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应急资料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专业性和多学科融合的特点。中强地震发生后启动应急响应,工作人员需在短时间内产出多学科、跨领域、多手段的专业地震会商资料。以地震会商系统为平台,利用其灵活开发、自动计算和智能分析的优势,建立地震应急资料产出系统(包括会商资料处理模块、应急图件产出模块和震情报告生成模块),通过地震触发,根据预设流程和报告模板,自动产出专业报告,为震情形势研判和震后应急救援提供专业可靠的应急资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急救援和灾损评估的效能。  相似文献   
2.
分布于某一区域内的多个地震的P波初动方向记录的总和包含着该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的状态和地壳介质的某些信息,通过多个地震的P波初动方向求小震综合断层面解可以了解当地构造应力场的状况.本文依据2000年1月—2017年4月共69个地震台站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选取具有清晰的P波初动的记录,利用格点尝试法计算重庆荣昌及邻区中强震前后不同时间段的小震综合断层面解,通过大量的不同时段的综合断层面解寻找在时间上稳定的空间规律性,由此推断出该区构造应力场的方向特征,从而分析其局部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中强震孕震过程中的孕震应力场有增强趋势,利用P轴转向可以得到孕震信息.此外,地震后一段时间内求解得到的小震综合断层面解中的P轴方向一旦背离背景构造应力场,在这个应力场调整过程中会发生多次3~4级地震,但不会有4级以上的地震发生,而4级以上地震的发生要在应力场调整到与背景构造应力场方向一致以后才会重新开始孕育,这一规律能够为今后重庆地区中强地震的发生提取有用的地震前兆信息,在中强地震预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地磁谐波振幅比方法在国内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并成为一种较为有效的地震预测方法。本文利用谐波振幅比方法,对2017年11月23日重庆武隆5.0级地震震中附近台站的地磁三分量数据进行计算,并分析了各台站10~60min周期谐波振幅比值异常特征。研究发现,异常台站几乎均位于震源机制解的拉张区(P波向下的区域),具有象限分布特征;异常台站NS向谐波振幅比值变化存在分层现象,短周期(浅部)的变化与长周期(深部)变化成相反相位,从电磁学机理看,浅部与深部之间存在EW向的面电流;近震中台站的异常低点时间存在由长周期(深部)向短周期(浅部)迁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刘庆波  李翠平  秦杰 《地下水》2012,(2):120-120,148
日照市岚山区探索实施了农村水利管理员制度,解决了小型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问题。简述了推行农村水利管理员制度的起因,总结了探索建立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为健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从规划类清洁发展机制(P-CDM)项目提出的背景出发,介绍了P-CDM项目开发的基本框架,对现阶段开发此类项目在指定国家主管机构审批、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指定的经营实体审定和减排量销售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上述问题,从政策选择角度,建议进一步完善国家主管机构的管理办法,发挥行业组织和科研机构的优势,解决P-CDM项目开发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通过规模效应促进P-CDM项目的市场建设,进一步简化相关的国际规则,以真正降低P-CDM项目开发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地认识2016年8月11日重庆垫江MS4.4地震的发震成因,本文首先分析了近场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该地震产生的短周期面波(Rg)强频散现象,该现象表明本次地震具有明显的浅震特征。然后采用CAP方法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显示本次地震是走向为近EW向的逆冲型地震,矩震级为MW4.1,最佳震源深度为1—2 km。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场震害、烈度等震线长轴方位和地质剖面图等资料,分析认为在区域应力集中加载作用下,震源区沉积盖层内部的软弱地层产生挤压变形,导致地层内斜交的裂隙发生切层失稳滑动,从而诱发了垫江MS4.4地震,同时排除了震源区NE走向的黄钦垭口地表断层为发震构造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8.
利用重复地震观测重庆巫山地区地壳介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对重庆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巫山地区90次地震波形资料进行相关计算,识别出24对同时被2个地震台站记录且各台波形互相关系数不小于0.8的重复地震对;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巫山地区重复地震位置做归一化处理,得到所选台站记录地震P波走时差变化,结果显示,在2013年重庆巫山ML 3.7地震前,建坪、双龙、荆竹地震台记录到该地区短期地壳介质速度有明显升高现象。  相似文献   
9.
2017年11月23日,重庆武隆发生MS 5.0地震,震后1个月内发生107次ML≥1.0地震,双差定位结果显示,主震震源深度约10 km,破裂面呈近SW向单侧破裂。选取震中附近布设的3个流动台地震波形及观测资料记录,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挑选武隆MS 5.0地震后符合条件的重复地震事件,利用尾波干涉技术,分析震源区震后地壳介质变化。结果显示:①S波早期尾波部分呈明显的线性变化,可能由震源区附近地壳介质的波速变化所引起;②由震中距最小的重复地震计算的相对波速变化最大;③在P波尾波发现走时延迟和不相关系数均存在1个短周期“尖峰”变化,可能与震后地下介质中散射体的运移有关;④震后局部地区的地震波速度存在上升—下降的恢复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利用流动台及原有固定台记录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SAM分析方法对武隆5.0级地震序列进行剪切波分裂特征研究,得到震区5个台站共94对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武隆震区快剪切波偏振方向总体呈NW向,受区域主压应力场的控制作用较为明显,而第一优势偏振方向由NW向转为NNW向可能是受该区域多条NE向断裂及复杂构造的综合影响;震中东、西两侧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布变化;快波偏振方向在震后早期较为离散,后期呈现逐步收敛的趋势,显示震后应力场逐步趋于稳定;在较强余震发生前,时间延迟具有上升趋势,其中部分较强余震前的短时间内还观测到时间延迟减小的现象,这可能反映震前应力场增强和临震应力释放;慢波时间延迟与震源深度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