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3篇 |
国内免费 | 24篇 |
完全免费 | 273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1810篇 |
出版年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88篇 |
2014年 | 88篇 |
2013年 | 138篇 |
2012年 | 241篇 |
2011年 | 173篇 |
2010年 | 145篇 |
2009年 | 179篇 |
2008年 | 196篇 |
2007年 | 163篇 |
2006年 | 42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83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2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宽频带远震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的地壳结构 总被引:20,自引:20,他引:58
为研究青藏高原的岩石层构造及其动力学过程,根据记录到的来自台站东北方向的大量宽带带远景体波波形资料,应用时间域的最大熵谱反褶积算法,得到了11个(全部)PASSCAL(地壳与岩石层的地震台阵研究计划)台站的接收函数,利用时间域广义线性反演的Jumping(跳动)算法,引入模型光滑约束,并将全右地震图Kennett完全算法及微分地震图的Randall快速算法用于接收函数的正演计算,由台站接收函数获得 相似文献
2.
用深地震反射方法研究邢台地震区地壳细结构 总被引:16,自引:16,他引:49
为了取得邢台地震区的地壳细结构,1990年冬,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实施了一条穿过华北平原中部束鹿断陷盆地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经过叠加和偏移后的剖面显示出清晰的地壳细结构图像.剖面图上1—4s之间的强反射对应于由一组正断层产生的沉积层变形,其中新河断裂为束鹿盆地和新河凸起之间的边界主断裂,它伸展到8km以下深处.在5s左右显示出一组较强的反射界面,它可能对应于脆性上地壳的下界面.10—11s之间的壳-幔过渡带包含一组振幅大、连续性好的强反射,在震源下方的Moho界面上似乎被间断.岩浆从上地幔顶部侵入到地壳中,使得地壳可能出现部分熔融,这一过程是产生扩张盆地和发生邢台地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5,他引:65
根据云南和四川地震台网 1 74个台站记录的 4 62 5个区域地震初至 P波和 S波走时资料 ,并结合其它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确定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在上地壳速度异常分布中 ,四川盆地为正异常 ,川西高原为负异常 ,龙门山断裂带为正、负异常的边界 .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以及红河断裂等 ,在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异常中仍显示出构造分界特征 ,说明它们可能穿透了莫霍界面 .腾冲火山区和攀西构造带在 50 km深度上呈现负速度异常 ,与上地幔温度和物质组成的差异相联系 .川滇地区地壳结构的总体特征是 :地壳和上地幔的低平均速度 ,地壳厚度变化剧烈 ,地壳和 (或 )上地幔存在高导层、高热流值 .这些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背景有关 .川滇菱形块体在地壳内总体上为正常或正异常速度 ,而其边界的深大走滑断裂存在负速度异常 ,它有助于地壳块体沿断裂的侧向挤出 .在主要的地震带上 ,中下地壳的负速度异常与地震活动性相关 .多数强烈地震发生在具有正速度异常或正常速度分布的上中地壳深度上 ,而其下方则通常是负速度异常带 相似文献
4.
5.
