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李长安  张玉芬  李国庆  郭汝军  陈雨 《地球科学》2021,46(12):4562-4572
东湖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城区,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城中湖之一.她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武汉市正在打造东湖城市生态绿心.东湖对于武汉在资源、环境、生态、人文各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关于东湖的成因长期众说纷纭.研究首次从地质、地貌、沉积等方面对东湖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东湖与长江的关系进行了讨论.(1)东湖位于中-晚更新世形成的岗地区.湖汊发育,岸线蜿蜒,岬湾交错,是东湖最大的特点.(2)东湖的湖相沉积厚度各处不一,总体呈现南薄北厚、边缘薄中间厚的特点.下伏主要地层为晚更新世下蜀黄土,在靠近基岩残丘的南部边缘局部为晚更新世坡积层,两者之间为明显的侵蚀接触关系.(3)东湖的湖盆形成于距今2万年左右的末次冰期盛期.东海海平面的大幅度下降,长江河床深切.发育于长江南岸珞珈山、南望山、喻家山一带的地表径流,在汇入长江时因江水水位较低而发生侵蚀,形成多条冲沟组合而成的侵蚀洼地.之后,随着冰后期的全球变暖,长江水位快速上升,两岸天然堤发育、壮大,使侵蚀洼地的出口被淤塞,逐渐积水成湖,即东湖为沟谷壅塞湖.(4)根据湖泊地质地貌特征,东湖与沙湖是两个不同成因且相对独立的湖泊;长江并未经东湖流过.但东湖的形成与长江有关,乃是全球气候变化驱动下海、江、湖相互作用的产物.(5)东湖之美,美于自然.保护其自然特质,顺应其自然规律,是东湖保护与利用必须坚持的原则.将湖域、湖岸、岸上作为一个整体,将水域和流域作为一个系统,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对东湖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保护与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长江的发育演化尤其是东西贯通的时限问题,是百余年来地学界的焦点问题,金沙江水系的演化重组是长江演化中的关键一环。基于填充海拔的模型模拟以及物源示踪的梳理结果,讨论了金沙江在夷平面上南流汇入红河的可能性。结果显示当海拔填充至2 000~2 200 m时,金沙江水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金沙江在金江街一改东流之势,沿宾川盆地汇入古红河;古雅砻江在攀枝花附近转而向西,沿金沙江河谷经宾川盆地流入古红河,形成古红河的一级支流。推断哀牢山-红河断裂带、程海-宾川断裂带的活动及山体隆升特别是鸡足山的隆升可能阻断了上述南流泄口,切断了金沙江与红河的联系,从而形成今日江水东流的水系格局,这为古金沙江南流路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哈尼梯田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核心区滑坡灾害时空分布规律,以Google Earth 0.55 m分辨率的2005、2009、2015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实地走访调查,建立滑坡数据库,在ArcGIS 10.2平台上计算滑坡点的最邻近指数、K函数曲线及密度分布。结果显示:1)哈尼梯田遗产核心区2005、2009、2015年的滑坡数量分别为184、337和285个,对应最邻近指数为0.556、0.603、0.628;最显著聚集的空间尺度为1 000 m,从聚集向离散分布转变的空间尺度阈值分别为2.9、3.9、3.6 km。2)3个年份滑坡点高密度区占比逐渐增加(2.3%→5.8%→8.3%),中密度区占比亦逐渐增大(15.7%→21.8%→27.9%),低密度区占比逐渐减小(82.0%→72.5%→66.8%)。3)需要重点防范滑坡灾害风险的区域为森林区的西段和东段,村寨区的多依树、硐浦、勐品、水卜龙等地,以及阿勐控河和碧猛河流域内的梯田区。综上,研究区2005-2015年滑坡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人类活动对地表景观干预程度不断加大,滑坡灾害风险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长江的发育演化尤其是东西贯通的时限问题,是百余年来地学界的焦点问题,金沙江水系的演化重组是长江演化中的关键一环。基于填充海拔的模型模拟以及物源示踪的梳理结果,讨论了金沙江在夷平面上南流汇入红河的可能性。结果显示当海拔填充至2000~2200m 时,金沙江水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金沙江在金江街一改东流之势,沿宾川盆地汇入古红河;古雅砻江在攀枝花附近转而向西,沿金沙江河谷经宾川盆地流入古红河,形成古红河的一级支流。推断哀牢山-红河断裂带、程海-宾川断裂带的活动及山体隆升特别是鸡足山的
隆升可能阻断了上述南流泄口,切断了金沙江与红河的联系,从而形成今日江水东流的水系格局,这 为 古 金 沙 江南流路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6.
