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9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47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近海N_P营养盐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中N、P等营养盐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营养元素,是海洋生物生存和繁殖的能量来源.同时,营养盐又具有复杂多变的化学地质作用,使得近海生态环境中营养盐的研究一直是海洋研究的热点之一,对海水营养盐的研究历史几乎与海洋化学发展史同步.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营养盐的研究成为目前海洋及相关科学研究项目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笔者通过回顾当今国内外近海环境营养盐调查研究的历史和综述当今国内外该学科的研究现状,概括了该学科的主要进展,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以三江平原开发强度不同的浓江流域和别拉洪河流域两个多等级渠系为研究对象,根据农、斗、支、干四个渠道级别采集沟渠底泥,分析TN、TP、NH4-N、NO3-N和PO4-P在渠系的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在两个多等级渠系中,底泥磷含量最高值主要出现在支渠、干渠中。总的来说,随着沟渠级别的增加,渠道底泥所含养分元素有增加的趋势;浓江渠系渠道所含养分元素的量略低于别拉洪河渠系,别拉洪河渠系中养分元素易于在某一渠道积累,而浓江渠系随机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苏北潮滩湿地不同生态带碳、氮、磷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苏北潮滩湿地不同生态带的表层以及柱状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总磷和有机磷含量,并结合不同植被不同植株部位中碳、、磷的含量变化,分析了潮滩沉积物中碳、、磷的垂向和水平分布特征与规律,探讨了不同生态带以及潮滩植被对碳、、磷等生源要素的富集作用。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苏北潮滩湿地各生态带对不同的测量指标有着不同的富集作用,互花米草滩的总有机碳、总和有机磷含量要远大于其他几个生态带,光滩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最高; 粒度效应是控制互花米草前缘地带以及互花米草滩沉积物中有机碳和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盐蒿和芦苇滩中有机碳和的分布更多的是受粒度之外的其他因素影响; 不同生态带表层沉积物中的C/N比值分布,大致可反映其有机物来源的差异,而不同生态带中柱状沉积物中的C/N比值相对接近,很难根据C/N比值大小来对不同生态带中的有机物来源进行判断,这可能是埋藏在柱状沉积物中的有机物更多的受到了早期成岩作用造成的。植被对潮滩湿地中碳、、磷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3种物质在互花米草、盐蒿和芦苇中的含量差别不是很大,因此潮滩植被对沉积物中上述3种物质的贡献差别主要是由不同植被的生物量和其所处环境的沉积动力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铵伊利石矿物热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对含铵伊利石粘土岩样品加热处理,利用DTA、XRD、FTIR、元素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铵伊利石的热稳定性,发现铵伊利石矿物中的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铵伊利石矿物晶格结构在500℃之前,具有稳定性,层间的N表现为缓慢释放的特征.在500~600℃温度区间,层间N的释放速率加剧.600℃开始向半晶质化方向发展,700 ℃以上晶格结构破坏,层间NH4+消失.加热到700~800℃高温相中,仍残留有0.3%~0.5%的,这表明矿物中的N在高温下通过与Si、Al和O原子化学结合,仍具有比较高的相对稳定性.本研究对于认识地球系统幔源物质演化、运移、分异、脱气作用和循环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是白洋淀水陆交错带区域典型的湿地植物,其具有庞大的地下根状茎,面积约6000 hm2.2011年11月,在白洋淀马堡村苇地采集了土壤和芦苇根状茎样品;依据等级结构等指标,将芦苇根状茎分为3个年龄组;对不同年龄组芦苇根状茎中和磷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别计算了磷比率和生物富集系数.结果表明,0~1 a年龄组的芦苇根状茎中和磷含量分别为0.700%~1.297%和0.054%~0.122%; 2~3 a年龄组的芦苇根状茎中和磷含量分别为0.718%~0.911%和0.063%~0.084%; >3 a年龄组的芦苇根状茎中和磷含量分别为0.460%~0.663%和0.025%~0.069%.对比年龄为0~1 a、2~3 a和>3a的白洋淀马堡村芦苇根状茎和磷含量发现,总体上,随着芦苇根状茎年龄的增加,其和磷含量在减少.在0~100 cm土壤深度中,各年龄组的芦苇根状茎含量与磷含量显著相关(p<0.05).与磷元素相比,元素是白洋淀马堡村芦苇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白洋淀马堡村芦苇根状茎中的和磷元素的富集系数大体上随着根状茎年龄的增加而减小,这可能与不同年龄芦苇根状茎的代谢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再力花和菖蒲构建湿地床,以考察其对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6个月的连续试验表明:在水力负荷为0.24 m3/(m2.d)、植物种植密度大于158株/m2的条件下,2种植物存活率均大于93%,说明植物能适应低污染负荷、高种植密度的无土培养环境;再力花和菖蒲湿地床月均去除率分别为:总(TN),48.22%~78.53%和43.23%~72.42%;总磷(TP),77.62%~85.67%和58.07%~80.77%。再力花湿地床对TN、TP的净化效果好于菖蒲湿地床;2种植物吸收N、P含量分别占去除总量的比例:N为44.14%、37.75%,P为73.43%、62.05%。湿地床技术可有效去除来水中的TN、TP,通过植物吸收作用累积N、P含量较高,不同种类的植物构建湿地床对污染河水中N、P去除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且硝化反硝化和植物吸收是去除N的主要途径,而植物吸收是去除P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The Zhelin Ba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ays for large-scale mariculture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Owing to the increasing human population and the expanding mariculture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greatly changed with frequent harmful algal blooms. A monthly survey of water content, organic matter (TOM), and various form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ous in sediment from July 2002 to July 2003 in the bay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ter content was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TOM and various form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nd can be used as proxy for quick and rough estimate of these factors in the future surveys. TOM was also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various form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dicating that it wa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centrations and distribution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investigated waters. Average total Kjeldhal nitrogen (TkN) content was( 1 113.1 ± 382.5)μg/g and average total phosphorus (TP) content was(567.2± 223.3)μg/g, and both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similar estuaries in China and elsewhere. Averag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tended to be higher inside than outside the bay, higher at aquaculture than non-aquaculture areas, and higher at fish-cage culture than oyster culture areas, suggesting that large-scale mariculture inside the ba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utrophication of the Zhelin Bay. Various form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r during the warm season (July--September), which was due to the increased decomposi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organic matter resulted from the fast growth and high mortality of the cultured species. Compared with July 2002, TkN and TP contents were much higher in July 2003, in consonance with the eutrophication of the Zhelin Bay. Because exchangeable phosphorus (Ex-P), iron-bounded phos- phorus (Fe-P) and organic phosphorus (OP) combined accounted for 34.3% of the TP and authigenic phosphorus (Au-P  相似文献   
8.