"十五"期间中国地震观测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于2007年底完成"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技术系统的建设.该数据备份中心可以准实时地接收并存储全国1000多个固定地震台站的信号,具备海量数据校验、数据格式转换、以用户定制方式截取地震事件波形数据和数据网络下载的功能.到目前为止,已累计为国内10多个科研单位开展的70多项研究提供了近70TB海量波形数据的服务,特别在快速开展的汶川特大地震震后相关研究中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和保障作用.本文介绍了"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技术系统建设、汶川特大地震数据服务快速响应、大地震快速响应波形数据自动截取系统建设,以及对地震学及相关科学研究的数据支持情况. 相似文献
6.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1,他引:43
本文描述滇西86-87工程资料处理解释的初步结果.结果表明,滇西地区自南向北速度结构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莫霍界面深度从剖面南端的38km 加深到北端的58km.地壳的平均速度南低北高,在6.17—6.45km/s 之间.固结地壳为上、中、下三层结构,P(?)界面是上地壳中的一个弱界面,P_2~0和 P_3~0界面分别是中、上地壳和中、下地壳的分界面,个别地区,在下地壳内部还可以追踪到另一个较弱的 P_3~0界面.P(?) 界面的深度为0(?)6km,P_1~0界面的深度为9.2-16.5km,P_2~0和 P_3~0界面的深度分别在17.0-26.5km 和25.0-38.0km 之间.上地壳的速度由南向北逐渐增大,在南高寨与支梯之间达到最大值,基底面的速度可达6.25—6.35km/s,再向北又开始变小.中地壳的速度变化不大,自金河洱海断裂向北中地壳是一速度为6.30km/s 的低速层.下地壳为一较强的梯度层.在剖面南段的景谷与景云桥之间和无量山与澜沧江断裂之间存在(?)上地幔低速区,P_n 波速度只有7.70—7.80km/s,红河断裂以北 P_n 波速度也低,为7.80km/s.在上地幔顶部还追踪到一个P_6~0界面,剖面南端深65km,北端深85km.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部及其相邻海域S波三维速度结构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19
本文选用了中国27个基准台763长周期地震仪和WWSSN 3个地震台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238条瑞利波路径资料,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和改进的网格反演方法,研究了中国及邻海170km深度范围内S波三维速度结构.本文只给出中国东部及邻海的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内直到170km深度范围内的速度结构,具有以40°—44°N,28°—32°N和20°N左右为界南北分块以及大体沿岛弧走向呈条带状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有明显的关系.同时发现布格重力异常基本上受莫霍面的控制,地表热流值与上地幔低速层的埋深也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关于下一代地震区划图编制原则与关键技术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7
本文在回顾我国四代地震区划编图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对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地震安全政策变化的分析,同时对国际上地震区划研究进展与编图工作的现状了解,探讨了下一代地震区划编图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与之相关的基本科学技术问题,对第五代地震区划图的编制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使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2002年01月~2003年12月的波形记录资料,采用SAM方法,进行了剪切波分裂的分析,得到首都圈西北部地区地壳介质地震各向异性的初步结果.根据对有3条以上可靠记录的14个台站的统计分析,得到首都圈西北部地区的剪切波分裂的统计平均结果为: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为NE69.9°±44.5°,慢剪切波平均时间延迟为4.44±2.93(ms/km).研究认为,NE69.9°±44.5°的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暗示了该区域的水平主压应力方向,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的第一优势取向揭示了NWW近E-W方向的原地水平主压应力的构造意义,凸现了NWW向的张家口-蓬莱断陷带.通过快剪切波偏振方向,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位于活动断裂上的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的优势取向与断裂走向一致,认为南口-孙河断裂和夏垫断裂是两个活动断裂,而八宝山断裂可能是个并不太活跃的活动断裂.华北盆地里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显示出复杂的分布特征,对应了盆地凹陷区里许多断裂互相交汇造成区域主压应力场受到局部调整的复杂图像.研究还认为慢剪切波时间延迟急剧的梯度变化可能与地壳深部的温度变化有关联.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我国雾和霾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湿度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近50年(1961~2011年)我国雾和霾台站长期观测资料的分析得到,雾日发生的频率呈先增(1980年之前)后减(1990年后)的变化,尤其是1990年以后明显减少,这与气候变暖引起的近地面相对湿度减小的趋势一致,而霾日发生的频率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据此,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大气湿度减少在雾-霾转变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霾日的平均相对湿度在69%左右,比以前得到的值低,这意味着霾粒子更不易向雾滴转换,这可能是导致雾日减少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雾和霾转换的相对湿度阈值平均为82%左右,这个值也低于以前得到的值,因而在气候变暖条件下,主要由于温度和饱和比湿增加导致的中国近地面相对湿度减少对雾和霾形成的环境条件可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本文也研究了霾与能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霾日发生频率的增加,能见度有明显的下降,从1961年至今平均能见度从4~10 km减小到2~4 km,大约下降一半左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