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以长江河口典型潮间带(崇明东滩湿地)不同地貌单元植被根际柱样沉积物(0~33 cm)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长江河口潮间带表层沉积环境中酸挥发性硫化物(AVS)的时空间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根际沉积物中 AVS 含量存在显著季节变化,表现为:互花米草大于海三棱藨草和芦苇.各采样点根际沉积物中 AVS 含量垂向变化为:高潮滩芦苇,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中潮滩互花米草与海三棱藨草,随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且在地面下约20 cm 处显著增大. Pearson 相关分析表明,沉积物中 AVS含量与<16μm 的颗粒物、有机碳含量及含水率之间不存在简单的正相关关系.根际沉积物中 AVS 含量的时空变化可能受潮汐、植被生长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时空变化特征反映了长江河口潮滩复杂多变的氧化还原条件.与芦苇和海三棱藨草相比,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对沉积物中硫酸盐异化还原有显著影响,其可能改变了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原有的氧化-还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2.
介绍桩土相互作用理论若干进展和两种新桩型、新工艺后压浆灌注桩、挤扩灌注桩,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太湖北部TH-004钻孔沉积物磁化率、粒度、色度指标的测试分析,反演区域8 000年来沉积环境演变,主要表现为8~7kaBP的温暖湿润阶段,7kaBP以来环境的变冷变干,以及2.6kaBP左右的温度湿度回升。但该变化过程更主要表现为温度的快速冷暖旋回,有效湿度的变化并没有温度变化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季风降水变化主要表现在季风影响区的边缘地带,而太湖处于季风区内部,无论东亚夏季风增强或减弱,其有效湿度都不会产生明显变化。在此期间有明显的小尺度突变气候事件,特别是中世纪暖期及小冰期气候寒冷事件,在该项研究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连拱式支撑体系在天津市某医院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实际施工及观测结果表明,该种支撑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介绍桩土相互作用理论若干进展和两种新桩型、新工艺:后压浆灌注桩、挤扩灌注桩,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太湖北部钻孔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的测试分析,可以很好的反演太湖8 000年来沉积环境演变,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1)8.0~6.6 kyr BP气候温暖湿润阶段;2)6.6~2.6 kyr BP气候趋冷及频繁波动阶段;3)2.6~1.5 kyr BP气候回暖阶段;4)1.5 kyr~现在,气候再次快速变冷阶段。认为两次暖湿阶段指示近8 000年来东亚季风两次明显的加强,此变化导致长江中下游湖泊在全新世期间两次明显的高水位期。  相似文献   
7.
8.
地表水体中沉积物表面通常会附着一层自然生物膜,对上覆水-沉积物界面化学物质的迁移转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往研究往往会忽略这一生物层面,因而,开展磷在"沉积物-自然生物膜-上覆水"三相界面之间的迁移转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以软性填料表面形成的自然生物膜模拟沉积物表层以及悬浮颗粒物表层的自然生物膜,开展磷在沉积物-自然生物膜-上覆水之间的迁移转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有无曝气情况下,自然生物膜界面的存在均能够显著降低上覆水中总磷、溶解态总磷、溶解态无机磷的含量,明显抑制沉积物中可交换态磷向上覆水释放.研究证明自然生物膜在水体磷的迁移转化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研究沉积物-上覆水界面之间磷的迁移转化行为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生物膜界面的存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