
9.
寒冷地区道路表面除雪化冰使用的化学融雪剂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将影响水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生物正常生长,并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为研究化学融雪剂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分析了不同浓度有机融雪剂对小球藻生长特征、藻细胞光和色素、蛋白质及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2 g·L-1时有机融雪剂对小球藻生长无明显影响,当融雪剂浓度为4 g·L-1时,小球藻细胞生长表现出明显抑制效应,且抑制效应随融雪剂浓度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当融雪剂浓度小于4 g·L-1时,有机融雪剂对小球藻细胞内叶绿素a合成有明显促进作用,但随着有机融雪剂处理浓度升高,藻细胞内叶绿素a含量逐渐下降。当融雪剂的处理浓度大于4 g·L-1的时候,藻细胞内蛋白质和多糖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呈显著下降趋势(P<0.01)。这说明融雪剂浓度高于4 g·L-1时会抑制水体中小球藻正常生长繁殖,破坏藻体细胞,最终导致水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中高纬度地区积雪覆盖和降雪格局变化,造成该区域土壤冻融交替强度和频次变化,是土壤氮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冻融温差和冻融循环次数影响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的变化,进而影响土壤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大伙房水库实验林场小流域的河岸缓冲带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冻融交替对河岸缓冲带土壤无机氮和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阐明冻融交替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的影响机制,为评估小流域氮素流失风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土壤无机氮含量呈增加趋势;不同温差的冻融循环处理对土壤无机氮影响不同,冻融条件为-5/+5℃和-20/+5℃时土壤无机氮含量在冻融循环10次之后分别为34.9±0.9 mg/kg和37.2±0.8 mg/kg,是处理前的1.21和1.41倍;冻融温差和冻融循环次数对土壤NH4+–N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土壤冻融10次后土壤NH4+–N含量是对照处理的4-10倍;冻融循环次数对土壤NO3–N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冻融温差对NO3–N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对冻融循环的响应显著(P<0.01)。可见,冻融交替显著增加了土壤无机氮含量,由于早春季节植被对无机氮吸收较少,可能增大土壤氮素随冰雪融化的淋溶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