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75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阐述了利用Landsat 5 TM影像在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进行沉水植物地上生物量估算的方法和过程。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该影像,结合传统的采样策略和估算方法进行生物量的估算,在此研究区域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分析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并对后续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宋玉芝  黄瑾  秦伯强 《湖泊科学》2010,22(6):935-940
在水草生长比较旺盛的季节(7-8月),以水草较丰富的贡湖湾作为采样区域,野外采样结合室内分析研究太湖常见的两种沉水植物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及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叶上的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利用脉冲振幅调制叶绿素荧光仪研究去除附着生物前后两种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马来眼子菜和穗花狐尾藻两种沉水植物上的附着生物的现存量存在显著的差异,附着生物群落中自养生物与异养生物的比值没有显著差异;两种沉水植物在去除附着生物前后的光合参数有显著的变化,光合作用效率、半饱和光强、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增加.这表明附着生物降低了沉水植物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胡耀辉 《湖泊科学》1996,8(Z1):73-78
对1993—1995年在东太湖边池塘中进行的伊乐藻等几种沉水植物的生物量、生产量测定以及竞争态势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因收割方法不同,水草的单位面积产量及营养物质量不同;并以中位刈割方法为最佳;在竞争试验的环境条件下伊乐藻是优势种。  相似文献   
4.
大型沉水植物狐尾藻不同盖度的光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琳  张利权 《遥感学报》2007,11(4):609-616
地物特征与其光谱特征的关系是解译遥感影像的关键。本研究利用ASD便携式地物光谱仪对上海崇明国际湿地公园人工湖中的沉水植物狐尾藻的反射光谱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狐尾藻盖度的增加,其光谱反射率、一阶和二阶导数红边斜率的峰值也相应增加,不同盖度狐尾藻的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500—650nm和700—900nm波段范围。分别对狐尾藻盖度与这些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及根据一阶和二阶导数获得的光谱指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较好的线性关系。应用回归分析得到的线性方程,可以根据测定的光谱反射率定量反演水体中的狐尾藻盖度。研究结果可为监测大型沉水植物的高光谱遥感影像解译和分类提供技术支撑,为大尺度遥感监测沉水植物的分布和动态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川蔓藻在再生水体中对普通小球藻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川蔓藻植株体与普通小球藻在再生水中共培养和使用再生水种植川蔓藻的种植水纯培养普通小球藻的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在滨海再生水河道中生长的沉水植物川蔓藻对小球藻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川蔓藻对普通小球藻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共培养实验中,96 h的抑制率为88.86%;在种植水纯培养实验中,96 h的抑制率为48.91%.川蔓藻的种植水对普通小球藻的化感作用系数平均为-0.2448.川蔓藻的叶和根的种植水对普通小球藻均有抑制效果,96 h的抑制率为叶34.71%,根14.12%;平均的化感作用系数叶为-0.1317,根为-0.0901;川蔓藻的根和叶均能释放化感物质,但抑制小球藻的化感物质主要通过叶释放.  相似文献   
6.