江汉盆地堆积的沉积物记录了长江演化的地质信息,一直是长江演化研究的热点,但目前的物源示踪方法存在诸多争议,因此寻找新的物源示踪指标是研究的重点.磷灰石是河流沉积物中常见的副矿物,其微量元素主要受原岩组成的影响而有良好的稳定性,在不同构造单元差异明显,是开展河流物源示踪研究的理想指示矿物.基于此,本文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对江汉盆地周缘主要地表河流沉积物进行碎屑磷灰石原位微量元素分析,并结合Kolmogorov-Smirnov统计方法的多维判别(MDS)图解寻找区分长江上游与中游物源的新指标,并检验了特征元素指标在物源判别中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碎屑磷灰石的Sr/Y比值及Nd-Sm、Sm-Eu、Eu-Gd、La/Yb-La/Sm的微量元素双变量图解能有效区分长江上游和中游(汉江、湘江、沅江)的物源,可作为区分长江上游与中游物源的重要特征指标.综合研究认为:河流沉积物碎屑磷灰石的微量元素比值和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在贯通大河的物源示踪研究中具有重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湖北松滋关洲遗址沉积环境演化及长江河道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洲古文化遗址位于长江松滋段江心洲地表之下,是江汉平原地区迄今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也是同时期规模最大的遗址,是长江中游史前文明化进程的重要佐证.江心洲何以引来古人类栖居,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释.为了探讨该古文化遗址与长江关洲段河道变迁历史及其沉积环境演化过程之间的关系,对关洲遗址典型剖面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14C测年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剖面沉积年代为约12 783 cal.a B.P.至近现代;剖面下部(11.65~6.70 m)沉积物粒度偏细,粒度曲线反映出水动力较弱、低能的河流漫滩沉积环境;中部(6.70~2.10 m)沉积物粒度粗细互层交替出现,粒度曲线反映水动力较强的边滩-漫滩交替沉积环境,属于河床堆积;上部(2.10~0 m)沉积物粒度偏细,粒度曲线反映水动力较弱、低能的河流漫滩沉积环境.基于以上分析,关洲遗址沉积演化及长江关洲段河道变迁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1.65~6.70 m),约12 783 cal.a B.P.至明清,关洲与陆地相连,且城背溪文化期至明清之间古人类倚河而居,该阶段关洲位于长江主河道南侧的高河漫滩环境;第二阶段(6.70~2.10 m),明清后期,为动荡的河道沉积环境,关洲处于河流凹岸,侵蚀作用加剧,长江主河道逐渐往南迁移,河道河床沉积出现,关洲逐渐演化成心滩;第三阶段(2.10~0 m),近现代期间,关洲正式演变成江心洲,长江主河道迁移至关洲岛南侧.   相似文献   
8.
长江武汉城区段呈SSW-NNE向从城市中心流过.两岸滨江平原是武汉城市的黄金地段.分布于汉阳和武昌沿岸的滨江平原,平面形状似弓形分布于晚更新世岗地与长江之间.研究发现,其形成经历了江-洲-湖-陆的转变过程,是长江中的沙洲并岸的产物.本文以武昌北滨江平原为例,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解析.长江武汉蛇山-青山段在明代江面十分开阔,左岸相对平直,因受汉江三角洲影响岸线微向江突出;右岸弯曲呈抛物线形,边界大致在现沙湖南岸-沙湖港-青山港一线.河道中沙洲发育,河型为多分汊河道.至清代中期后,沙洲先后向右岸移动,多沙洲不断聚合,河道呈东西两支分汊,西汊道为主河道.右汊道被先后靠岸的沙洲分隔为余家湖、沙湖、白杨湖等串珠状湖泊,并不断萎缩.到1899年因自然和人为作用,右汊入口被堵,沙洲与右岸陆地相联,滨江平原形成.余家湖消失,白杨湖萎缩成现在的青山港,沙湖与长江脱离成为独立湖.其河道地貌演化与滨江平原的形成过程可归结为:多沙洲分汊河道-单沙洲分汊河道与沙洲夹湖-沙洲成陆与顺直单河道.该研究对长江中下游类同地貌环境江段滨江平原形成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长江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地貌格局的形成与东亚现代地貌格局的建立。文中简述了百余年间长江演化研究的主要争论,梳理了近20年来将物源示踪方法应用于长江演化研究的进展及得到的启示。通过对长江流域的典型沉积体系:包括上游昔格达组、剑川盆地、中下游砾石层、江汉盆地、长江三角洲钻孔沉积及边缘海盆地(莺歌海盆地、台湾岛)的物源示踪结果进行归纳梳理,笔者认为:1)长江演化争论的焦点问题依旧是三峡贯通和石鼓第一弯的形成,但争论的问题已拓宽至古水系模式、侵蚀-沉积过程、夷平面形成等诸多问题。2)三峡贯通和石鼓第一弯形成的时代尚未取得共识,即长江的形成时代和过程还存在争论。长江中下游砾石层和江汉盆地沉积物具有复杂的源区供应,仅依靠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无法有效区分长江上游的物源信号;江汉盆地和长江三角洲钻孔沉积记录对于三峡贯通的初始信号仍未达成一致;剑川盆地和昔格达组沉积物的年代及其物源意义对于金沙江南流(东流)的指示意义存在广泛争论;海洋沉积约束长江和红河水系演化模式的物源信号也存在争议。3)在长江流域各沉积盆地进行物源研究时,建议加强海陆沉积对比。从地貌-构造演化-沉积古地理-气候变迁的角度,将能更加全面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