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确定沙漠化对高山嵩草草甸植被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了解高寒区草甸沙漠化的原因,选择西藏那曲安多县南部沙漠化严重区域为调查区,按照沙漠化的不同程度设置样地,系统调查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沙化草甸的植被变化,结果表明: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沙化区的植被与轻度沙化草甸有显著的差异;在中度和重度沙化区,高寒草甸的建群种高山嵩草已被家畜不喜食或更具抗性的植物种所取代,而在极重度沙化的流动沙丘上无植被生长;从过牧的退化草甸到半流动、流动沙丘,植物种多样性呈显著的降低趋势。轻度沙化草甸物种数、个体密度和丰富度指数最多;中度沙化草甸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大,而优势度指数最小;在沙化过程中,高寒草甸的植被盖度显著下降,地上生物量也在下降,虽然轻度、中度和重度沙化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极重度沙化区,但前者之间却无显著差异。地下根系生物量也呈显著下降的趋势。过牧是造成高山嵩草草甸沙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官厅水库近三十年的水质演变时序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基于过去的研究成果,综述了官厅水库近三十年来的水质演变过程,分阶段探讨了官厅水库水污染的来源和特征。与此同时,从污染物的角度探讨了官厅水库典型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官厅水库的水质演变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依次为1972~1975年以有机毒物和重金属污染为特征的水体污染,1981~1992年以有机污染为主体的水体再污染,1992~1995年增加了大肠杆菌污染的水体复合污染,以及1996年至今以氮磷污染为明显特征的水体有机复合污染。从主要污染物的时间变化上看,库区COD和主要重金属含量均在缓慢上升,挥发酚的含量呈现波动趋势,氨氮和总磷的含量持续大幅度上升。污染物在库区的空间分布规律相似,入库处污染物浓度明显高于出库处的污染物浓度。  相似文献   
3.
基于DEM的黄河流域天文辐射空间分布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基于1 km×1 k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 数据,利用建立的起伏地形下天文辐射分布式计算模型,计算了黄河流域1 km×1 km分辨率各月天文辐射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局部地形对黄河流域年和四季天文辐射的空间分布影响明显;在太阳高度角较低的冬季,地理和地形因子对天文辐射的影响相当强烈,山区天文辐射的空间差异大,1月份向阳山坡(偏南坡) 天文辐射可为背阴山坡(偏北坡) 的2~3倍,极端天文辐射的差异可达10倍以上;而在太阳高度角较高的夏季,天文辐射空间差异较小,7月份不同地形极端天文辐射的差异仅在16%左右;四季中,地形对天文辐射影响的程度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  相似文献   
4.
阿里高原土地沙漠化发展演变与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森  杨萍  王跃  张春来 《中国沙漠》2005,25(6):838-844
阿里高原沙漠化土地具有高寒干旱景观特色和脆弱的生态学属性。运用遥感、野外调查与GIS等方法监测近10a高原沙漠化的发展演变,沙漠化面积减少219.58km2,平均升级率为-0.36%,动态度为-0.052%。近40a来,阿里高原沙漠化的发展演变是由气候暖干化、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以及鼠类活动等驱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为活动在其中具有更大的效力与作用。高原沙漠化正在向自然沙漠化过程 人为沙漠化过程发展。防治土地沙漠化是本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其基本策略是全面保护、综合治理、适度开发、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尺度大气环流变化及其对北半球冬季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半个世纪来的全球温度的变化表现出有很大的空间尺度和显著的线性趋势 ,许多研究强调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文中的研究表明大尺度的大气环流的变化对北半球冬季温度有很重要的影响。最近一些学者侧重北大西洋涛动 (NAO)和北太平洋涛动 (NPO)的作用 ,而NAO和NPO都是行星尺度大气环流在区域的特殊表现形式。全球西风环流系统可能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当西风环流处于高指数时期时 ,则温度偏高 ;当处于低指数时期时 ,则温度偏低。西风强度及NAO和NPO能解释近 50年来北半球冬季温度变化方差的 2 7 2 %。  相似文献   
6.
199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龚道溢  王绍武 《地理学报》2000,55(5):567-575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32个测站1951以来的降水记录以及上海、南京等6个站120年降水序列的分析表明,1990年代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百年来降水最多的10年。降水的偏多导致洪涝发生的频率及强度都加强。最近120年中12次异常多雨的年份,出现在1990年代的就有4次。1951年以来的6个异常多雨夏季个例的合成分析表明,与洪涝直接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形式是在江南有偏强的向北经向风及水汽输送异常,而在华北及偏北地区  相似文献   
7.
直立植物防沙措施粗糙特征的模拟实验   总被引:51,自引:18,他引:33  
董治宝  高尚玉 《中国沙漠》2000,20(3):260-263
通过风洞模拟实验研究了直立植物防沙措施的粗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各种一定风速条件下,对数风速廓线中的粗糙度Z0SF值随植物密度的增加呈幂函数增加,幂函数的指数〈1;而在各种一定植物密度条件下,Z0随风速的增大而减溃,遵循单分子增长风线的指数函数。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的包含风速和植物密度两个因子的Z0的双因子综合模型对Z0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得比较好。对数风速郭线中的Z0是一个反映近地表气  相似文献   
8.
西苕溪流域不同土地类型下氮元素输移过程   总被引:60,自引:3,他引:60  
梁涛  张秀梅  章申  于兴修  王浩 《地理学报》2002,57(4):389-396
以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对象,选择最有代表性的5种土地类型,模拟天然大暴雨,通过3次重复实验研究不同形态氮素随暴雨径流及径流沉积物的迁移过程,估算氮素在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条件下的损失率。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氮素的流失速率和流失量随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的不同表现出明显差异,地表径流水相总氮的流失量桑林最大,水田最小。水相不同形态的氮素流失量亦有所不同,悬浮颗粒态氮占地表径流水相总氮的70 %~90 %,水相溶解态氮的流失量以松林为最高,竹林、桑林和水田接近而且较低,不同类型的水相溶解态氮也随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表现出各自的特征。各土地类型单位面积、表层10 cm土壤氮素流失高达4.66~9.40 g·m-2,其中随径流沉积物相迁移的氮素占绝大部分(90 % 以上)。估算出的各土地利用类型总氮流失速率,地表径流水相为2.68~14.48 mg·m-2·min-1,径流沉积物相高达100.01~172.67 mg·m-2·min-1。  相似文献   
9.
GIS支持下的山东省土壤侵蚀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赵善伦  尹民  张伟 《地理科学》2002,22(6):694-699
利用遥感(RS)技术提取土壤侵蚀信息,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借助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建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以县级行政区域为综合分析单元,计算土壤侵蚀强度综合评价指数并进行分级处理,对山东省土壤侵蚀空间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冬季西风环流指数的变率及其与北半球温度变化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用H40°N-H65°N即40°N和65°N纬圈平均位势高度的差来定义西风指数,可以很好地反映温带地区西风的强弱。西风环流强的年份,北半球气温通常偏高,主要是中纬度大陆变暖明显,这可能与中高纬度西风强时,向北的经向热量输送也加强有关。在长期变化的趋势上,1950年代以前北半球偏暖时期的指数偏低,而偏冷时期的指数偏高。但近30多年来,伴随全球加速变暖,西风指数也持续加强,这是否与温室效应的加强有关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