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完全免费 | 324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448篇 |
出版年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溶解氧、pH、温度和沉积物中微生物作用对太湖五里湖区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以及在pH为8.4、好氧和厌氧二种状态下沉积物释放试验后滤液对斜生栅列藻(Scende es(?) obliq(?))和羊角月芽藻(Selena(?) ca(?))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氧降低、pH和温度升高、微生物作用有利于沉积物磷向水体释放,与湖水组相比,厌氧状态下沉积物磷释放后滤液能显著促进斜生栅列藻增长,但不能促进羊角月芽藻增长,好氧状态下沉积物磷释放后滤液均不能促进二种藻类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利用恒温震荡器构筑的模拟扰动环境,研究了太湖水-沉积物界的磷释放和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的磷酸盐释放作用在模拟扰动条件下并不十分明显,在低强度的扰动条件下未观察到释放现象,模拟高强度扰动后,出现一个相对较强的释放过程,最大释放时沉积物上覆水浓度约为低强度扰动时的3倍,最大释放时间(Tmax)可能受磷酸盐形态分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相比较而言,磷酸盐的吸附作用表现得十分明显迅速,沉积物上覆水磷酸盐浓度在0.5h后分别0229mg/L和l0.215mg/L下降为0.05mg/L和0.013mg/L,可以看出当上覆水磷酸盐浓度较高时,吸附作用的强度远大于释放作用,在25℃,模拟中等强度(100rpm)的模拟扰动条件下,当初始磷酸盐浓度为1.01mg/L时,梅梁湾和五里湖的表层沉积物吸附容量分别为每克千重吸附0.04mg和0.050mg磷酸盐,这种较高的吸附能力对浅水湖泊的磷酸盐缓冲作用能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ICP方法分析了太湖宜溧河水系沉积物中主要重金属含量,以太湖宜溧河口下层沉积物作背景样品,用均根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了污染综合指数计算,并根据划分的污染等级对宜溧河水系沉积物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宜溧河及其入湖口沉积物平均呈轻污染状态,北部支流未受污染,南部支流和太湖沿岸呈轻污染,干流河段污染最为严重,呈偏中度污染水平,在个别测点综合评价已达到重度污染状态。全水系Cu,Zn,Cd和Pb的污染指数略高。其中仅有Cd含量高出我国土壤一级自然背景值,表现为Cd污染型,其原因能与该地区水泥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的污染排放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湖泊沉积记录与古气候研究中, 沉积物粒度的环境意义常常解释为: 粗粒沉积物指示低水位时期的干旱气候, 细粒沉积物指示高水位时期的湿润气候. 本文通过对云南洱海和程海现代沉积物粒度的研究, 揭示了沉积物粒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不同时间分辨率的研究中具有不同的环境指示意义. 在长时间尺度、低分辨率(百年、千年)研究中, 粗粒沉积物指示湖泊收缩、湖水较浅的干旱气候期; 细粒沉积物指示湖泊扩张、湖水较深的湿润气候期. 在短时间尺度、高分辨率(年际、10 a)研究中, 粗粒沉积物指示降雨量较大的湿润年份; 细粒沉积物指示降雨量相对较小的干旱年份. 由于不同时间尺度研究中沉积分辨率、采样分辨率和定年精度的不同, 湖泊沉积物记录所反映的环境信息在不同尺度下因此可能存在差异. 在由以往的长时间尺度、低分辨率研究转向短时间尺度、高分辨率研究的过程中, 不能简单套用各种指标在长尺度研究中的环境指示意义, 必须结合研究的时间尺度和分辨率, 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对环境记录的影响方式和程度, 才能得出可靠结论. 相似文献
5.
6.
7.
呼伦湖湖泊沉积物磁化率变化的环境磁学机制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1
对内蒙古呼伦湖地区的研究表明当湖泊水深较大时 (对应于湿润气候 ) ,所沉积的泥质沉积物的磁性较高 ;反之 ,水位低时 (对应于干旱气候 ) ,所沉积的砂性沉积物的磁化率较低 .深入的岩石磁学研究证实 ,来自湖泊流域火山岩中的碎屑磁铁矿广泛地存在于泥质及砂性样品之中 .当湖泊水位较高时 ,在相对的还原条件下 ,在泥质沉积物中形成次生的铁磁性硫化铁矿物 .该磁性矿物叠加在少量的碎屑成因的磁铁矿上 ,主导了泥质沉积物的磁性 ,导致了磁化率的上升 相似文献
8.
根据1990年8月至1993年10月,对太湖进行的14次调查442个表层沉积物中OM、TN、TP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三者均有明显的平面分布特点。近年来OM和TN增加速度较快,TP相对较慢。引用有机指数和有机氮评价太湖表层沉积物,仍处于较清洁至尚清洁状态。但东太湖底泥已遭受较严重的有机物污染。 相似文献
9.
10.
波浪水槽中研究了小波掀沙(波高8.77cm,波周期0.8s)和大波掀沙(波高12.31cm和13.29cm,波周期1.0s)对太湖沉积物悬浮及N、P营养盐释放的作用规律.结果显示:小波掀沙时,底泥并未发生大量悬浮,SS浓度最高时仅13.6mg/L;大波掀沙时,底泥大规模悬浮,SS浓度最高达达245.2mg/L水体悬浮物、营养盐浓度变化滞后波高变化1h以上.当波高改变1h后,水体悬浮物、N、P营养盐浓度才改变到相应的平衡浓度.除总磷浓度显著提高外,小波掀沙对水体N、P浓度的影响很小,大波掀沙则显著提高了水体总氮、总溶解氮、总磷、总溶解磷、氨氮(NH4 -N)、溶解性活性磷(SRP),其中NH4 -N、SRP最大增幅达30%和20%.小波和大波掀沙过程中,水体溶解氧浓度均持续增加,掀沙2h后增高2mg/L,溶解性有机碳持续下降,2h后下降33%-51%.试验结果表明,掀沙过程中水体充氧及颗粒物的絮凝、吸附作用可能是限制NH4 -N、SRP浓度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