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2篇 |
免费 | 7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篇 |
大气科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216篇 |
地质学 | 16篇 |
海洋学 | 1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2篇 |
自然地理 | 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几次强震对甘肃地区地震形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藏高原为目标,采用黏弹性体本构关系建立3D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在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推进、挤压下,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强震对邻近地区的影响.通过降低强震发生位置处单元弹性模量的方法模拟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2008年汶川MS8.0、2010年玉树MS7.1地震,计算了发生这3次MS7.0以上强震后50年内每5年的黏弹性调整过程,讨论了3次强震对祁连地震带及甘东南地区地震形势的影响,尝试开展依据区域应力调整特征判定未来强震危险区的探索试验. 相似文献
2.
3.
4.
近年来,能量分析方法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问题受到国内外地震工程界的普遍关注,被认为是今后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方向之一.以一钢框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混合结构为对象,通过逐渐增大框架底层柱截面,分析它们在不同类型地震波下的地震能量反应,结果表明,加强钢框架底层柱使结构总输入能基本不发生变化,结构滞回耗能在总输入能中的比例ν和底部剪力墙滞回耗能占结构总滞回耗能的比例μ均随结构刚度特征值λ的增大而减小,因此,加强钢框架底层柱能够提高外钢框架-内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抗震能力,降低其在强震作用下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5.
6.
以测震台网Jopens系统流服务为依托,根据NetSeis/IP协议通讯标准实时接收数据包,解析MiniSEED格式波形数据,监控台站波形中断情况,实现基于REST架构的台站状态显示,结合震中附近地质构造信息,快速判定地震破坏扩展方向,圈定极震区范围,为地震应急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7.
绝大多数针对极端作用下的结构连续倒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不能实时地根据构件的损伤状态对分析模型进行修改,也不能考虑连续倒塌过程中的各种碰撞问题。连续倒塌过程中发生的碰撞对结构响应预测有重大影响。本文依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发生梁-梁碰撞的机理,基于OpenSees平台建模,结合Matlab的混合编程计算碰撞力,通过添加碰撞时程力并对结构进行模型更新,合理地实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连续倒塌过程中发生梁-梁碰撞的具体过程。将得到的结果和传统时程分析法的结果进行的对比表明,结合Matlab和OpenSees命令可以实时地计算碰撞力序列和对结构进行更新,梁-梁碰撞和构件的逐步失效使结构的水平位移和转角有一定的增大,竖向位移有一定减小。 相似文献
8.
9.
空间对地观测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地震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由于新的观测技术和理论的快速发展,地壳逸出氡和电离层异常耦合关系在地震前兆信息分析中有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在强震地壳逸出氡和电离层异常耦合关系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包括氡和电离层异常耦合关系的基本理论、观测依据和物理解释等,同时也介绍了在地震前兆研究中氡和电离层异常耦合关系的基本特点.研究认为,由于地面氡观测和卫星电离层观测均存在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利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来研究地壳逸出氡和电离层异常的耦合关系,可以全面提高对强震前兆异常信息的空间分析和可靠性判定能力,对全面发展地震监测预报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