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篇 |
免费 | 3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54篇 |
地质学 | 18篇 |
海洋学 | 1篇 |
综合类 | 2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5篇 |
2002年 | 1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强震孕育与断层形变异常形态及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分析了华北北部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的断层形变资料。结果表明:震前断层活动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短临阶段断层形变异常主要形态有两种:一种是在α、β相后的γ相短临异常,这种异常一般在近源区出现;另一种是较大幅度的突跳型短临异常,这种异常一般在远源区出现,这些都是断层形变前兆由中期过渡到短期的明显标志;断层形变短临异常有从外围向震中迁移的特征;唐山地震前出现γ相短临异常的比例高于大同和张北地震,主要表现为在中期趋势积累背景上的反向;3次强震前α、β、γ相异常场地的分布具构造控制特征;强震前场地断层异常活动存在象限性分布特征,且与震源机制解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GPS观测结果显示中蒙块体的位移速率较小,块体各部分的位移方向存在差别,说明块体有差异活动但不显著。连续应变场的应变率参量值在10-8/a以下;主压应力轴方向为NE74.6°,与该区内的浅源强震震源机制解的P轴方向基本一致。由应变产生的贝加尔湖裂谷的裂开速率为4.71mm/a,最大主应变率为34.34×10-9/a,张应变主轴方向NW310.49°,垂直于裂谷走向;嫩江断裂带和萝北-营口断裂带为走滑兼挤压或拉张活动断裂,位移速率和应变率都较小,活动性不显著。2003年8月16日巴林左旗5.9级地震和2004年3月24日东乌珠沁旗6.4级地震均发生在由1999~2003年GPS资料得出的多种应变速率参量的相对高值带和应变率高梯度带上。 相似文献
3.
以首都圈地区现今活动断层上近20年的位移测量资料为依据,用二维线弹性有限元对该区断层的活动特征进行了拟合,并结合有关资料讨论了该区的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1977-1986年间该区主压应力优势方位与华北较一致,约为N45°-80°E;1986-1990年其主压应力方向向北偏转,约为N5°-60°E;1990年至现在其主压应力又向东偏转,角度大于第一阶段,约为N80°-95°E。该区的张家口-延庆一带近期有发生中强震的可能;丰镇-阳高-大同地区和凉城-古营盘地区应力较高,也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北京大灰厂试验场(简称京西试验场)的概况,对1993年3月以来重力重复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计算了各期重力观测精度,结果显示1993年3月~1995年5月京西试验场存在一定重力变化。采用给定的模型反演了八宝山断层介质的密度变化,认为断层破碎带介质密度的变化可能是引起地表重力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位于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北部,其主体部分位于黑龙江板块群的中部.松辽盆地整个上部地壳所受到的挤压应力场在南北两大地区存在空间差别.在板块构造理论指导下,利用研究区内的地震长剖面资料,研究松辽盆地滨北地区区域构造特征.通过分析认为,滨北地区东、西部多为隆起或斜坡区,而中部多是凹陷,从南向北,地层沉积厚度逐渐变薄.早期的断层活动导致了凹陷内凹隆相间的构造特点. 相似文献
6.
断层的运动方式与滑动速率是断层活动性分析的主要内容,本文利用山西地区的10处跨断层流动场地和4处定点台站的观测资料,计算了断层垂直升降累积量、断层垂直活动速率,定量地给出断层现今活动性质与背景活动方式,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所有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给出区域内断层活动的总体活动水平。结果表明:山西断裂带大多数断层活动为张性正断层活动,南部断层累积活动量较大,中北部相对较小。断层垂直活动速率综合指标反映出山西断裂带断层总体活动具有较好的趋势性特征,活动规律明显,并且在中强地震前出现显著异常变化,其与山西地区及周边的5.0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对应。断层活动在2013年又一次出现了破趋势的异常变化,本文认为对此应引起注意并加强跟踪分析。 相似文献
7.
首都圈跨断层形变反映的断层活动方式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深入分析了首都圈10个跨断层形变场地的流动观测资料,计算了断层水平滑动量。结果表明,首都圈断层形变反映的断层活动非常复杂。其中:NW走向的施庄断裂左旋滑动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在观测期内左旋滑动速率约为0.08mm/a;NW走向的墙子路断裂观测期内以左旋滑动为主,但水平滑动量较施庄断裂小;NE走向的断层在观测期内的活动方式多以左旋滑动为主,水平滑动量随时间无明显变化规律。在对断层活动观测结果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平面弹性有限元模型对首都圈的断层活动进行了模拟研究,认为该地区主要受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左旋剪切的控制,且不同走向活动断层以左旋走滑为主。 相似文献
8.
选取川滇地区16个跨断层形变观测点,将断层两盘作为不变形的刚体分析断面相对滑动与断层两盘地表点位相对位移的定量关系,计算了各测点的水平扭动量、垂直位移量以及两者之间的比值,并分析了其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介绍野外型断层活动连续监测系统的组成、布设及主要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