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1.
收集整理了我国大陆东部地区44 组水库地震序列,其中震群型32 组,主余型和孤立型12 组。分别计算了44 组序列的h 值、b 值、归一化熵值K、能量均匀度U、地震发生方式参数ρ 等5 个序列参数。在95% 的置信水平下,对每一参数分震群型、主余型加孤立型两大类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h、U、ρ 值对水库地震序列类型的分类能力不强;b 值平均值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数值分布范围有部分重叠;K 值差异性显著,K = 0. 35 可作为区分震群型与主余型加孤立型两类水库地震序列的判别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上述5 个参数为自变量的Fisher 判别函数,用于序列类型的综合判定。结果显示,所有数据全部参与建立判别函数并进行回溯性内符判别检验,识别正确率为97. 6% ;利用32 组序列参数参与判别函数建立,另外10 组进行外推检验,识别正确率为100% ,表明上述综合判别方法具有较高的水库地震序列分类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系统地考察全球强震序列参数的分布特征, 对可操作的余震预测(OAF)模型的构建、 地震危险性评估以及序列参数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撑, 采用可充分利用不完整性地震记录的Omi-R-J方法, 对1973年以来的全球225个M6.5以上地震序列进行了参数拟合, 并对参数拟合情况以及参数与板块边界之间的关系等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获得了225个序列参数的拟合结果, 显示序列参数呈现一种优势分布特征, 参数平均值为p=1.0102±0.1777, log10c=-3.1896±1.3249, log10k=-4.3609±1.4596, b=0.9919±0.1651; 序列参数与板块边界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如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中美洲段p值较小, 北美洲段的b值较小、 p值较大等。 上述序列参数的计算、 分布特征的研究以及序列参数与构造带相关关系的探讨, 旨在为进一步开展强震序列参数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前郭M_S5.8地震后6个月(2013年10月31日~2014年4月30日)内的地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利用吉林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目录研究了序列活动特征。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区呈NW走向分布,长轴约11km,短轴约6km。震源深度为5~15km。结合区域构造特征认为,该序列可能与NW走向的通榆-长春隐伏断裂活动有关,序列具有b值较低、5级地震频次高、发震时间集中的特点。序列主要起伏活动可以分为3个时段:主震后10天,余震强度衰减不明显;此后的2次起伏活动,地震活动分别表现出平静-增强(震级爬升)-发生强震和增强(震级爬升)-平静-再增强(震级爬升)-发生强震的特点;在序列早期阶段,震级-频度无法拟合成1条直线,G-R关系在低震级段和高震级段呈现2个线性段;在M_S5.8地震前h值有变小的趋势,且接近1;而M_S5.8地震后h值明显增大;M_S5.5地震后15天序列衰减比较慢,p值为0.76;M_S5.8地震后15天序列衰减较快,p值为1.17。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余震序列类型的综合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中国大陆294次5级以上地震序列主震后不同时段、11个单项序列参数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不同时段、以不同序列参数为自变量的Fisher判别函数,用于序列类型的综合判定。在Fisher判别函数建立过程中,除以常规序列参数作为函数自变量输入外,还引入主震滑动角参数,以使判别函数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主震破裂形式的信息。统计结果表明,序列类型识别正确率随资料长度(震后时段)增加而提高。不同类型序列的识别正确率不同,孤立型序列的识别正确率大于0.93,主余型序列的识别正确率为0.73~0.93,多震型序列的正确识别率为0.57~0.86,均明显高于随机投票0.33的自然对应率,因而其序列分类能力应得到正的评分。 相似文献
5.
2016年8月21日17时15分,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39.70°N,118.35°E)发生ML 3.5地震,震源深度6 km。据河北省快报目录,8月21日至10月24日共发生可定位小震694次,最大地震为9月10日ML 4.7地震。计算本次震群序列参数,分析其物理特性。精定位结果显示,ML 4.7震群集中在唐山-古冶断裂,属唐山老震区余震活动。与该区同等震级地震相比,震群中几次3级以上地震视应力水平较低,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好,表明该区存在较为一致的稳定应力场。震群活动显示,该震群为非典型前兆性震群。分析结果对正确了解此次震群特征及判断序列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余震序列性质判定单参数判据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收集整理了1970~2004年中国大陆地区293次记录相对完备的M0≥5.0地震序列,其中孤立型地震68次、主余型地震174次、多震型地震52次。选择h值、b值、能量熵、震级差等9个表征序列特征的参数,分震后不同时段进行计算。在0.05的置信水平下,对每一参数及规定的主震后时段,分孤立型地震、主余型地震及多震型地震三类统计其总体均值及置信区间,以此作为序列类型划分的判据。在此基础上对序列参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序列分类能力进行讨论。总的来看,所选参数大多具有一定的序列分类能力,其中部分参数数值分布范围与主震震级有关,主震不同则序列分类标准有差异,如能量熵、时间熵、序列主震与最大或次大余震的震级差等参数;部分参数数值分布范围随时间变化,震后不同时段有不同的序列分类判据,如归一化频次、h值等参数;参数的有效时段存在差异,并且部分参数始终无序列分类能力,如b值、归一化能量、平均震级等。对有一定序列分类能力的参数,给出具体的适用条件及与时间或序列主震震级相关的判别指标。平均来看,能量熵、主震与统计时段内最大地震的震级差等参数具有相对较高的识别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2005年会泽5.3级地震与小江断裂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小江断裂带历史强震资料、近期中小地震活动资料、地震波参数、会泽5.3级地震破裂方向及其序列参数显著异常等,研究了小江断裂带强震活动规律、中强地震丛集活动与断裂构造活动关系、会泽地震后小江断裂及周围地区应力场状态,结果得出:①会泽周围M≥5.0地震丛集活动达10次左右后,小江断裂及周围地区将发生M≥6.7地震;②会泽地震发生后,其附近3级以上中小地震活动空间展布方向与小江断裂北东向深部隐伏次级断裂的方向一致;③会泽地震发生后,其附近中小地震波参数规一化环境剪应力‰值与本次地震序列参数b值异常显著;④会泽地震余震震源较深,90%可测定深度的余震震源深度在16~30km范围内,比震前震源区周围的地震深。 相似文献
8.
9.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发生MS6.0地震, 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强余震, 为更好地分析此次地震的序列特征以及强余震的可预测属性, 采用国际上对复杂序列拟合相对较好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以及基于Reseanberg-Jones(R-J)模型发展的Omi-R-J模型, 通过连续滑动、 拟合和余震发生率预测, 对地震序列的模型参数稳定性、 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利用N-test、 T-test检验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了效能评估。 结果表明, 相比于其他中强震序列参数, 此次长宁MS6.0地震序列参数中反映激发能力的αETAS较其他序列明显偏小, 而反映衰减能力的pORJ值和应力累积水平的bORJ值相对较小, 与此次余震序列丰富、 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相吻合; ETAS和Omi-R-J模型对于复杂序列在[3.0, 3.5, 4.0]三个震级档的强余震仍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总体的“每个地震的信息增益”(IGPE)计算结果显示, ETAS模型略优于Omi-R-J模型, 前者或更适合复杂地震序列的余震预测。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