宜居地球、地外生命探索以及资源勘查等的需求使真核生物的早期溯源和演化趋势研究成为国际热点.根据已发现实体化石、分子化石和分子钟证据,将元古宙真核藻类演化划分为环境准备(2.45~1.70 Ga)、缓慢发展(1.70~0.80 Ga)、剧烈波动(0.80~0.64 Ga)、快速辐射(0.64~0.54 Ga)四个阶段.元古宙真核生物的出现、演化和辐射进程与地球氧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如冰期)的发生具耦合性,表现出早期生命与地球表层环境的协同演化.真核藻类在1.70~0.80 Ga期间的缓慢演化可能与长期较低的大气氧含量(约为现今水平的1%~10%PAL)有关.低的大气-海洋氧化程度不仅限制了真核藻类生存空间,也通过对、磷等营养元素的供应约束,限制了真核藻类初级生产力水平.因此,地球表层氧化可能是地球宜居演化,并孕育出真核生物等各种复杂生命的主要原因.从地球系统形成与演变的角度探索生物圈演化或能对生命的过去和未来给出更为可靠的答案.  相似文献   
9.
水生植被对于维持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重建水生植物被认为是污染湖泊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素是水生态系统重要的限制性元素之一,根着挺水植物生长发育无疑将深刻地影响着沉积物的迁移转化过程,但水生植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沉积物的需求和植物代谢强度均不同,目前对挺水植物完整生长过程中沉积物组分及含量变化认识仍十分不足.本研究通过为期120d的沉积物柱芯培养和水槽模拟试验,探究巢湖芦苇恢复完整生长过程中沉积物总(TN)、无机(TIN)与可转化态(TF-N)的变化及其关键调控因子.结果表明,芦苇完整生长过程将持续激发沉积物活性,沉积物TIN与TF-N含量逐渐增加,而沉积物TN和非可转化态(NTF-N)含量显著降低.模拟试验期间,指数型增长的芦苇生物量提高了沉积物铵态(NH_4~+-N)和硝态(NO_3~--N)含量,但亚硝态(NO_2~--N)含量却逐渐降低;与第0天相比,第120天沉积物离子交换态(IEF-N)、碳酸盐结合态(CF-N)、铁锰氧化态(IMOF-N)和有机态及硫化物结合态(OSF-N)含量分别增加了 1.10、3.40、3.60和1.40倍,这主要受芦苇吸收利用、根系代谢强化根际沉积物氧化还原电势和改变pH微环境共同驱动.在第120天,沉积物NH_4~+-N和NO_3~--N含量急剧升高,分别是第90天的9.43和2.22倍,表明芦苇衰亡凋落过程将向沉积物释放大量的TIN,故需要综合采取湖泊物理—生态工程手段来有效管控芦苇枯落物,从而提升水生植被修复效果并构建长效稳态机制.  相似文献   
10.
2008年4月至2009年11月,基于野外原位分解实验,模拟研究了黄河口潮滩盐沼沉积强度对中潮滩碱蓬(Suaeda salsa)和低潮滩碱蓬残体分解及动态的可能影响。沿水盐梯度,设中潮滩和低潮滩2个分解小区,每个分解小区分别设无沉积(0 mm/a)、当前沉积增加(100 mm/a)和未来沉积增加(200 mm/a)3种固定沉积处理。结果表明,沉积强度对中潮滩和低潮滩碱蓬残体的分解具有一定影响,强沉积下残体的失重率和分解速率一般较高。当前或未来沉积增强后,二者残体的分解速率分别将增加138.10%~235.56%和8.89%~10.20%,95%分解时间分别将减少58.01%~70.24%和7.94%~9.13%。未来沉积增加处理下,中潮滩碱蓬残体的含量最大,其次为当前沉积增加处理下的含量,无沉积处理下的含量最小,3种处理下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5);低潮滩碱蓬残体在未来和当前沉积增加处理下的含量相当,无沉积处理下的含量最小,3种处理下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5)。当前或未来沉积增强后,中潮滩碱蓬残体在分解阶段将大多表现为累积特征,而低潮滩碱蓬残体将一直表现为较强释放特征,C/N对二者残体分解过程中养分的调控作用更为重要。研究发现,当不同沉积强度下潮滩环境养分状况不发生较大变化时,中潮滩和低潮滩碱蓬残体的相对分解速率可能取决于其基质质量;当养分状况发生较大改变时,其相对分解速率可能取决于分解环境的养分供给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