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地震发生后,公众对地震相关信息的关注度往往会大幅提升。震后第一时间基于公众的信息需求,针对性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相关信息的关注度,提升公众主动参与科普宣传的积极性,促进防震减灾科普信息的有序传播,有效抑制灾害负面效应的不当扩散。通过搜索指数分析,以芦山地震、康定地震、九寨沟地震等不同震级的历史地震为例,分析了震后网民信息搜索行为;结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震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宣传策略优化、宣传素材的积累给出建议,进一步丰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手段,增强宣传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宴金旭  叶肇恒  郑逸  史丙新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4):1019-1023,1034
根据四川荣县M_S4.7、M_S4.3、M_S4.9地震现场灾害调查资料,分析房屋震害特征和人员伤亡情况,结果表明震区房屋破坏类型主要为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其中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受损比较严重,人员伤亡主要由房屋损坏导致;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该地区房屋建造年代久远,房屋结构不合理、抗震性能差,短时间地震频发造成震害累积,再加上民众防震减灾意识薄弱等。  相似文献   
3.
选取2019年6月17日长宁MS 6.0级地震为研究对象,搜集整理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和四川省地震局两大政务微博平台,关于长宁MS 6.0级地震信息发布内容和公众关注度数据.通过信息时间流量变化和内容框架两方面对信息发布模式与公众关注度进行分析,探究防震减灾部门在地震灾害管理中灾害信息发布的模式与公众对信息内容的关注度情况,为进一步提升其震后信息发布的效果和针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申源  梁厚朗  郑逸 《中国地震》2021,37(3):586-598
传统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由于基础数据更新不及时,其评估结果准确性较差;随着灾情获取手段的不断丰富完善,利用地震现场实时获取的多源灾情信息,能够实现地震灾害损失实时动态评估。本文通过系统架构、业务功能、业务流程等设计,完成了多源灾情数据的地震灾害损失实时动态评估原型系统的研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助于震后政府部门实时动态地了解和掌握建筑物破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关键灾情信息,能更好地服务于抗震救灾工作。  相似文献   
5.
四川泸定6.8级地震是继2013年芦山7.0级地震至今,四川境内遭受灾害面积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房屋和基础设施损坏,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本文基于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地震现场工作队的一手资料,从灾情获取的时间序列、震害的空间分布、生命损失、建筑物破坏、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度等方面开展了本次地震的灾害特征分析。初步得到如下认识:①黑箱期时间为1.5h,死亡人数统计比小于1%,24h获得了半数以上伤亡信息,符合中强地震灾情渐进式获取的一般规律; ②本次地震影响面较广,有感面积为816194km2,烈度Ⅵ度区域以上面积为19089km2,Ⅸ度区面积为280km2,与一次7级地震受灾范围相当; ③地震灾害重且破坏集中,截至2022年9月11日17时共造成93人死亡,25人失联,导致房屋垮塌415间,严重损坏5566间,一般损坏19890间,新增有威胁对象的地震地质灾害点565处,其中,约92%的死亡人员地点、68%的地震地质灾害点、多数的毁坏及严重破坏房屋位置,集中分布在Ⅷ度和Ⅸ度区; ④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是造成本次地震人员死亡最主要的原因,占总死亡(含失联)人数的86%。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