沉水植物黑藻对上覆水中各形态磷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室内模拟研究了沉水植物黑藻对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浓度的影响及其季节性变化,并从沉水植物生长、间隙水和碱性磷酸酶活性(APA)三方面进行了讨论,进一步揭示磷在浅水湖泊水-沉积物界面的交换机理。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条件下,上覆水中各形态磷以溶解性总磷(DTP)为主,其他形态磷浓度变异较大,黑藻降低了上覆水中总磷(TP)、溶解性活性磷(SRP)和DTP浓度,也降低了DTP和SRP占总磷的比例,从而使颗粒态总磷(PP)和溶解性有机磷(DOP)占总磷比例升高。黑藻主要通过吸收上覆水中的磷和抑止沉积物、上覆水中APA使上覆水中各形态磷浓度保持较低水平,其中对SRP和DTP浓度的影响更明显。上覆水中各形态磷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7~8月,TP、SRP和DTP浓度呈下降趋势,并在8月达到最低值;9~10月间有所升高,但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不同采样时间存在波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水深梯度对苦草克隆生长与觅食行为的影响,通过大型原位浮台实验,将苦草幼苗盆栽后悬挂在不同水深(1.0、2.5、4.0、5.5、7.0 m)下培养,比较其生物量、无性系分株数、出芽数、株高、最大根长和匍匐茎总长的变化,并且评估了植株生物量对这些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水深的增加苦草的生物量、无性系分株数、出芽数、最大根长、匍匐茎总长均显著降低,而株高随水深梯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植株生物量仅对出芽数没有显著影响.水深梯度与植株生物量的交互作用仅对无性系分株数和匍匐茎总长有显著影响,而对其他性状没有显著影响,说明这两个性状对水深的响应受到个体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沉水植物驱动的水环境钙泵与水体磷循环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体磷循环是水柱和对应的沉积物中发生的各种非生物和生物的磷迁移转化过程.与此同时,沉积物中钙通过沉水植物吸收和转运,从该类植物的叶面释放至水柱中,释放的Ca2+与水柱中的CO23-一起形成碳酸钙.在这一过程中,水柱中少量溶解性磷分配在碳酸钙中形成CaCO3-P共沉淀,导致水体中可溶性磷向难溶性磷转化,这种由沉水植物驱动的水环境钙泵在水体磷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证明,沉水植物菹草叶面上有CaCO3-P共沉淀的形成,且这种共沉淀的含磷量变化范围很宽.另一方面,新近沉积物中钙与磷的沉淀物存在一个由聚磷酸盐向磷灰石逐渐演变过程,而沉水植物叶面上的含磷共沉淀作用是否也存在由聚磷酸盐向磷灰石的变质过程,该过程在沉水植物生长期间是否发生关系到沉水植物除磷效果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从水体磷循环概述、钙在水体磷循环中的作用和沉水植物驱动的水环境钙泵假说及其在水体磷循环中的意义等方面综述了钙在水环境中的迁移对水体磷循环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巢湖沉水植物现状(2010年)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艳芹  陈开宁 《湖泊科学》2011,23(3):409-416
在对巢湖2010年沉水植物和环境因子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巢湖沉水植物群落特征、分布规律,应用冗余分析探讨了沉水植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现场观测到的沉水植物共计4科5属6种,全湖生物量约为8077.8t,分布面积仅占巢湖总面积的1.54%.其中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 Miq.)分布面积占沉水植物分布总面积的90.7%,是巢湖沉水植物中绝对优势种.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inn.)、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inn.)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inn.f.)Royle)等沉水植物稀少,已濒临消失.Monte Carlo测试检验的结果表明,水体总磷、正磷酸盐、化学需氧量、透明度和水深等与沉水植物群落分布的相关性极显著,但是水体总氮的影响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巢湖流域沉水植物的群落分布受磷的限制要大于氮.检验结果还表明底泥的总氮和总磷与沉水植物的分布没有很好的相关性,而底泥总有机碳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滆湖3种沉积物(表层湖泥、硬底湖泥、表层覆岸泥)对菹草和伊乐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于表层湖泥、硬底湖泥、表层覆岸泥的菹草和伊乐藻生物量分别为4.07、1.98、3.69kg/m2和1.86、1.27、1.74kg/m2,表层湖泥较适合这两种沉水植物生长.3种沉积物对菹草和伊乐藻的干湿比影响显著,硬底湖泥>表层湖泥>表层覆岸泥.在表层覆岸泥和表层湖泥中,两种沉水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均较高,伊乐藻在不同沉积物中差别最大,叶色区别明显.丙二醛的测定结果进一步表明硬底湖泥不适宜植物生长.试验结果表明菹草和伊乐藻在滆湖不同的沉积物上能够正常生长,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菹草适合在表层湖泥中生长,伊乐藻更适合在表层覆岸泥中生长,通过对涌湖不适宜的底质环境进行改造,以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繁殖,为滆湖生态修复中的基质修复与沉水植被重建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