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57篇 |
完全免费 | 55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1312篇 |
出版年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50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43篇 |
2014年 | 65篇 |
2013年 | 35篇 |
2012年 | 72篇 |
2011年 | 59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63篇 |
2008年 | 54篇 |
2007年 | 79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65篇 |
1996年 | 47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45篇 |
1991年 | 52篇 |
1990年 | 40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40篇 |
1986年 | 35篇 |
1985年 | 35篇 |
1984年 | 27篇 |
1983年 | 29篇 |
1982年 | 26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滇西地区地壳结构的爆破地震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3,他引:47
本文描述我国滇西地区洱源—江川和遮放—宾川二条剖面的地壳结构爆破地震的研究结果。 资料分析解释的结果说明,该地区的地壳内存在四个界面:P_g、P_2~0、P_3~0与P_4~0面。P_g面为结晶基底面,深度在0.3—3.5km之间,界面速度约5.90km/s。P_0~2面为地壳上部反射面,深度在12至24km间,其界面速度约6.30—6.50km/s。该界面的下方,在大部分地段是一厚梯度层至莫霍界面。在30—35km的深处,局部地区存在弱反射界面P_3~0。而莫霍面(即P_4~0面)的深度在37—46km。遮放—宾川剖面的地壳平均速度约6.40km/s,莫霍界面速度为8.06km/s。但洱源—江川剖面的这两种参数分别为6.19km/s与7.75km/s,其下侧50km的深处还存在P_5~0反射面。 遮放—宾川剖面上的怒江断裂在P_4~0及P_2~0面上有2.5km的深度跳跃。澜沧江断裂经过的地方,P_4~0震相追踪中断,波形畸变。这类现象在洱源—江川剖面的几个地方也有明显反应,在元谋—绿汁江断裂处莫霍面的深度跳跃达3km,断裂还使江川炮的P_4~0震相追踪中断。 在洱源—江川剖面的中段,发现了上地幔低速度异常带,速度值为7.75km/s。 相似文献
2.
腾冲新生代火山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1,他引:15
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对比,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最终得出腾冲地区新生代火山有68座,并给出各个火山主要分布特征。同时根据火山喷发类型、岩性、时代、地域等相关性,腾冲火山区新生代火山划分为7个火山群;1.鸦乌山--大黑山火山群;2.大团山--黑龙湾火山群;3.马站火山群;4.打鹰山--马鞍山火山群;5.余家大山-大六冲火山群;6来凤山-三益村火山群;.7大呼山--照壁山火山群。腾冲新生代火山分布肯有数量多 相似文献
3.
腾冲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分期 总被引:7,自引:7,他引:16
在前人对腾冲火山活动分期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依据地层披盖关系,地丑对比、火山财貌、岩石类群、岩性等特点并参考同位素年龄测定值,把腾冲新生代火山活动分为四个活动期、九个亚期。第一期火山活动活动始于上新世,第二期火山活动为早更新世,第三期火山活动为晚更新世。第上期火山活动为全新世。 相似文献
4.
腾冲火山地热区地壳结构的地震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22
根据腾冲火山地热区实施的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资料 ,用有限差分反演和正向走时拟合方法确定了地壳二维 P波速度结构 .地壳模型显示 ,在腾冲的热海热田附近上地壳存在低速异常体 ,它与火山地热活动可能有关 .测线的二维地壳结构上显示出两条地壳断裂 :龙陵—瑞丽断裂和腾冲断裂 ,其中腾冲断裂可能切穿莫霍界面 .同时 ,根据远震波形资料反演腾冲热海热田地区的 S波速度结构 ,也显示出该地区上地壳存在 S波的低速异常 .本文从深部结构方面探讨腾冲火山的成因 .腾冲火山地热区地壳具有低 P波和 S波速度、低电阻率、高热流值和低 Q值 ,以及上地幔也具有低 P波速度的特点 .由此推测地壳内岩浆来源于上地幔 ,腾冲附近地区存在的上地壳低速度异常可与岩浆的分异作用相联系 .与地球上大多数的活动火山一样 ,腾冲火山位于移动板块之间的边界附近 ,属于“板块边界”火山 相似文献
5.
丽江大震前长—中—短—临地震学异常的演化过程 总被引:6,自引:6,他引:4
本通过丽江大震前地震学各项异常的动态追踪,研究了长-中-短-临异常伴随大震孕育、发生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强震的缺震、强震的重复、中强震密集、诱发地震、相关地震等多项长期异常的背景上,出现了中小地震活跃、调制小震频繁、复发周期降低、震源深度加深和震级差增大、地震序列h值下降等同步的中期异常,而1995年中小地震活跃后的平静、低复发周期的回升、震源深度为25公里和震级差在1.0-1.1级的地震次 相似文献
6.
根据近几年取得的新资料和当今有关活动地块的研究 ,提出划分川滇南部活动地块的思路、依据和具体方法 ,作者认为具有一定规模且其活动性延续至今的第四纪活动断裂是划分活动地块必需的首要边界条件。指出新生的腾冲 -景洪北北西带和大理 -楚雄北西西带在活动地块划分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断块边界断裂活动性质、运动方式和GPS资料等 ,分析讨论了各活动地块现今活动方式得出 :≥ 7级以上地震主要集中在Ⅰ级活动地块边界 ;6~ 7级地震主要集中发生在Ⅱ级活动地块边界上 ;Ⅲ级活动地块是强震发生的主要位置所在 相似文献
7.
8.
澜沧—耿马地震震源动力学参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8
本文使用沧澜—耿马地震主震后在震区建立的数字地震仪记录,用波谱法测算澜沧—耿马余震的震源动力学参数。就这些参数的统计特征,对该双主震型两主震区的地下介质不同状态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9.
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7.0级地震 总被引:5,自引:5,他引:6
1996年2月3日19时14分18.1秒,云南省丽江与中甸交界的丽江县境内(北纬27°18',东经100°13')发生7.0级强烈地震。大震发生后,云南省地震局立即按《云南省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启动一类大震对策,成立地震前后方两个指挥部,全面开展震情现场监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科学考察和宣传工作。准确地预报了2月5日6.0级、2月6日5.7级、2月7日5.4级强余震,及时科学地完成了灾情调查和震害 相似文献
10.
丽江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发震应力场和破裂特征 总被引:5,自引:5,他引:12
丽江7.0级地震震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的复杂地区,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优势方位为南南东。震区位于可能受到多种构造动力源作用的特定构造运动环境中。获得了主震和22个ML≥4.0级余震的震源机制P波初动解,分析表明,主震发震应力场为北3°东,与震区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优势方位有一个小角度的偏差。主震的发震应力不仅有水平应力的作用,同时还有显的垂直应力的作用。在余震序列发展中震区呈现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