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地震时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至地表,而地表各点接收到的地震波是经由不同路径、不同地形地质条件而到达的,因而反映到地表的震动必然存在差异.对于平面尺寸较小的建筑物(如通常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地震动空间变化对结构反应的影响不大,忽略空间变化变化能够满足此类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基于美国NGA数据库,在断层投影距小于25 km范围内挑选了1387条地震加速度记录,分别按照断层距和场地条件进行分组,对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的频谱特性、特征周期,及其与断层距、震级的相关性予以分析。结果显示:① 出现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的比例与断层投影距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但其与震级的变化不相关;② 地震动速度脉冲周期与震级之间存在强相关;③ 对于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采用动态变化的加速度和速度反应谱峰值周期进行特征周期的计算,更加符合真实情况;④ 地震动速度脉冲有放大地震动特征周期的作用,水平向放大的比例与竖向相当,且放大作用与场地条件相关,在较硬场地上放大较多。本文基于上述近断层地震动的统计分析结果,对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定义的特征周期提出了适合于工程应用的调整系数,并建立了速度脉冲周期与震级之间的关系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二者的拟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随机有限断层法作为半经验半理论的地震动合成方法,综合考虑了震源、传播路径以及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的影响,可在工程关注的频率范围内模拟地震动时程,为实现较大区域地震动模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系统阐述了随机有限断层法的基本原理、静力学拐角频率模型及动拐角频率模型的发展;分析了主要模型参数(断层尺度、破裂速度、剪切波速及应力降)、Kappa因子和介质品质因子的取值原则,并结合中国大陆的实际情况给出了相应的取值范围;最后讨论了现有模拟方法在考虑参数取值、子断层划分和子断层之间相互作用等方面的不足以及能量处理方式上的缺陷,明确了随机有限断层法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柳夏勃  俞瑞芳 《地震学报》2016,38(6):924-933
本文在对实际地震加速度记录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能够合理描述地震动强度非平稳特性的参数及其取值范围;然后引入实验设计方法,建立了适合于地震动强度非平稳特性参数分析的实验设计算法,用来分析地震动强度非平稳特性参数的变化对结构响应的影响;最后通过与近似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地震动强度非平稳特性参数与结构响应之间的近似定量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实验设计方法适合于对地震动强度非平稳特性参数进行分析,该方法在有效地减小计算量的同时,获得了结构响应与参数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实验设计方法进行的特性参数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动的稳态持时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比较显著;对于周期较小的结构,特性参数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显著,但当周期大于1 s时,则不显著.本文建立的近似定量关系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特性参数、不同周期结构动力响应之间的联系,为工程实践中基于结构特性合理设置地震动特性参数、合成或挑选地震加速度时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The response-spectrum mode superposition method is widely used for seismic response analyses of linear systems. In using this method, the complete quadratic combination (CQC) is adopted for classically damped linear systems and the complex complete quadratic combination (CCQC) formula is adopted for non-classically damped linear systems. However, in both cases, the calculation of seismic response analyses is very time consuming. In this paper, the variation of the mod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displacement, velocity and displacement-velocity with frequency and damping ratios of two modes of interest are studied, Moreover, the calculation errors generated by using CQC and square-root-of-the-sum-of-thesquares (SRSS) methods (or CCQC and CSRSS methods) for different damping combinations are compared. In these analyses, some boundary lines for classically and non-classically damped systems are plotted to distinguish the allowed minimum frequency ratio at given geometric mean of the damping ratios of both modes if their relativity is neglected. Furthermore, the simplified method, which is a special mode quadratic combination method considering only relativity of adjacent modes in CQC method and named simplified CQC or partial quadratic combination (PQC) method for classically damped linear system, is proposed to improv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and the criterion for determination of how many correlated modes should be adopted is proposed. Similarly, the simplified CCQC or complex partial quadratic combination (CPQC) method for the non-classically damped linear system and the corresponding criterion are also deduced. Finally, a numerical example is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applicability, computational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the PQC and CPQC methods.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主要讨论地震动空间变化的随机描述.首先给出了基于密集地震台阵记录估计相干函数的方法,并对计算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释;然后对现有的经验和半经验相干函数模型的建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对模型在工程应用中的适用性、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讨论;最后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相干函数模型对场址地震动空间相关性的模拟结果,对相干函数模型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前,场地影响评价方法可以分为理论法和经验法。地脉动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法属经验法。这种方法将地脉动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的最大值对应的频率和幅值分别看作是观测场地的卓越频率和放大因子。虽然该法在国内外很多工程实例中得到了理想的结果。但由于这种方法建立过程中应用了许多假设,所以很多地震工程学家对这种方法持怀疑态度。本文讨论了基岩地脉动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为1这一假定的合理性。并采用泊松弹性半空间模型,应用概率分析方法考虑地脉动的随机性,推导了地下体波斜入射弹性半空间自由表面形成地脉动的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表达式。通过计算论证体波斜入射泊松弹性半空间形成的地脉动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特性。结果表明:当地脉动主要成分为体波时,基岩表面地脉动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接近于1;当地脉动主要成分为面波时,基岩表面地脉动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介于0.54~0.79之间。对泊松基岩,该比值是0.68。  相似文献   
8.
数字地震台网可实时获取地震记录,因此可据此快速计算地震动参数,如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的分布图,为震后救灾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对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记录,采用插值型求导公式中的两点公式计算加速度时程,并通过计算原始记录和仿真加速度时程的幅值谱,检验了结果的可靠性。最后对汶川大地震后的两个强余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作出了峰值加速度分布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