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富蕴断裂带位于阿尔泰山南侧,横切阿尔泰山褶皱带南缘及额尔齐斯深断裂,是一条呈北北西向展布的右旋走滑断裂带。沿断裂带发育一系列错断水系、错断冲积扇、挤压脊、走滑拉分盆地等反映右旋走滑活动的典型构造地貌标志。本研究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和数字高程模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地构造地貌测量,对沿富蕴断裂带发育的系统错断水系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沿富蕴断裂带发育不同级别的错断水系,大致可划分为6级:1931年地震形成的冲沟;90m左右断距的错断水系;150m左右断距的错断水系;500m左右断距的错断水系;1500m左右断距的错断水系;2000m以上断距的错断水系。同时,结合研究区及邻区的第四纪冰川资料讨论了不同级别水系可能形成时间:恰尔沟三级支流可能形成时间为末次冰期Ⅲ阶段末期,约20ka;恰尔沟二级支流可能形成时间为末次冰期Ⅰ阶段末期,约120ka;恰尔沟一级支流可能形成于该地区冰川广泛消融的倒数第2次冰期的Ⅱ阶段末期,约为250ka;恰尔沟、水磨沟、白杨沟、乌铁布拉克河、卡布尔特河等可能形成于倒数第3次冰期Ⅱ阶段末期,约为360ka。最后,我们估算出富蕴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右旋走滑速率为1.46~4.99mm/a。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青海省内一条北北西向右旋走滑断裂对公路工程危害现象的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有限元分析,对其蠕滑运动下的致灾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断层蠕滑作用下的灾害多分布在上盘,且上盘公路南半侧多发张剪性破裂,北半侧多发压扭性破裂,交汇位置的先期破裂是由南侧路沿开始并向路内扩展的。 相似文献
3.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塔什库尔干谷地活动构造与强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米尔构造结是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碰撞的两个突出支点之一,是中国大陆受板块动力作用最强烈、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是揭示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关键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4.
蒙古国境内贝尔湖凹陷早白垩世沉积充填演化与同沉积断裂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国境内的贝尔湖凹陷是新近发现的一个主要勘探可开发区。早白垩世垂向充填演化序列综合研究表明,南屯组早期地层的大规模同生断裂系统组合样式及其分布对断陷湖盆内沉积体系域的发育、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凹陷内的充填序列和演化反映了幕式断裂作用及湖盆右旋走滑特征对盆内沉积体系演化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裂配合构造的右旋走滑运动严格控制古地貌、断裂坡折及断坡带的形成与分布,从而进一步控制着湖盆内碎屑岩沉积体系发育与沉积展布模式。凹陷内部的东次凹北洼槽内的洼陷边缘断裂坡折带常常控制着粗碎屑沉积体系的沉积、沉降中心,特别是低位域近岸水下扇的发育和分布,是盆内寻找砂岩油气藏的最有利区带。同沉积断裂具有多种组合样式,包括"人"或"之"字形等多种组合的断裂系统等,造就湖盆内复杂多变的构造古地貌及断裂坡折系统,严格控制着凹陷内砂体分散体系的沉积和堆积模式。揭示同沉积断裂(坡折)带的活动和分布,再造各沉积期次构造古地貌、断坡带是进行沉积体系展布模式和砂体分布预测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热水—日月山断裂带在遥感影像上具有明显的线性构造特征,通过解译认为该断裂带由6条不连续的断裂段右阶羽列组成,活动特征很明显,造成一系列水系断错,最大水平位错940 m,并沿断裂带形成一系列小拉分盆地,认为该断裂带具有较强的右旋走滑特征。其中牧场部—大崖根段北西西向沿湟水河河谷发育,除其本身具有发生强震的构造能力外,其延伸是否与西宁市区中的沿湟水河谷地附近的地表断层相连,对西宁盆地的构造活动形式及地震构造特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地震表明曾在热水煤矿与大通山构造复合部位于1927年连续发生多次M4.5~5.5级中强地震。 相似文献
6.
