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胶东地区地壳S波衰减系数和台站场地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山东数字地震台网7个地震台的118条波形资料,采用Atkinson方法(1992),研究了胶东地区的非弹性衰减系数;采用Moya方法(2000),研究了各台的场地响应。得到胶东地区非弹性衰减Q值随频率,的关系为Q(f)=249×f^0.596;得到的7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均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放大效应,这与胶东地区台站均处于岩石地基相符。 相似文献
2.
江苏地区介质非弹性衰减和场地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在2001年1月-2010年7月记录到43次高质量数字地震波形,采用Atkinson(1992)和Moya(2000)的方法,反演得到江苏地区的介质非弹性衰减特性和场地响应。 相似文献
3.
利用宁夏及邻区的数字地震波资料,选取2009-05—2010-10月ML2.6以上的20个台站32次地震事件的268条波形记录,用遗传算法反演了宁夏及邻区介质非弹性衰减系数和台站场地相应。反演得到:宁夏地区介质非弹性衰减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f)=337.67f0.4554。其Q值和山西及浙江地区的结果最相近,可能预示着该区地质构造活动处于一个正常的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4.
利用福建测震台网2008年10月~2015年12月记录的每个事件至少有6个台站测算震级的3069个区域地震事件,进行单台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偏差统计,获得了各台站的总的震级平均偏差为-0.31~0.68,并统计各台站测算震级所量取最大记录振幅相应的周期,获得优势周期为0.06~0.38s;通过Moya方法反演各测震台站的场地响应,获得98个台站对1~20Hz频带的场地响应,结果显示场地对某些频带信息有放大或抑制作用;通过比较Wood-Anderson地震仪摆固有0.8s周期所对应的场地响应、各台样本优势周期所对应场地响应的震级偏差与各台总的震级平均偏差,发现台站测算震级相应优势周期的场地响应的震级偏差与台站震级平均偏差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表明单台震级的偏差与测算震级所量取最大记录振幅相应的周期的场地响应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华北盆地是中国大陆地震活跃区之一,通过地震波衰减及场地响应参数研究该区构造介质属性及台基属性对地震预测预报、灾害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g波谱比的联合反演方法是获得地震波衰减参数及场地响应的有效方法,通过随机重采样方法可以检验解的稳定性.使用华北盆地68个台站记录的2004—2008年的149次地震,震级ML为1.7~5.3的震中距为100~600 km,按信噪比大于2的标准挑选有效垂向记录1 000多条,地震射线较好地覆盖了华北盆地38°N~41°N、114°E~120°E区域.采用2.60~3.65 km/s的速度窗截取Lg波形并转化为频谱,研究频率范围为1~7 Hz,频率间隔0.2 Hz.计算得到的地震波衰减品质因子Q(f)与频率f的关系可表示为Q(f)=125±4.4f0.86±0.03,研究区为低Q0(对应频率1 Hz),高频率依赖性的构造活跃区.基岩台站对地震波没有表现出明显放大作用,黄土沉积台站低频端比高频端明显放大;场地响应波动较大台站其解的标准偏差也大,说明场地响应的不稳定性体现了台基属性的非稳定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根据地质构造及地震台网分布特征,将青海地区分为柴达木盆地、青海东北部、青海东南部3个区域,运用青海地震台网记录的112条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利用Atkinson方法得到3个区域的非弹性衰减Q值随频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Q值最大,青海东南部Q值最小。采用Moya方法反演得到3个区域24个地震台的场地响应,其中15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在频率域不平坦,9个台站稳定性相对较好,GOM(格尔木)作为国家基准地震台,具有良好的观测环境,场地响应曲线稳定。 相似文献
7.
不同标度震级关系和台基影响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近年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中的中国及邻区地震目录资料,取能够同时计算面波震级MS和近震震级ML的地震,拟合出2种震级之间的关系,发现与过去使用30余年的换算公式存在系统差别。考虑现代化地震数字观测系统有动态范围大、频带宽、台站多、覆盖区域广、测定精度高的特点,由此拟合的关系应当更可靠。考虑不同误差因素统计面波震级MS和近震震级ML的关系表明,2种震级之间换算和不换算的差别并不大,因此建议MS和ML震级之间不换算为宜。分析地震台站的场地响应发现:一些基岩台的放大因子在1附近,场地响应不随频率变化;处于沉积土层的台站,放大因子在低频段大于1,高频段小于1;还有一些台站在某个频段范围大于1,或者小于1。另外,沉积土层台站的单台震级和台网平均震级差也随周期增大,呈现由负到正的增长趋势。看来并不存在固定的台站校正系数,因此不能把台站校正作为提高震级测定精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利用安徽省部分强震动台站记录的地脉动数据和历史地震数据,采用H/V谱比法和噪声功率谱密度函数法,对比分析台站的场地响应及背景噪声,结果表明:全椒、马鞍山地震台的场地卓越周期小且背景噪声低;沈巷地震台卓越周期大且背景噪声高;三山地震台无明显卓越周期;地震台站背景噪声与场地响应曲线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山东地区地震动衰减和场地响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Atkirlsorl方法,基于遗传算法反演山东地区非弹性衰减Q值,在此基础上利用Moya等方法进行了台站的场地响应的测算。数据分析使用的是山东数字地震台网最早正式运行的8个数字台站记录的所有地震,采用信噪比方法挑选出质量较高的16次地震,对记录谱进行路径校正后参与计算得到每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值。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频率范围内非弹性衰减Q值和频率f有很好的线性关系,Q(f)9=297.4f^0.558;8个数字地震台中的7个基岩台均没显示出明显的放大作用。1个井下摆台站场地响应在高频部分衰减很快。 相似文献
10.
安徽地区地震波衰减、场地响应及震源新参数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安徽数字地震台网7个地震台的143条波形资料,研究了安徽地区的衰减模型和各台站的场地响应。采用三段几何衰减模型拟合,得到了安徽及邻近地区的几何衰减函数,得到安徽地区非弹性衰减Q值随频率f的关系为Q(f)=235.3×f0.616;7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均无明显的放大效应,这与它们均处于岩石地基相符;并在本地区地震预测研究中尝试使用新参数,进行了初步的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