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7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低屈服钢造耐震间柱构架之抗震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抗弯构架加入耐震间柱后可使刚度、强度与韧性获得提升,因此可设计为新建筑的抗震系统或既有建筑的补强.本文探讨一种中间段以低屈服强度钢材为腹板,高强度钢为翼板,上下段皆以高强度钢制成之三段式剪力屈服型耐震间柱.本文并使用非线性分析程序探讨耐震间柱的受震反应,并与一般抗弯构架作比较.由分析中可发现,楼层位移角及侧向位移均有显著的减小,其塑铰也由梁端成功地转移至间柱上.而耐震间柱的确也肩负起消能的责任,使得在地震发生时能消释构架中大部分的迟滞能量.  相似文献   
2.
以2020年6月26日于田MS6.4地震为例, 采用地磁谐波振幅比法, 选用距震中370 km和360 km范围内的且末台、 狮泉河台所记录到的秒值连续波形数据, 对震前地磁异常进行了提取和回溯性分析, 发现地磁谐波振幅比反映了观测点深部电阻率变化, 2020年于田MS6.4地震前且末台和狮泉河台地磁谐波振幅比出现了较明显的异常现象。 异常特征有: ① 地磁谐波振幅比YZHxYZHy主要表现为“下降—转折—恢复”的形态, 地震发生在下降型变化恢复之后上升阶段; ② 震前约2年起, 且末台和狮泉河台谐波振幅比表现长短周期变化不同步或NS向与EW向变化不同步的现象; ③ 且末台YZHx(NS)和狮泉河台YZHy(EW)谐波振幅比异常变化中的转折上升形态具有自较长周期向较短周期的迁移现象; ④ 狮泉河台谐波振幅比趋势性异常起始时间早于且末台, 持续时间平均2年左右, 最大异常幅度达到0.04; ⑤ 且末台YZHx(NS)和狮泉河台YZHy(EW)异常相比对应其他分量更为显著, 这也许震中和台站所在位置有关系; ⑥ 地震前和田大地电场(距震中约265 km)岩体裂隙优势方位角(α)也显示异常变化, 可见该地震前多地球物理探测参量的异常响应, 呈现多地球物理量耦合, 增加了异常可信度。  相似文献   
3.
宽频带地震仪可以连续不断地记录地面振动信号,进而探索地壳振动的变化与地震前兆之间的物理关联性。选取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前后的震中500km范围内15个宽频带地震仪的连续波形数据,通过傅里叶变换计算分析地震前后的地壳振动低频信号(8× 10~(-5)~2×10~(-4)Hz)的振幅谱变化,并对低频信号源进行定位,探讨地震前后地壳振动异常演变规律和物理特征。结果表明,长宁Ms6.0地震前10天,震源区500km范围内多个地震台的低频信号(8×10~(-5)~2×10~(-4)Hz)出现显著的增强现象,地震前2天出现异常源的集中区域,来源在震源区100km范围内,异常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区域与长宁地震基本一致。利用连续波形记录进行地壳振动研究可能对地震短期至短临预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2019年6月17日在四川长宁县(104.9°E、 28.34°N)发生6.0级地震。 本文以该地震为例, 基于中国地磁台网提供的地磁台站资料, 利用帕金森矢量方法, 计算出每个台站在不同频段的帕金森矢量方位角异常之后, 将同一频段的多个台站的异常进行叠加, 提取和分析该地震前震中周围地磁场变化特征。 结果显示, 震中周围多个台站短临地磁异常时空特征明显, 通过异常综合叠加分析可以较好地估计震中方位。 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短临地震预报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台风可以改变海面波浪状态并激发出微地动信号,该信号可以传播至陆地并被宽频带地震仪记录到。本研究以201601号台风"尼伯特"为例,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分析了7月3日12时至7月9日0时台风期间中国台湾和日本114个宽频带地震仪垂向分量信号功率谱特征。分析结果发现,在7月5日至7月7日之间,当台风距离台站1500~2000km时,中国台湾、琉球群岛及屋久岛的33个地震台站的地振动信号功率谱密度值显著增强,7月5日前后,在0.4Hz频率左右出现功率谱密度值增强的现象,之后由高频转至低频,7月7日左右功率谱密度值增强频率变化至约0.2Hz。利用全球地震背景噪声能量辐射模型模拟KGM台站所在位置(128.22°E,26.76°N)的双频微地动功率谱,结果表明7月5日至7日0.2~0.4Hz功率谱密度值增强,频率由约0.4Hz变化至0.2Hz的现象为海岸线反射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6.
7.
以2017年新疆精河6.6级地震为例,通过收集震中周围不同方位、不同距离地磁台站的连续波形数据,基于帕金森矢量方法及其改进方法,计算每个台站在不同频段的帕金森矢量方位角异常,并分别将同一频段多个台站的异常结果叠加,提取和分析地震前震中周围台站地磁的短周期变化异常特征。结果表明,震前震中周围地磁异常时、空特征明显,均显示短临异常,通过异常综合叠加分析可以较好地估计震中方位。该研究结果对短临地震预报及防震减灾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1 研究背景 地震预测预报仍然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难题之一,科学家从各种角度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其中,科学家对地震前电磁异常现象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如:Fraser-Smith等(1990)通过对Loma Prieta地震前地磁场能量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在震前3小时,一个震中距较小地磁台的地磁场,在频段0.01 Hz附近能量明显增强;Hayakawa等(2000)在研究Biak地震时,发现在震前约1个月,地磁场能量在0.005—0.03 Hz频段出现增强现象;Han等(2011)和Chen等(2012)在分别研究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地震时均发现,在固定频段0.01 Hz附近,地磁场出现明显异常,而且Chen等(2020a,b)发现,地震前存在变频地壳共振信号,且临近地震发生,信号频段从低频逐渐向高频移动.另外,Chen等(2021)研究微震和地磁场扰动关系发现,地面微震动可以诱发磁扰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