小店子—茅埠段是沂沭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的组成部分,北起莒县小店子东北,南至莒县茅埠以南,总体走向10°~20°,倾向NW或SE,倾角60°以上,长约30km。可细分为5小段,从北到南依次是小店子—齐家庄、源河、库山—西莲池、青峰岭和三庄—宅科小段。各小段之间为左阶或右阶斜列,平面上呈向北收敛、向南撒开的帚状。断裂在卫片和航片上都显示出清楚的线性影像,地貌上表现为清楚的基岩陡坎。根据野外所获得的天然和探槽剖面以及年龄样品测试结果,确定其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早期,活动性质是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挤压逆断。距今约70ka以来,断裂的右旋位移量64~73m,位移速率0.91~1.04mm/a。距今约12ka以来,断裂的右旋位移量5.5~7.8m,位移速率0.46~0.65mm/a;垂直位移量2~3.8m,位移速率0.17~0.32mm/a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强震区域分布特征与大地貌的相关性,127个地震断层面解,18个大地震破裂带资料和地震断裂带的平均滑动速度等方面的资料,提出了中国大陆地震应力调整场动态模型。最后,基于此模型讨论了中国地震活动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天山北缘大型右旋走滑韧剪带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中天山北缘是一个近 EW向的大型右旋走滑韧剪带。宏、微观构造尺度的运动学研究表明 ,该带经历过至少二期韧性变形作用。第一期为从南向北的逆冲推覆韧剪变形 ,时代为中—晚志留世 ,以米什沟剖面为代表 ,对应于早古生代洋壳从北向南俯冲及稍后吐哈陆块朝中天山岛弧的碰撞事件。第二期为沿 EW方向的右旋走滑韧性变形 ,其构造形迹广泛分布于中天山北缘带各个地段 ;北天山石炭纪火山岩已卷入该期构造活动 ,走滑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 ,对应于晚石炭世塔里木与西伯利亚两大板块碰撞造山诱发的陆内变形、走滑剪切。走滑带中新生白云母 4 0 Ar/39Ar年龄为 ( 2 69± 5) Ma。剪切面理、拉伸线理、矿物韧剪构造、石英 C轴组构提供了构造运动学证据 ;地层不整合及同位素测年值提供了变形时间证据。二叠纪以后的构造事件也影响到中天山北缘带 ,但只有脆性变形形迹 ,无韧性剪切。最后对本区古生代构造演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大巴山城口弧形断裂带右旋走滑构造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是几何学上对称平顶型、内部形迹削截的弧凸结构带,区域走向总体呈北西向延伸,其主边界城口断裂由北向南发生偏转(由近南北向→北西向→近东西向),内部构造形迹与边界断裂呈明显削截和交切关系,弧形带凸顶方向与构造带南西向逆冲推覆极性一致。基于野外构造解析和15个样品的显微构造分析,对城口弧形断裂带右旋逆冲走滑构造特征和变形-变质特点及其沿走向的变化进行研究。宏观上,城口断裂带体现出早期近东西走向线理和平行于主断裂带弧形展布的后期线理两期世代和序列性,同时展现出强烈右旋走滑剪切变形特征,且走滑剪切变形强度由北西向南东减弱。微观构造上,断裂带构造岩普遍发生弱-中等强度变质,北段以中-高绿片岩相为主,右旋逆冲走滑剪切指向运动学标志体发育、变形强烈。断裂带南段以低绿片岩相为主,右旋走滑逆冲剪切指向运动学标志体相对稀疏、变形微弱。城口断裂带宏观与微观特征表明变质和(右旋走滑剪切)变形强度总体上由北西向南东逐渐减弱,呈非对称性。构造运动学上的非对称性和强烈右旋走滑剪切运动特征主要取决于印支期以来华南和华北板块汇聚过程中(尤其是燕山期)汉南能干性基底由南向北的强烈楔入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广东河台金矿位于广东西部的广宁杂岩体之中,为典型的韧性剪切类型矿床.几何学、运动学分析表明,河台韧性剪切带具有右旋性质,陡倾(>60.),走向N60.~80.E,与含金矿脉产状近于一致,与区域性N45.E走向韧性剪切带明显不同,为两个N45°E走向的右旋走滑断裂带间派生的右旋伸展走滑构造带.糜棱岩中石英包裹体和多硅白云母温度压力分析表明,韧性变形发生于中等温度压力(300~500℃、0.3~0.6 GPa)的绿片岩相条件下,适宜金矿成矿.糜棱岩中提取的多硅白云母获得了187~192 Ma的40 Ar/39 Ar坪年龄,表明韧性剪切导致的糜棱岩化及金矿化可能发生于早侏罗世.区域构造对比分析显示,河台金矿右旋韧性剪切带可能是太平洋构造域早侏罗世开始阶段诱导的远程斜向应力场的产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