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44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根据流动台网对九江-瑞昌地震序列的定位结果,采用单台波速比方法,计算各流动台的波速比变化,得出以下结果:①各台波速比存在一定幅度的变化,但变化形态不一致,这可能与震源区应力调整有关:九江台和武蛟台的波速比在2006年4月下中旬至6月中旬这段时间较明显处于低值区间,相应的主余震的M-T图显示余震活动在该段时间内强度和频度有较明显的增强.②沿以武蛟和狮子洞两台连线的NW走向的波速比最小,结合主-余震北西向较优势分布和震源机制解的其中一组NW向节面,推断北西向断裂可能是九江-瑞昌5.7级主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2.
利用玉树、曲玛莱、杂多地震台观测到的数字震相资料,研究玉树Ms7.1级地震前后波速比时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3个台站平均波速比波速比标准偏差在地震前后变化不相同,Ms4.7级前震发生时3个台站波速比都出现较明显的高值回返现象,其中玉树地震台波速比数值高达2.032。  相似文献   
3.
赤峰--辽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性及平均波速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赤峰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地球动力学环境、历史中强地震活动,表明该区域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条件;2008年以来的地震活动表明,辽蒙交界地区存在发生5级以上中强震的危险性,该地区的波速比震前异常能够为该地区的地震中期预测提供一定的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4.
郭葆庆  李国佑  孟鑫 《高原地震》2010,22(4):35-37,29
利用大柴旦地区的5个台站的数字波形资料,计算研究了大柴旦序列波速比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分析发现:2009年8月28日大柴旦6.4级地震前,5个台站的波速比都出现了低值异常;该地震后的几次5级以上余震前,部分台的波速比对这些余震有异常反应。大柴旦地震台的波速比值对5级以上地震映震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5.
云南地区数字地震波波速比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8~2006年间云南地区数字地震台网记录中,选用有4个以上台记录到的震相清晰的直达Pg波、Sg波的到时(包含Pg、Sg的到时差在20~25 s的远台和小于0.5 s的近台),计算出云南地区数字地震波的波速比(VP/VS),并分析了其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98~2006年云南地区波速比月均值为1.685,滇西南地区的月均值高于云南地区的月均值;滇西地区的月均值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2002年10月至2004年11月间的月均值低于云南地区的月均值.2005年云南地区的波速比整体偏高,平均值达1.74,高于多年均值,可能是2004年印尼8级大震后云南地区波速比的一种新变化.  相似文献   
6.
李发  戚浩  郁见芳 《山西地震》2012,(3):4-6,12
利用安徽数字地震台网安庆台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单台法,计算2011年1月19日安徽安庆4.8级地震余震的波速比及利用Matlap程序计算其卓越频率,得出以下分析结果:1)波速比存在高低值异常分布,低值地震沿断裂带分布,对应地震的高频度、高强度阶段,表明该地震序列是在波速比低值异常状态下发生;处于序列后半段的余震,波速比则呈现整体高值状态,并沿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分布,可能是受到震源区应力调整的影响。而整个序列波速比的平均值为1.740与该区域背景值1.730基本一致,可能反映了该区域基本处于较稳定状态,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2)主震后,波速比开始上升,几次较大余震前,均呈下降的趋势,震后开始回升。3)主震后,纵横波卓越频率比迅速下降,几次较大余震前均呈现异常低值(<1.0)的状态,之后上升的过程中发生较大余震。这些结果可为较大余震的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山西台网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采用单震多台和达法、多震多台联合测定法,对山西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波速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10年1月24日的河津万荣4.8级地震、4月4日的大同4.5级地震和6月5日阳曲4.6级地震前均存在波速比下降现象,其中前2次地震发生在波速比下降过程中,第3次地震则发生在波速比异常恢复阶段。之后山西中部和北部的波速比处于低值,尤其是山西北部的波速比低值持续,说明山西省北部是比较危险的区域。  相似文献   
8.
应用多台和达法测定福建仙游ML4.1地震序列的ML≥1.5地震波速比,其计算的相关系数较高,测得的波速比值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分析ML4.1主震前后的波速比发现,波速比经历低异常值—回升—相对稳定—下降—主震发生的过程,余震期里出现多次高异常值.  相似文献   
9.
在平硐洞壁声波测量、全硐段结构面精测工作的基础上,以国标为基本依据,对水电工程岩体风化带定量划分进行了研究,除规范规定的波速比指标外,提出了其它两种定量指标:单元面积节理数和锈染裂隙占有率,并结合某电站坝址区岩体地质环境和风化的总体特征,制定了指标利用原则及划分标准,最后对该水电站坝址区一条剖面上各平硐风化带进行了综合划分。  相似文献   
10.
采用2009年1月1日—2014年6月甘肃省境内所有地震的震相数据,分类拟合计算该地区一维速度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利用少量震级较大地震数据来拟合的速度结果近似于用所有地震拟合结果。拟合得出新模型初步结果后,再从所有地震资料中选定台站包围好、震相标识规范的142个地震,利用Hyposat定位方法来计算莫霍面深度,参考其他模型的莫霍面深度,综合分析后在一定的扰动范围内通过Hyposat批处理程序进行迭代定位,对8 640次计算模型做残差对比,最终选取残差最小模型作为新模型,此模型除部分参数有较小的差别外与甘青模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